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定位探究

  • 投稿鲁西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960次
  • 评分4
  • 23
  • 0

陈凤琴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边缘化趋势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使广大公共课教师的职业生涯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由教育理念、宏观政策、微观管理和教师素质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健康教育生态,需要通过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政策调控、教育管理创新和教师素质提升加以改变,对广大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来说,自信、坚守和创新的职业定位既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走出职业困境的出路所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困境;定位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定位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700)

作者简介:陈凤琴,女,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49-03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体”理念,认为“大学是由师生组成的共同致力于高深学问探索的学者的社团,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1]自此,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流,各高职院校都把论文、课题及成果作为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同趋向,公共课教学地位的下降及由此带来的教师职业困境已经形成极不健康的教学生态。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困境现状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边缘化趋势,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着眼于应用型技能人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专业教学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支持,而事关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的公共课却呈边缘化趋势,课程取消、课时压缩、人才断档,没课上、找课上已经成为一种校园常态,职业的失落不仅使广大公共课教师的职业毫无尊严可言,也使其核心价值观在其职业的无奈和无为中发生动摇和扭曲。

ESI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教育部据此将ESI学科排名作为评价各级各类高校学科科研能力、学术声誉及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为此,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把课题、论文及引进资金的指标层层分解,并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实现“一标否决”,没有论文不能晋级升档,有的还要被迫转岗甚至解聘。由于公共课属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语文及外语等学科体系及理论都比较严密和成熟,很难进行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而教改类的研究在省、市级课题中实属凤毛麟角,为了完成“科研”任务,相当多的公共课教师只好在毫不相干的其他学科跨界申报,幸运者拿到一个课题后便东拼西凑,杜撰一些连自己也不想看的文章,然后高价求发表,高校公共课教师庞大的“科研”泡沫不仅使全国各级各类期刊的版面费扶摇直上,败坏了学术风气,教书育人的主业成为食之无味的鸡肋,更使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定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职业困境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困境成因

(一)素质教育价值被低估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但多数高职院校受制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极其严重,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多数教师只是口头上认同教书育人,材料上实行“素质教育”,橱窗里建设“校园文化”,而实际上都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看成是素质的大部甚至全部。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不断推进专业建设,扩大实践教学份量,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淡化职业素质教育,降低职业素质的要求,泛化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放弃了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教育责任。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缺少刚性规范和督导,公共课课程建设、教学地位及公共课教师边缘化的局面也就再所难免。

(二)教育管理陷误区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教师主体地位弱化,通常表现为一种行政性的单向管理,管理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评价主体对于教师的各种规则要求,教师只能处于被动服从与配合的位置,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间因双方缺乏事实上的价值认同与平等交流,极易使教师产生反感与抵触,导致教师之间、教师和考核者间的合作泡沫化。

高职院校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普遍实现量化考核,主要通过一个指标体系对所有教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忽视了教师自身工作的个性以及特点,忽略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科等的多样性,特别把公共课放到理工科那种实践性、生产性及科研性的评价体系中进行考核是极不审慎和公正的。

高职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相当普遍。形式上对于科研、教学同等重视,实际上还是更加倾向于科研,不少的高校把论文、课题数量及引进资金等科研业绩和教师的工资收益直接挂钩,将科研业绩看作为教师考核评价主要指标,而对于教学工作只作一些基本的需求,以至于相当多的教师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不愿在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效果上下更多功夫。高职院校目前的现实是无论教学效率如何低下,只要科研有成果,也是一俊遮百丑,而在教学上无论工作如何优秀都不能替代科研,如果没有论文和课题教师的绩效考核必定是一标否决。应当看到,公共学科基础性和经典性决定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对其不切实际的科研要求,只能在造成大量学术泡沫的同时,使广大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定位和价值取向走向迷茫。

(三)教师自身素质存局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的职业素质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还有待时日。虽多数公共课教师有素质教育的意识,但在教师职业定位上重“教”轻“学”,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使其在公共课如何服务于专业和学生方面缺少创新思考和突破,长期沿袭公共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客观上弱化了高职院校公共课的生存基础;有的教师缺少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能为专业课教学提供最直接、有效的课程支持。

三、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定位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困惑是由教育理念、宏观政策、微观管理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通过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努力,在成就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使公共课教师重新获得职业的愉悦。

(一)转变教育价值理念

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地位的根本。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外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2],相当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只把“高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联系,认为专业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强才是高素质,而把事关大学生终身发展、持续发展的公共课视为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鸡肋。事实上,从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国内外成功人士身上都可以看到,公共课程教育对他们的事业登顶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课程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决定了每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坚决摒弃高职教育的功利性,把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持续和健康发展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也为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定位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加强政策调控

政策导向是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地位的保障。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重视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大学职业技术技能方面,从专业设置、实验实训投入、就业质量考核等方面,这些做法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重视大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政策很多、很实、很强,而重视大学生公共人文素养的却很少、很虚、很弱。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及有烈度的政策调控,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有公共人文素质教育的自觉。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公共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并进入学校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公共人文教育换档升级。

(三)优化教育管理

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有学校都应开设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需要的公共人文素质课,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标配,所有公共人文素质课程由学校教学职能部门统筹管理,不得由二级学院自行设置。学校应形成由教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素质教育中心的公共课程协调机制,研讨如何围绕不同专业开设相应的公共课,并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及时调整充实。

2.优化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客观反映公共课教师的工作业绩,应考虑加大教学业绩的权重,提升公共课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要充分体现公共课与专业课、实训课甚至不同公共课之间的差异性。高职院校不应提倡公共课教师进行纯学术性研究,教师评价及考核体系要引导公共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和教学研究中去,真正践行教书育人的天职。

(四)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职业定位

公共课程地位的弱化,固然有教育理念、宏观政策导向和教育管理的因素,但也有教师因核心价值观带来的自身素质问题。敬业对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来说就是要紧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既要有公共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有专业学科的知识和视野;既有有公共学科的坚守和自信,又要有服务专业和学生的前瞻和储备;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研究和拓展,又要有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方式的跟进和创新。公共课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有益于提升教师公共课教学的魅力,有益于提升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联度,有益于提升教材的专业特色,最终有利于公共课赢得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认同。公共课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增强责任意识;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一心一意地投入教学与教学研究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如此,才能做到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正确的职业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课及教师的职业困惑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多种原因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从职业教育理念、政策、管理和教师素质四个方面完成转变、调控、创新和提升。对公共课教师来说,自信、坚守和创新是最好的职业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69.

[2]彭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课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探讨[J].才智,2014(19):42-43.

[3]李金.浅析大学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14(12):107-109.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