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樊明茹 本刊记者 李黄珍
谈到北森就不得不说起王朝晖,这名昔日的医学院高材生,为追求自己的理想放弃了令人艳羡的医学之路;2002年与高中好友共同投身于人才管理市场,创立了北森。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与十余年的市场洗礼,如今北森集团已经成为业界一面当之无愧的旗帜。
今天的北森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人才管理企业,服务知名企业超过4000家,三度入选《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榜100强,并先后获经纬、红杉等顶级资本的两轮千万级投资。旗下北森生涯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生涯教育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清华、北大等700 多所高校和300多所中学提供了“培训+工具”的生涯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超过70%,12年来,接受北森生涯培训的高校老师超过35800人次,直接受益学生超过800万。
作为北森的联合创始人,王朝晖的职场经历伴随着北森成长,他不仅是一个创业者从起步到成熟的典范,更见证了一个行业从萌芽到发展的变迁。
除了梦想一无所有
1997年,王朝晖从华北工学院化工系毕业,同年考取了协和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因为志趣与专业方向不符,两年后他选择了退学,毅然放弃了当时在外人看来从医的“金饭碗”;2002年,王朝晖与高中同学纪伟国发现了新大陆——关于人的研究领域,共同创建了“北森”公司。
“2002年左右,我看到了张翰老师的一篇关于测评的文章,文中介绍说当时的美国人才研究市场已经有上百亿的规模了”,这个模糊的市场认知让王朝晖开始构建心中的梦想。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来换取企业利润是不可能持续的,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样的理念最终将激发对“人的研究”的旺盛需求。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几乎空白的国内市场状态,20多岁的王朝晖坚信这个新鲜的领域绝对值得一试。与此同时,他的高中同学纪伟国也关注到了这个市场,“有价值、大市场、弱竞争”成为了当时他们对这个市场的基本判定。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并对这个即将开始的事业信心满满。
在公司建立初期,“起名”是个头等大事,王朝晖和创始团队反复考虑多日,始终觉得不够满意。直到有一天,他在翻阅《道德经》时,看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这正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无论是这个行业还是我们的公司,当时都像小草一样,我们自己要长成合抱之木,这个行业要长成森林。”
梦想固然美好,现实依旧骨感,每一个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王朝晖也不例外。当记者问道“在公司创业初期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他风趣地回答:“如果你把问题换一下,变成所遇到的最小的挑战是什么,可能比较好回答。”没有人、没有平台、没有市场、没有客户,对于初创者来说,“产品”承载了自己全部的希望。从公司创立到做出成熟产品,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回忆起这段经历,王朝晖感慨良多:“在创业的早期,除了热情和梦想你一无所有,如何把这个难关渡过去,除了坚持,我觉得别无他选。你只能选择相信自己、相信这个行业。”
北森一路走来,发生过很多让王朝晖记忆犹新的事,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创业初期“发工资”的经历。在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北京作为重灾区,很多地方都受到了“隔离”和“监控”,北森所在的办公楼因为发现了疑似非典病例被隔离了,楼里的办公人员全部被疏散回家。当时公司创立不久,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接到“放假”通知的王朝晖只顾担心产品研发进度,却忽视了另一个潜在风险正在悄然逼近。由于非典期间公司的运营松散,到七月份时公司账面现金流中断,没有办法给员工结算工资了。匆忙间王朝晖通过股市套现和朋友帮助周转,才解了燃眉之急。这件事对王朝晖的触动很大,在这之后他一直非常注重现金流的管理,“不能让钱断了,再伟大的梦想,这口气断了也会憋死。”
在这段难忘的初创期里,“北森”与“北森人”几乎成为了王朝晖的全部。因为“工作和生活是没办法分开的,生活本身就是创业的一部分,创业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段不可分割的成长中,王朝晖带领北森人走过了最为艰难的企业初创期。
从“活下来”到“快步走”
王朝晖把北森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活下来,定方向,摸到路,快步走。到 2005年,北森度过了“活下来”艰难期,解决了“生死”的危机,开始迎来了定方向的时期。就像打了一场不计代价用尽招数才赢得胜利的战役后,必须要回归到正规的训练中一样,王朝晖开始梳理北森的业务。“在创业初期我们曾开玩笑讲,如果卖大白菜都能让公司活下来的话我们都会去做”。但一个企业要想走得长远,必须要认清自己的方向,学会在中途停下来,回到正途上来,选择值得坚持的、和梦想有关的、可以长期来做的事情。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无论企业面临何种困难,王朝晖始终把北森的核心定位在人才识别。不管是人才测评软件开发,还是成立北森生涯研究院,都是为了“将人看清楚”,这是北森发展的命脉。
2003年,全国第一批实行高考扩招的大学生即将毕业,一个机缘让王朝晖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学生面临就业的现实与困境,从而开启了北森为学生群体进行生涯规划的市场先河。通过课题研究,王朝晖和合伙人认识到,大量涌入社会、亟待就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一直会面临的社会问题,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关键是从源头上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他们找到合适的职业定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后来清华大学与北森合作,共同开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产品,于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此方向的产品应运而生。
在如今这个“快时代”里,北森的成长算不上早熟,这其中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王朝晖习惯称北森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年轻意味着生机与活力,年轻意味着要不断突破与挑战。他倡导公司里的员工能够独立思考,因为在这个没有遗产可以继承的行业里,只有依靠独立的视角、独立的判断,才能不断地推动企业和整个行业前行。
点亮生涯规划的火种
从2010年到2013年,北森获得了两轮千万级的投资,资本的涌入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企业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对于资本,王朝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资本是加油站,既不是车,也不是路。车是团队,路是方向,有了油之后你可以踩油门,让自己跑得更快些,但你不能只有它,只有钱你什么都不是。”
王朝晖眼中的路,就是更好地帮助企业和个人看清楚自己。自从2003年开始接触到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课题后,王朝晖就意识到,要想真正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中推广生涯规划的理念,单靠北森自己的努力肯定不行,于是他想到了“高校教师”。教师的职业身份使他们具有天然的传播属性,一名接受真正职业生涯规划思想的老师可以影响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这样的放大效应可以迅速在高校中播撒下思想的火种。十多年来,北森生涯一共培训了35800名高校教师,直接受益的学生累计超过800万。
从业多年,王朝晖见识了太多因为没有清晰规划而造成个人发展遗憾的事例,这让他更坚定了从事“人”的研究领域的信心,他深信有规划就会有未来。“谈到生涯规划的最好时期,我认为越早越好,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规划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在不能达到最理想时,迟做总比不做好,生涯规划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可喜的是,新的教材改革已经在支持生涯规划的观点,并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在高中引入生涯规划的理念。
从2003年到今天,从不被人接受到逐渐拥有客户并获得信任,北森生涯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生涯解决方案提供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为清华、北大等700多所高校,及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等300多所中学提供生涯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超过70%;生涯研究院已经开发出朗途、Careersky、分类卡、职业锚等2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涯产品,北森生涯同时成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机构和教育部十五课题研究试验基地。
大业尚未成形,同辈仍需努力
作为中国人才管理领域的先驱者,王朝晖这十几年来感受最深的是“变化”。十年间,无论是从业者本身还是客户群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年前刚开始从事生涯规划时,计划经济与分配体制思想、家长式包办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自我未来规划探索的独立性,很多人从小学、初中到填报志愿、走向社会,都是服从父母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而今天越来越多的“叛逆”的声音开始出现,一方面是不满足父母的规划而出现的逆反;另一方面是完全的顺从导致了社会生存能力的下降,出现了“啃老”和“就业难”,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涯规划走入人们视野的进程。
虽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生涯规划市场还很不完善,从业人员缺乏整体规划意识,职业度还很低。王朝晖描绘了他眼中生涯规划市场的理想状态,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从业者能够将生涯规划这项工作作为谋生的职业,收入越高,行业成熟度越高。“我希望看到这个市场变成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生涯规划的理念深入到更广的人群中去。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将会迎来这样的一个时代,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决策,走在一条正确规划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