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汉字学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中的妙用例谈

  • 投稿小猪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66次
  • 评分4
  • 77
  • 0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小学 王荫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65-03

汉字学是一门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探索汉字的起源、发展、特点、规律等,尤其以分析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为重,这门学科在小学语文中年级教学中有着神奇的作用。

一、知形晓义,轻轻松松告别错别字

汉字是用笔画构成的形音义的综合体,用有限的笔画构成数以万计的汉字,形与形难免相近;汉语的音节数量不多,用比音节数量多得多的汉字来表示这些音节,就必然会出现几个字共用一个音的情况,也就是同音字成为普遍现象。形近相混或音同音近相混就造成了错别字。

汉字学是结合汉字的音、义关系来解析汉字构形原理的科学,通过汉字溯源,展示象形程度比较高的古文字形,不但能直观地说明许多楷书字形的理据,而且因古文字所保留的图画文字的形象性,很容易与小学生形象性强的认识特点合拍,从而使学生提高识字兴趣,增强理解力,提升汉字识记的效率,轻轻松松告别错别字。

每一个“mù”都有自己的图画及图画所代表的意思,学生告别了枯燥的死记硬背的区别模式,形象直观地记住了这四个同音字的形与义,自然轻轻松松地远离了错别字的困扰。触类旁通,“暑”与“署”,“戴”与“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汉字溯源,在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境里理解了这些同音字的形与义,正确写字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3.笔画易错的字。多一笔,少一笔,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笔画错误,导致错别字屡见不鲜,一线语文老师为此头疼不已。告诉你一个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好办法——究其字形义。书写带有“豕”的字时,小朋友是不是经常画蛇添足,在“豕”上多了一点呢?笔者这样教学“豚”字,大大提高了书写正确率。

这就是豚的甲骨文,右边是一只猪,小篆时线条更加简洁了,上面是猪的头,下面是猪的身子。再看楷书的豚字,这两撇是猪的什么呀?对了,这是猪的两条腿,所以豚的本义就是——猪。我们还学过哪些带有“豕”的字呀?“家”——房子下面有猪,在古代,家家户户养猪;“逐”——就是人在追赶野猪。如果“豕”(shǐ猪)的双腿被绑就成了“豖”( chù),如“冢”,这里的猪双腿被绑,表示陪葬品。大家在书写含有“豕”字的时候要让猪的两条腿伸展开来。

再如“疑”字,学生在书写时经常把左上角的“匕”写成“ム”。其实只要你告诉学生这个“疑”字的字源字形和字义,困难自然迎刃而解。甲骨文像人拄杖在街口仰望天色,犹豫不行。小篆则为形声字,止是停止,表示迷路不知所从;匕是比,表示反复比拟,不能肯定。记住了“匕”表示的意思,学生也就容易把字记牢、写正确了。学生在书写“即”字是不是总有人把“ㄗ”写成“阝”呢?请你指导学生观察“即”的甲骨文——左边是乘放食物的高足容器,右边是跪坐的人,表示人正在用餐。再出示“印”字加深印象,

表示强按使人跪下。科学地教给学生这些易错字的形义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汉字画面,从而避免笔画乱写的现象。

二、巧析善用,快快乐乐享受阅读

运用汉字学进行教学不仅遵循了直观性教学的原则,而且迎合了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较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1、汉字敲门,巧解阅读难点。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这根“发”,再用汉字学的科学知识轻轻一牵,许多的阅读难点将迎刃而解。教学《望天门山》时,笔者就紧扣“断、开、回”这三个字,借助了汉字溯源法,四两拨千斤,轻松而愉悦地领略了李白所描绘的诗境。先在黑板上书写了这个“断”字,然后让学生来给它组词,说说这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接着,笔者画出了这个字的小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断:“断”是个会意字,同学们看小篆体的“断”字,左边是一捆丝线,右边是一把斧子,丝线中的一横就表示——(一把斧子把一捆丝线从中间断开。)所以啊,断的本义就是截断,截开。

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把老祖宗造出“断”字的想法放进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中,读准“中断”的字音,理解“中断”的意思,想想“断”字中的那捆丝线在诗句中是什么?什么又是砍断丝线的那把斧子?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充分地激发:

生:老师,我明白了长江水就好比是“断”字中的那把斧子,而天门山就是“断”字中的那捆丝线。长江水像一把斧子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生:长江水肯定是汹涌澎湃的,要不怎么能冲断天门山呢?

生: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水猛力地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座山。

生:长江水就像千军万马似的,天门山抵挡不住,只好打开大门让它们流进来。

师:天门山是自己把大门打开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开”的繁体字——開。上部像什么?(像两扇门扇)下部的“廾”就是两只手。是谁把门闩打开了呢?

生(争先恐后):是奔腾的长江水强行把天门山冲开了。

生:长江水势不可挡,硬生生把天门山撞开了。

师:这么有气势,这么有力量,那“天门中断楚江开”应该怎么读?

……

(因为有对诗句深入地解读,学生朗读的热情都较高,朗读也都较到位。在此基础上,笔者请学生上台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了这句诗的诗境。虽然稚拙,但也形象、准确。)

师:滚滚长江东入海,这奔腾的长江水流到天门山这儿,被立在东面的天门山阻挡了,只好怎么做呢?

(学生都沉默了)

笔者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的画作上添加了几笔:水流遇到了天门山的阻隔,折向北边流去。

师:这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个“回”字有回旋;回转,改变方向;返回等解释,在诗句中应解释为什么?

生:改变方向。天门山阻挡了长江水,长江水无可奈何,只好乖乖地往北流去。

师:“好一个“无可奈何”,好一个“乖乖地”,老师仿佛看到了气势磅礴的天门山让奔腾而至的长江水乖乖地改变了方向,这是何等的气概?谁来朗读这句诗?

……

“断、开、回”三个字的巧用妙解,就像三把神奇的钥匙轻轻松松地打开了学习古诗的沉重大锁。我们不禁要感叹:汉字学的科学知识不仅能让识字教学生动有趣,而且也能让古诗教学有声有色。

2、汉字搭桥,凸显画面重点。一个个汉字组成了一段话,一篇文章构筑着丰富的画面,表达着形形色色的情感。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汉字在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各起着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来看看“伏”字在《搭石》这一课中如何“点石成金”。先观察“伏”的汉字演变过程,知道它的基本解释——像狗一样匍伏着;再出示“起伏不平、埋伏、伏案”来理解它的引申义;然后把这个简单的“伏”字搭成一座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再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品析语言文字的奥妙,与作者产生共鸣吧!

谁匍伏着身子?他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谁趴到了他的背上?他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话语?

先请学生同桌一组先进行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生:爸爸恭恭敬敬地匍伏着身子,心想:老人家,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安安稳稳地把你送过河去。

师采访:年轻人,你为什么匍伏得这样恭敬?

生1:因为我是心甘情愿背老人过河的,恭敬是为了表示我的真诚。

生2:八十岁的老大爷趴在他的背上,轻轻地拍拍他的背,欣慰地说:“年轻人做得对呀!谁没有老的时候呢?”

师采访:老人家,你为什么没有向年轻人道谢呢?

生2:在我们这儿,年轻人背老人过河是理所当然的事呀!

生3:校长迅速把背包移到胸前,然后匍伏下身子,心想:千万别磕着老人家呀!我小的时候,他可没少背我过河呢!

师采访:你可是一个校长啊,背老人过河会不会觉得难为情呢?

生3:为什么要觉得难为情呢?大人背小孩,年轻人背老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呀!

生4:退休老教师趴在他的背上,轻轻地揉着他的肩膀,慈爱地说:“这孩子一眨眼都长得这么壮实了,都能背动我这老头子了。”

师采访:老教师啊,你为什么一脸的幸福啊?

生4: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爷爷背过我;当我年轻的时候,背过他爷爷,也背过他;现在我老了,他也来背我了。你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能不感到幸福吗?

……

当我们运用汉字学的科学知识来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而且借着“伏”字凸显了家乡的一幅幅动人画面,非常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家乡人那份尊老敬老的美好情感,这真是一次快乐的识字与阅读之旅。

3、汉字指路,厘清阅读疑点。在一首首令人津津吟咏的诗词中,几乎每个字都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好让它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诗情画意。例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都是经典之作。小小一个汉字在表情达意上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游山西村》一诗时,笔者反复查找典籍,发现大家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有着较大的分歧。该舍谁信谁?在与金教授进行探究时,他引导笔者抓住“疑”字,分析三山乡与山西村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陆游当时的际遇,尽量去厘清阅读疑点,还原诗人的真实体会。

师:被盛情款待过的陆游告别了农家朋友,这时已有点酒意的他在村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生:一座座的山重重叠叠,一条条的水弯弯曲曲,前面好像没有路可以走了。

师:绍兴是有名的江南水乡,这里的村庄大都是依山傍水。但是据考证,陆游住的村庄与山西村只隔着一座小山包,这时他为什么会有“山重水复”的感觉呢?请联系一、二句诗想象一下。

生1:因为农家朋友太热情了,陆游盛情难却,不知不觉多喝了几杯,这时他已经略有酒意了,看东西也就模模糊糊了。

生2:在农家朋友的再三挽留下,陆游出村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视线不那么清晰了,再加上他喝了不少的酒,所以也就有了“山重水复”的感觉了。

师:诗句中有一个字传神地写出了陆游此时微醉的状态,是哪个字?

生(异口同声):“疑”。

师:甲骨文像人拄杖在街口仰望天色,犹豫不行。小篆则为形声字,止是停止,表示迷路不知所从;匕是比,表示反复比拟,不能肯定。陆游在“疑”什么?

生1:有点儿酒醉的陆游站在路口,看到山啊水啊重叠在一起,他在犹豫着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

师:山重水复让陆游犹豫不前了。

生2:醉眼蒙眬的陆游看到山重水复的景象,忍不住怀疑起自己的眼睛。啊,这还是我熟悉的三山乡吗?

师:你简直就是个小陆游了。

生3:陆游在夕阳的余晖下自言自语:“难道前面没有路了吗?会不会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呢?”

……

什么是“疑”?为什么“疑”?在什么情况下“疑”?“疑”什么?汉字溯源掀开了遮挡住它本来面目的一卷珠帘,帮助我们走近了陆游,看清了他的丰富表情。

是的,汉字学科学知识就像一张质地与音色都堪称精良的古琴,只要我们走近她,与她相交,成为知音,就能奏响情景交融的教学乐章。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