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什么”真有那么纠结?——谈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30次
  • 评分4
  • 67
  • 0

严英俊

小学语文教学有几个本源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谁教”等等,讨论中有一个声音:“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意思是说,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值得审视、研究。“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仍需讨论,这多少让人感叹。

试着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教无定法”被误读。这是一条路人皆知的教学准则,听着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被普遍误以为怎么教都可以。于是,就有了教什么都无所谓的做法。教,是无定法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这个“罗马”是什么,在哪里。搞不清这个前提问题,没有了前行的目标,教学就没有了准确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南辕北辙。

2.“多元解读”被误解。一个文本,你这样读,他那样读,你读出了悲伤的哈姆雷特,他读出了仇恨的哈姆雷特,从阅读的角度说,这没有司题。但不管你读出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编者把这个文本编入教材,编入这一册教材,编入这一个单元,他的意图是什么?这其实是有某种定论的,即希望学生从中学到什么,是事先有所考量的。多元解读,不是随意曲解文本的幌子,更不是肆意教学的借口。

3.“文本对话”在误事。我们都知道,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间,加入了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尤其是教师这一特殊的读者,他有别于普通的阅读者,教师读一个文本,担负着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注定不能随心所欲。因为有教师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取向、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引导方向,做好了,可以无限接近文本作者的本意;做得不好,可能是另一种南辕北辙。

4.“各取所需”在误导。当下的许多公开课,为了夺人眼球,一味求新求异求变化,于是出现了种种乱象,同一篇课文,有了很多不同的处理。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有适当的取合,但不能因为求新求异,完全另辟蹊径,各搞一套。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时下语文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很多有识之士也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引人深思的见解。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需符合文本体式,准确分析学情方可精确定位教学内容;还有的说,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依照儿童视角选择教学内容,依据文本价值选择教学内容,等等。这些论述高屋建瓴,对如何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阐述,理论性很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延展了我们的研究领域,给了我们很多教益。

但是笔者总觉得操作性不强,难以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笔者还是想问:理论烛照下,我们能确定教学内容了吗?

其实,语文教学内容有宏观意义、微观意义之分。宏观的;语文学科到底应该“教什么”,即语文教学的内容;微观的:一篇(组)课文应该“教什么”,即课文的教学内容。

根据专家的意见,我们知道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要考虑如下因素:(1)课程标准;(2)学习目标(年段、单元);(3)学习起点;(4)具体课文的特性。其实,还有个更重要的因素编者的编写意图。 笔者认为,在篇文童还没有被编八教捌时,如果我们需要拿它作为学生的阅读训练材料,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可以有广阔的选择余地,甚趸可以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为,每篇经典的文章,可教的内容、值得教的东西的确很多。但这篇文章一旦被编八教材,成了“这册”“这单元”的“这篇”,它就附加进了教材编写者对又章的理解和价值取舍,这篇文章就成了教材编写者用来承载“语文课程目标”的媒介,言不再是个‘随性”又本。

教材编写者从选择文本开始,到组成教学单元,再到编写每篇课又的助学系统,都体现了编者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认识和教学元素的筛选。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在依据《课程标准》,兼顾教材的整体体例,考虑文本体式和学生的基本学情之后,确定又本应该承载的教学价值,并在教材的助学系统里有选择地呈现了这些教学价值。

“这册”“这一单元”的“这篇”,它所要担负的学习引导作用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有了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内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学的基本内容就相对固定了。

所以,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教师只要把握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准确地了解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借助于教材的助学系统,就能基本确定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者的意罔体现在哪里7单元前的单元导语、课又前的连接语、课文中的学习提示(泡泡图)、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这些,就是教师选择“教什么”的依据。

试着举两个具体的例子,用以支撑上述观点。

【例l】’落花生》(人教版五E第四单元)

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这样的:(1)分角色朗读课又。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2)抄写第十自然段,再说说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3)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和同学交流讨论。然后,有个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种事物写写。

基于这些,笔者这样安排本课的学习内容,(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2)从“谈花生”中,我们知道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其中,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抄写第十自然段。(3)重点研读父亲说的话,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并了解父亲说道理时采用的方法。(4)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试着学习这种写法写种身边的事物。

这样的内容选择,直接依据就是课后的思考与练习。这些内容已经较好地囊括了《落花生》这篇课又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例2】《花钟》,(人教版三上第四单元)

课文后面安排了三道练习题:(1)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3)课又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填,再体会。

笔者以它为依据,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如下-(1)朗读课文,说说课又每段写了什么。(2)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写鲜花的开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背诵课文第 自然段。(3)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4)交流自己观察过的一种花的开花特点。

正如上述两例所示,笔者认为,教材的助学系统,尤其是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值得教师好好去关注,阁为它是解读文本的钥匙、设定目标的凭借、选择内容的依据。

还有,语文教师到哪里去创造?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学情,依据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上赶显身手。至于少数教师具有研究的能力和余力,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修正教材编写者的某些谬误,甚至自编教材进行教学,那应另当别论。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