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需要与风险:职业院校实习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路

  • 投稿忆片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866次
  • 评分4
  • 36
  • 0

陈韦吉

(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职业院校层面的实习安全保障体系是整个职业教育实习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力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如何快速有效地了解、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各种需要,以及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随时有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如何在能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实习的宏观背景之下构建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实习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本文通过对实习学生“需要”与“风险”的分析,就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需要与风险”的回应现状,提出构建职业院校实习安全保障体系的具体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院校;实习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24-04

作者简介:陈韦吉(1987—),女,浙江湖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问题的提出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2012年度报告》中,根据教育部推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抽样选取的60万例样本分析,每10万名实习学生发生一般性伤害的约39.9 人,其中导致死亡的约3.96人。报告指出,这些意外伤害事发地贯穿整个实习过程,诸如岗位、上下班途中以及住宿场所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职业院校实习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不到位。面对实习,职业院校似乎忽略了其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受学环节的本质诉求,极少从学生需求的角度以及实习本身存在的风险考量其存在的潜在安全问题。

学生实习的“需要与风险”分析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需要

在需要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EGR需要理论以及马克思的需要论。马斯洛的学说强调人的需要的先天性。EGR理论则认为人的需要不是完全天生的,既有“满足——上升”的通道,也会存在“挫折——倒退”。马克思的需要论则倾向于人的需要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是社会不断建构的结果。马克思承认需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存在于社会之中,有个别的和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自发的和人为的,历史的和现代的。国内有学者也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以及社会角色都会使社会人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因此,“人的需要”并不能代表“社会人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当然也不能代表实习生的需要,而职业院校实习生和普通高校实习生由于存在着成长经历、所学专业以及工种类型等方面的差别,其实习需要也具有其特殊性。例如,职业院校的实习生实习岗位趋向于技术操作,安全需要更为突出,而晋升需求则表现较弱。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不仅具有实习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些需求,主要是合理的待遇、适当的工作时间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而且他们同时又具备这个特殊群体存在的一些独特需求,比如岗位环境的安全性、他人的尊重与关怀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帮助等。由于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因此,不同的实习需要都会相应产生不同的实习行为,而且这些实习行为产生的结果也都会是不同的。

学生身份的依赖 学生身份在面对实习工作时始终处于随时半转换状态,同时又不能作为一个完全的工作者做彻底的转换。实习身份的尴尬,劳动者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确定,很容易引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懒散、分心以及情绪冲突等情况,从而埋下安全的隐患。如极易与企业人员产生冲突或者与外来实习学生产生冲突,从而导致打架斗殴事件频频发生。

短期利益的诉求 职业院校中的很多学生来自于收入不高的家庭。尽管这样的情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略有好转,但仍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一旦进入实习环节,这部分学生会将其视为改变生活窘困、提高生活水平的开始——终于可以赚钱了。事实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工资待遇与实习生本身的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物质利益的诱惑,实习环境的宽松极易导致这部分学生被非法组织所蛊惑,上当受骗,影响人身安全。

个体独立与自由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学生的组成结构也发生着变化,独生子女及来自小康家庭环境的学生开始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这部分学生习惯了家庭环境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实习期间注意的是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极易把实习教育看成是形式主义,认为实习是整个受教育环节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同时认为实习可以使他们逃离学校的藩篱。由于一纸弄虚作假的合同协议即可完成整个过程,因此,他们极易在实习中放松警惕,从而造成人身伤害。此外,这部分学生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表现得较明显,很多学生会选择父母推荐安排的工作岗位,而有熟人环境的工作岗位则极有可能再一次加重实习生的依赖感,削减他们的危机感。另外,有熟人环境的实习岗位,一旦缺乏有关单位的检查与督查,其实习环境、机器操作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风险

风险是一个关系性范畴,指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可能状态,它特指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相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可能形成的一种损害性关系状态。学生进入企业,变成实习生,角色上有一个很大的转换。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学生势必要接受与学校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风险,如图1所示。这些风险会损害学生的实习环境,导致出现诸多不安全因素,对学生的生命健康、生活工作以及心理发展可能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实习生的人身风险 人身风险是指影响实习生身心健康的风险,它来源于实习生本身。实习生因为疾病、交通事故以及水、火、风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身伤亡的风险。人身风险可以说是难以预计的,一旦发生,对本人及家属在精神和经济生活上都将造成重创。之所以关注职业院校实习生的人身风险,是基于与在校生人身风险的比较。在校学生生存环境比较单一,学校的关注度也高,因此风险可测力较强,损害也会尽量降到最低。学生走入社会,缺乏学校制度的监督,首先预测难度就会增加,如若不及时救助,其后果不堪设想。

实习企业产生的风险 职业院校实习生所学专业基本属于技术性的,操作过程是整个工作任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名目繁多,实习企业的选择相对也较复杂。实习岗位所产生的风险因素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物理性、化学性以及生物性因素等。这些因素主要由于非本质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各种危险源的客观存在。对于正式员工而言,他们普遍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一般可以通过熟练以及规范标准的操作技术规避风险。而对于实习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只是大量未被消化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培训以及实际的操作能力与经验,容易在安全管理存在不足的岗位环境下发生事故。另外,企业的后勤管理内容也是促成风险的因素之一,如饮食的不卫生导致食物中毒,在住宿的环境中受伤、宿舍被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产生的风险 来自社会的风险,更多的是一种关系风险。在实习中,学生的交往面开始扩大,交流对象变得复杂,人际关系也不似在校时简单。实习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来自外校的实习同学,还有企业的正式员工以及一些其他人员。这些社会环境存在的不良因素,对初入社会的实习生而言都是不可预知的诱因,极易导致打架斗殴、彻夜不归、参与非法组织甚至引发刑事案件等一系列问题。

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需要与风险”的回应现状

从实习需要来看,学校并没有就此做出相关实际性干预。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基本只立足于实习本身,而没有就实习前的心理准备、生活准备做相关培训,忽视了学生层面的实习要求。“放羊式”实习模式的存在,除了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之外,也是部分学生自己提出的要求,而大部分学校并不会就该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陈述其中的利与弊,相反是放任其以“自主实习”的假名冠之。实习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其本质过程也应是以教学性质为主的,应当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求诉,从而在实习环节中建构一种学校与学生的帮扶关系。

从实习风险来看,许多职业院校并没有对风险类型进行恰当地梳理划分,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预案与风险管理机制。首先,相当部分院校缺乏一定的风险预防意识,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习安全,对实习风所涉及的法律责任认识不足,没有成立相关必要的维权组织。于企业而言,实习学生并不在企业工会的责任之内,更何况工会很大程度上还是虚设。其次,有些学校风险管理有待加强,缺乏必要的维权组织,所以在面对意外时,学校层面就缺少相应的应对措施,极易惊慌失措,从而不能尽到保护学生、为学生谋利益的责任。

职业院校实习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

当前,各级职业院校应当以学生实习的需求与风险为出发点,从完善实习制度的战略全局入手,构建一套与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相关保障制度相配套的实习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学校实习派遣工作专业化发展,提高院校实习安全保障的有效性,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安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构建职业院校实习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以保障学生实习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实习生活顺利完成为根本目的,以专业服务和深入帮扶为手段,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环节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一)实习准入机制建设

职业院校需从制度根源上防范或减少实习生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潜在风险。通过学校政策制定,落实学生实习准入机制。对所有即将参与实习的学生进行实习准入测评,测试内容涉及思想道德水平、专业操作技能及岗位安全知识。但是,职业院校专业名目繁多,同一年级学生的实习时间也未必会统一。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实习能力检测数据库来替代实习准入考试。职业院校中有多少个专业大类,就可将数据库设计分成几个板块。鉴于一般情况下中高职学生都会在第三学年参加企业实习,所以可以考虑在第二学年的下学期,要求学生凭学号注册登录,完成相关练习。练习的次数及成绩不仅拿来作为实习批准的一个条件,也将会被纳入将来的实习成绩中。

(二)安全组织管理实施

出于风险考虑,学校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与企业就学生实习风险问题以及事故补偿问题等签订更为详细的副本协议。正如《职业教育法》所要求的,保护职业教育实习生是政府机关、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企业行会等共同的责任。学校作为学生实习的组织者,应担负起对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一方面,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加以保障;另一方面,要理清各环节人员的职责,在过程中追究所有不适当执行学生实习问题监督检查职责人员的责任。如未开展一定时间内的调查、检查,高危行业不履行保险承诺的,对学生实习环境安全问题持有侥幸心理的,消防环境不合格的。此外,还应做好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学校实习安全监督检查的配合。

学校层面的实习组织必须考虑实习生的基本需要,做好学习与实习之间的衔接。首先,在心理上关注实习生的发展,保证身份转换过程的顺利过渡。以实习企业为单位,学校在企业中委任人事专员负责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心理咨询。如果企业没有办法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学校可以安排本校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完成。如果部分实习企业离学校较远,可以采用网络沟通的方式。其次,满足实习学生物质上的必要诉求。学校与企业通过协商,就实习期间的薪资发放制定一定的标准,并且严格落实。薪资标准必须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容易出现学生对金钱的支配不当,从而引发安全问题;过低就无法养成学生对于专业的敬重感及对职业的期待感,从而导致实习过程中思想上的怠慢,引发安全威胁。合望的薪资是学生实习状况是否保持良好循环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过程追踪到位

实习过程追踪目的之一是保持信息上的畅通。安全风险贯穿整个实习的方方面面,存在着不可预测性。信息一旦阻塞或者不真实,都极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混乱,使学校安全处理能力下降,被迫处于危机中,从而增加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危机。好的信息交流系统是抗风险能力得以彰显的必要前提。首先学校和企业须保持长期合作形式,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在人事部设立1至2名“合作岗”,一般由符合标准的企业人员担任。岗位主要职责围绕学校与学生、学校与企业展开,劳务费用由学校支出,任期一年,任期结束后接受必要的考核。考核成绩优秀者,学校发放绩效奖。目前,国内的中小型企业人事管理毫无例外地将“顶岗实习”放在了最末位,其重视程度只在学生“来之初”和学生“离之时”方会有所凸显,中间过程极易被忽视。

实习过程追踪目的之二是保障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实习指导教师应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做安全分析,及时发现自我技术、工作空间、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就相关问题作出纠正。学生每天进行安全小结,排查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汇报积极性应列入实习成绩的考核,以各种理由推脱汇报者应给予扣分处理。指导教师只有获得了一定的反馈信息,才能适时进行安全知识再教育,如对违反安全纪律的学生进行行为安全教育(指确定员工违纪而造成事故的行为,然后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避免这些行为)。建议安全教育成为实习的必修内容,计入实习成绩。

结语

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实习环境,需要与风险的内容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对于安全问题的绝对预测以及达到百分之百的解决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职业院校对于实习安全问题仍然不能存在侥幸心理,须全情投入,认真负责。“顶岗实习”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与方法,但从未脱离教育,因此,实习安全是职业院校不可回避的责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联合工作小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2012年度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巍,王玉芹.对“需要层次论”的深入理解与借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4-85.

[3]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刘岩,孙长智.风险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内涵解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8-31.

[5]周明星.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3(1):27-28.

[6]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9版)[M].吴雯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