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文按雨起、雨中、雨后的顺序,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尽管教材在安排上把它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但是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是学生学文习语的典范。在反复的阅读揣摩中,笔者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了许多名家写雨的片段,于是教学也有了新的思路——以教材文章为引,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一场雨的盛宴。笔者是这样预设教学的。
板块一:反刍积累,唤醒沉睡的记忆
1.师:看到雨,我们的脑海中会想到哪些词语?
学生交流并板书分类,大致分为两类。
细雨如丝春雨绵绵
春雨如油润物无声
烟雨蒙蒙斜风细雨
2.师:古代的诗人又是怎么写这些雨的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大脑中关于“雨”的词语和诗句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量。这个板块的设计正好可以唤醒学生大脑深处的记忆,反刍原有的积累。)
板块二:对比阅读,体会写作的特色
1.师:那么现代的中外作家又是怎么写这些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
——朱自清《春》节选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是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纪伯伦《雨之歌》节选
2.师:读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场雨?
3.师:这两位作家是怎么写这场雨的呢?
(设计意图:选择这两个写雨的片段,不仅仅因为它们都是出自大家的笔下,更是因为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迥异。朱自清是用写实的手法通过视觉的感官直接写了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文字清新朴实,让人能享受到一股恬淡自然的田园风。而纪伯伦则是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比拟的手法、大量的比喻、华美的辞藻,把这场雨写得酣畅淋漓。两个片段,两种风格,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也在赏读的同时,明白原来写同一种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效果也完全不一样。这也为后面课文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4.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场赵丽宏笔下的《山雨》。
5.出示学习任务,学生自读自悟。
这是一场怎样的山雨?把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场山雨的?
6.组织交流,随机提炼写作上的特色。
7.比较三篇文章在写作上的异同。
(设计意图:在前面两个片段赏读的基础上,新课的学习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抓住两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第一个问题是在整体感知之后,对山雨韵味的感受。第二个问题立足于课文内容的梳理,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而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三篇同类题材作品的对比阅读,发现了作家写作的语言密码。这可以说是本堂课学生学习的一大收获。)
板块三:诵读品味,实现言语的积累
1.师:三位作家,三种不同的观察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三场各具特色的雨,想把这样美的雨留在心中吗?
2.学生自田诵读喜欢的片段。
3.朗读展示。
4.摘抄积累。
(设计意图:刘发建老师在阐述他的语文教育观的时候说,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习文”,“习文”的主要方式就是“读”和“写”。“写”又是以“读”为基础的,“读”的质量决定“写”的质量。对于这样言意兼得的散文,决不能像做解剖一样层层剖析,应以“读”代讲,让这么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美文积累”可以说是学生这堂课的另一大收获。)
板块四:磨炼神笔,实现写法的迁移
课后作业:写一写大自然中你听到的声音,看到的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学生在感受了一场雨的盛宴之后,对“视觉”“听觉…‘感觉”这些新的作文角度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这个练笔就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我手写我心”的机会。)
这样的一节课尝试下来,学生跳出了“教材”读语文,每个人都显得非常兴奋。我想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教材只是一扇窗,窗外的世界更精彩。教师要常常带领学生到“课里…课外”转一圈,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大语文”,我们的学生才能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