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智华
(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内蒙古 集宁 012000)
摘要: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并以职业教育发达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例,分析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教育;现状;特点;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66-03
教育承载着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创新的责任。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开展全民的职业教育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有助于人们获得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就业能力、自我创业能力,有助于减少失业和社会排斥现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特点与挑战
截至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 17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 280万人,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和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总数的比例都接近或超过半数。
2013年,全国各类职业教育类院校有1.36万所,初步形成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如下特点:(1)职业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注重学生实际运用技术的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2)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不同于普通教育,决定了目前的职业教育更加因材施教,以“不求全才,要有专才”的质量观来引导教育学生。(3)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化,主要以培养技术运用能力为主,实践教育课程较多,同时对学生的技能考核更为严格。
当然,我国职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1)在竞争优势方面,职业教育天然弱于普通教育,办学特色也不鲜明。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存在“克隆”普通本科教育的现象,进一步减弱了其竞争能力。(2)社会观念陈旧,认为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影响到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使职业院校难于招生,毕业生难于就业,进一步导致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3)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相关的政策配套不完善,造成目前国内职业教育学校办学并未形成标准化、流程化,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4)职业教育生源集中在招生考试过滤后的中学生,生源过于单一。由于初高中生人数逐年减少,同时,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比例持续增加,导致职业教育的生源越来越少(见下页表1)。(5)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在师资培养方面力量不够,职业院校教师的选择流程并不健全,师资缺口大,教师学历达标率不高,“双师型”教师尤其缺乏;另外,教师考核和再教育机制也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职业教育制度比较及经验
从国际来看,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一直作为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职业教育 美国有着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育法律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就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案——《莫雷尔赠地法案》。在教育模式上,美国有“CBE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为此,美国政府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对学生除进行理论教学外,还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性培训,包括通过校内实习、暑期旅行、短期参观、校外实习等获取职场工作经验。同时,“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在美国职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区学院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为社区工业、商业以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职业教育 德国有备受世人推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一线技术工作者。为此,学生需要在学校学习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在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并且以企业培训为主,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职业培训通常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职业进修是指在完成学徒考核后在公司内继续以“工场学徒”以及“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进行学习工作;职业改行一般为职后培训和职业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体系层次清楚,制度明确,法规健全。
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 日本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内职业培训”体系。以岗位培训为中心,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目的的职业训练,实现终身雇佣制和年工序列制,将职业教育作为对劳动者的长期投资。坚持“以车间教育为主”与产业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培训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职业教育;坚持“终身职业教育”,从职工开始工作到退休为止,不断为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同时对职业培训的讲师资格筛选和再教育异常严苛,使日本的职业培训成果显著,性价比高,被接受度高。
美国、德国、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四大共同点:(1)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标为输出熟练的一线技术人员,教育结果的检验标准为是否有熟练的标准的操作技能,重视实践而非理论。(2)重视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培训讲师的能力、实践场所的甄别和使用都是先保质再求量。同时,三者也有各自的偏重点:美国喜欢行业间的交流,鼓励创新;德国重视制度完善,期望所有执行动作皆有法可依;日本要求培训有计划、可持续,并且培训理念为全民终身培训。(3)完善的法律体系保证,使得职业教育法制化。除了美国的《莫雷尔赠地法案》外,德国也早在1969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并在1981年进一步修订成《职业教育促进法》,以提高职业教育立法的独立性;日本也在1985年将《职业训练法》修订成《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4)终身化的职业教育观念。不仅在日本有着最鲜明的终身职业教育模式,美国在1971年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种终身意义的职业教育模式——生计教育;从德国的职业教育观念中不难看出,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2012年6月发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提出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从国家教育战略层面上又一次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规划强调:必须推行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化,要推进《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出台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如企业支付给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训实习工资,符合条件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发展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紧密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推进对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职教基地和产业聚集区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在了解具体国情的同时吸取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方法,可少走弯路,实现快速优质发展。
因此,在政府日益关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
第一,追踪“十二五”规划,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力度,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
第二,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和课程价值取向上进行变革,重视社会需求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协调,既重视社会变更对人的职业知识的要求,又要重视个人在社会、事业选择过程中的兴趣、偏好;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有机结合,强调综合化;在课程设计目标上,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上,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调研,必须以科学为依据。
第三,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合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学历、工作能力上规范教师的任职资格,需要完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培训制度,鼓励职业教育教师与企事业单位间的相互沟通,同时增加职业教育教师赴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
第四,推行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1)通过政府引导校企结合,一方面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法律地位,与职业教育机构一起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对企业在校企结合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奖励。(2)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首先做好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定位,其次要以企业为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3)企业要参与校企合作,从文化上认同参与职业教育是可行的,从法律上认同参与职业教育是必须的,从利益上认同参与职业教育回报大于付出。
第五,抓住近年来进城务农的农民工数量增加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而带来的职业教育潜在生源数量大增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优势的宣传,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仲.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模式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82-84.
[2]彭秀芳.高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21-25.
[3]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69-73.
[4]张洁茹.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借鉴[J].宁夏社会科学,2004(5):124-127.
[5]李俊婷,封春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18):145-146.
[6]王骏.国外工学结合模式及其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44-45.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