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无锡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构建

  • 投稿孙慕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49次
  • 评分4
  • 11
  • 0

冯雪芬

(武进开放大学,江苏 武进 213149)

摘 要:以无锡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现状为依据,对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展开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无锡市19个主要行业因素作为公共因素,将行业综合因子与招生比例依据行业因素进行排序,客观的构建出基于无锡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体系能客观的分析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案,解决无锡在经济发展中对专业人才需求和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因子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58-03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13SEW-Y-028)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保持高吻合度,才能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本文以无锡为例,构建基于无锡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濒临太湖,距离上海只有120多公里,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城市。2013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稳步增长,三次产业比例为1.8:52.2:46.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基本相当。[1]近几年,无锡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包括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工业设计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长明显,全年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8073.73亿元。

1 无锡市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估

依据2013年度无锡市统计年鉴数据资料,分别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公共财政支出等指标作为反映无锡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设为X1、X2、X3、X4和X5.以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专业大类为准,选定具有代表性的无锡市19个主要行业。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对数据进行适宜性检验,得出KMO=0.812,该值高于通常情况下规定的临界值0.8,说明变量间相关性强,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其次采用方差极大法进行因子旋转,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成分,最终选取两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90.320%,高于85% 的临界值,包含了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表1中,第一主因子在X1、X2和X4等3个指标上的系数较大,方差贡献率为80.270%,主要反映社会生产和经济方面的内容,称为生产因子。第二主因子多包含能源和公共福利等方面的内容,称为消费因子。然后对公因子做回归分析,确定因子得分矩阵和线性方程,求得经济社会发展评估函数:F(X)= 0.71383F1+0.15564F2,如表2所示。最后将19个主要行业标准化后的数据代入函数计算,得出各行业的生产因子、消费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3.无锡主要行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制造业以综合因子得分1.184位于榜首,排在末尾的是公安,得分为-2.124(这里的负数仅代表影响水平在平均值以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值)。从因子得分值的分段来看,得分为正的仅有11个,仅占总行业的61.1%,其中,除城市支柱的制造行业和基础的农林牧渔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旅游、材料与能源等行业的综合因子得分已达到了平均发展水平以上,对无锡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7个得分为负的行业中,资源开发与测绘、环保、气象与安全等综合因子得分也在水平轴附近振荡,这类新兴产业对无锡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2 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对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目录》,对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2]无锡市现有高职院校11所,2013年总计划招生13572人。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一级19个专业大类的14个,覆盖率为73.68%;531个子目录专业中开设专业数为117个,占总专业数的22.03%,开设专业平均比率为23.48%。其中,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每个学校都有所侧重的开设了子专业;制造、土建、文化教育等涉及民生的行业开设专业也相对集中;相较而言,生化与药品、医药卫生、公共事业等大类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如,针对医药卫生行业仅有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眼视光技术专业,当年计划招生41人,实际录取20人,仅占招生计划的48.78%。而农林牧渔、资源开发与测绘、公安和法律等专业11所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在2013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中,制造业仍然位居榜首,达到总招生比例的26.6%,其次是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和财经类,比例都超过了10%。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设计与传媒专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无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关系,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探索,相继开出的子专业达到了28个,招生比例也从2010年的9.63%上升至15.7%,上升速度明显,从侧面也反映了无锡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招生数量上,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生化与药品等所谓的冷门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开设,人数也都在50人左右。

3 基于无锡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构建

综合分析表3、表4,表3中行业名称与表4中一级目录名称一一对应。表3中行业综合因子得分高低及排序反映了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得分越高,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表4中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依据的是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从侧门反映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即招生比例越高,该专业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前景越好。表4中专业招生比例的高低及排序反映了行业经济发展水平或未来发展前景。

依据行业名称与一级目录名称的一一对应关系,将行业综合因子与招生比例排序集于一张综合表中,即可客观的构建出基于无锡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将2013年度无锡市各行业的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与2013年度无锡市11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比例排序情况有机整合,见表5.可以发现,无锡市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有一定的差异,这与无锡市现状基本保持一致。无锡的制造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排名第一位,各大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比率达到68.75%;2013年,制造类专业计划招生人数达到3614人,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了社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从学校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录用高职学生的情况反馈来看,专业设置的有效性不明显,企业真正能用的人才缺口很大。在行业综合因子排名中,无锡的农林牧渔业排名位居第二,而目前在高职专业设置中针对该产业已连续八年没有开设相关专业,仅有个别中职学校开设了园林技术专业,专业设置单一。无锡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自然优势,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类高级技能人才奇缺,阻碍了无锡现代农业的发展,应适当增设水产养殖技术、观光农业和畜牧兽医等专业。随着无锡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无锡已借助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实现海陆空的全方位衔接。2013年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大类计划招生294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等三所学校新开设了航空服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等专业,占该类招生比例的32.65%,未来几年包括上述学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可结合学校特色开设城市轨道等相关专业已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的要求。公共事业涵盖的内容很广,未来无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仅有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涉外事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课程,实际招生76人。事实上,包括很多本科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该类专业,但因跟风追求市场效益,缺乏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学生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很少,就业竞争力差。要满足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保证无锡城市现代化的全面铺开,必须注重对该专业的优化设置。近几年,无锡动漫、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前景良好,11所高职院校都纷纷瞄准市场开设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也由2006年的1300人增加到2013年的2131人,增长了1.64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就业形势严峻,相关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下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不应批量生产画图的流水工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专业特长,能在该领域有所创新、独当一面的高级人才。另外,电子信息类专业尤其值得关注,行业综合因子排名降幅最大,而招生人数不减,高职学生毕业后真正能胜任电子信息类工作的聊聊无几。高职院校一定要以此为警示,结合企业实际设置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更讲求实效,注重运用。

高职院校只有保持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高度一致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专业技术人才不相匹配的问题。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客观的分析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案,解决无锡在经济发展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优化产业结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2013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2014-2-24]。http://www。wxrb。com/node/news_wuxi/2014-2-24/7328DF1IC549787.html。

(2)徐永兵。江苏高职院校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实证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