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语用能力

  • 投稿克里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44次
  • 评分4
  • 12
  • 0

湖北省安陆市实验小学 邹春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123-02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都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诚然,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内容的理解,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才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找准“训练点”,提供各种语言实践的平台,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

一、积累语言,打好语用基础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语文新课标提出来的。而在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及教学建议、评议建议中,始终强调语文学习要加强积累,在运用中积极调动自己的积累这一思想。

语言之塔,是一砖一瓦构建的。没有日积月累,就没有丰富的语言宝库,学生语言贫乏干巴,表达时可选择的词语范围不大,遣词造句难以精准生动……由此可见,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日积月累”板块 。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谚语、对联等,意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描写花草的成语: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读准音的基础上,试着说说成语所描绘的画面,然后出示相应的图片,使成语更形象生动化,加深理解。当学生难以理解“群芳吐艳”的“吐”的动态时,让学生查字典,引导他们据词索义。此时他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笔者再利用视频展示,并配上音乐渲染。这样多种方式并用,词语鲜活起来了,容易植入学生的脑海,积累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描写花草树木的成语,看谁积累的词语最多。交流时,把这些成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抄一抄、记一记,扩大储备量。

语文教材上的很多课文文质兼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阅读教学时,应抓住语言内容优美或语言形式精妙的语段,引导学生反思品读,熟读成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就在脑子里了,语言的积累也就实现了。

《荷花》一课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很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里就可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想象情景,再熟读成诵。学生有了这样的语言积累,当完成本课的“小练笔”——写自己喜欢的花时,很多学生就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花全开、半开、将开的美丽姿态,这样就实现了从积累到运用的“美丽转身”。

除了课堂上积累语言,还应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积累。

二、品味语言,习得语用方法

语言文字是一个非常精致又非常微妙的存在。同样的意思,遣词造句不同,语言形式不同,表达方法不同,它所承载的语言文字的情味和意蕴也不一样。品味语言,实质就是发掘文本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它与理解、感受是同步进行的。换句话说,理解、感受的过程就是品味语言的过程。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没有对内容深刻地理解,没有进行充分的“生本对话”,所有语言文字的运用将是空中楼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品味,不光要感悟语言内容,更要领悟语言形式,才能更好地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例如,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朗读后能很快发现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和姿态,按时间顺序有序表达,拟人化的写法形象生动。笔者没有就此止步,还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破解“语言” 密码。

师:(出示句子: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来紫色的小喇叭……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段话都在写花开,但写每种花开的语言不一样,牵牛花是——吹起小喇叭,睡莲是——醒来,月光花是——舒展花瓣……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祖国的语言可真丰富!同样在写花开,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富于变化。

生:我发现,前面六种花先写时间,再写花开,后面三种花是时间放在中间。

师:你很会读书,善于发现!句子的表达方式有变化,才会更有意思。

生:我还发现,句子中有四个“左右”,也是有变化的,五点左右是说蔷薇开放的时间在五点前后,这样说很准确。

师:你的发现很了不起!当我们不能确定确切的时间,可以用上“左右、前后、大约”这样的词,使表达更准确。

师:如果把句子改成:午时花在暮色中苏醒,牵牛花绽开笑脸,行不行?(引导学生发现花的开放姿态要与花的特点相结合)

……

这样引导学生在读、品、议中,领悟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及其形式,对花开进行精妙地表达,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内化了表达。

三、扎实训练,落实语言实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不二途径便是 “语言实践”。习得的方法,内化的表达,只有通过外显的迁移运用,扎实训练,使理解与运用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能力并得到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用恰当,用合适,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当然,实践训练必须坚持不懈,多法并举,才能真正内化语用。

1.读写结合,进行训练。有的课文段式相同,可以读写结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段式进行写话训练。在仿编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大胆表达。

例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前四节结构一样,分别写了战争给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带来的不安宁现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愤慨,对和平的向往。为了让学生习得语言,内化情感,笔者让学生仿编课文,并交流。下面是学生创编的诗歌:

郁郁葱葱的森林,

本来是小动物的乐园,

可熊熊燃烧的战火

却焚毁了它们的家园。

这究竟是为什么?

如《花钟》在上述的品味语言后,还可以进行迁移训练:

(1)出示百合花、荷兰菊、牡丹等花的开放过程视频,欣赏。选择一种花,仿照课文中的样子写一写。

(2)课文中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试着改一改:初春,迎春花开了。盛夏,荷花开了。菊花在秋天开了。梅花在隆冬开了。

2.挖掘空白,进行训练。“留白”是中国画中运用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空白”点,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说话训练空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自然之道》时,笔者用想象拓展文本: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来,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幼龟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

3.紧扣标点,进行训练。有些课文中经常出现一些省略号,不妨在这种特殊的符号处让学生来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例如,《全神贯注》第二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作者丰富的联想来表现罗丹的品质。这里就有一处省略号。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还让他们把自己的体会放进句子,并读出来。之后,笔者紧扣这处标点,让学生想象说话: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你能像上面那样说具体吗?有的学生说:“他左边端详一阵,又快速来到右边,用抹刀不停地比划着。”有的说:“他盯着鼻子看一会儿,又后退几步观察整座雕像,眼睛熠熠闪光。”……

这样既拓展了文本,丰满了人物形象,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仅仅是仿写、改写,结合文本内容、语言、段式设计的灵活多样的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表达,都可以成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方式。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增强语用意识,不断积累,根据文本特点,精选内容,搭建实践平台,不断训练,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逐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