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225000) (特级教师)王树华
[摘 要]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课堂教学一改古诗教学的传统方式,在初读质疑的基础上,安排“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的综合学习,还原古诗原貌,再现古诗情境,丰富古诗意蕴,这样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多层对话 写准确 写生动 写全面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1
【个性看点】
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本课用一节课的时间,以“训练表达”为纲,安排了“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辅以读、悟、议、评等对话活动,理解与运用巧妙融合,理解中有创造性的表达,表达中有个性化的理解。
【课堂重现】
一、初读与质疑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大家都知道学习哪两首古诗了吧?听说有的同学都已经会背了。老师有点不放心,能不能读好呢?
生:能。
师:那我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读。你来读。
(学生读)
师: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请坐。你来试试。
(学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能读得更有感觉一点吗?
(学生读)
师:再思考思考,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感觉。
(学生读)
师:好,都读得不错,但怎么样读好呢?我们等会花时间来探究。第二首请你读。
(学生读)
师:第二首有点难,是不是?读多了就会了。这个字跟老师一起写,该读什么呢?(教师板书:稚)
生:zhì。
师:一起来跟老师写。禾木旁,右边是什么?
生:隹(zhui)。
师:给这个字组个词,能组哪些?
生:幼稚、稚气。
师:这是说谁的?
生1:幼儿园小朋友的。
生2:小孩子。
师:所以说“稚子”指的就是小孩子。请你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
师:好!立刻就有进步,比之前好多了,请坐!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听出来了吗?他读得有点韵味了!有一种节奏感在里面。请坐!老师不问你为什么这样读,但相信这样读一定有你的原因。你来试试。
(学生读)
师:第一个字读什么?
生:féng。
师:不对,应该读péng,你再来读一遍。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
师:哎,对了!刚才你在座位下面念得很认真,现在由你来读。
生:《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他不仅读了,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唐代的胡令能。
【点评:初读,就是要准确,每个字要读准、读清。不着急,多选几个学生读,多表扬,多肯定,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在读准的基础上,要读出一点节奏来,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来。】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得懂吗?
生:懂了。
师:都懂了?那不用我教了。(学生笑)一个疑问也没有?
生:“池上”是什么意思?
师:关注题目,好!
生:什么叫“垂纶”?
……
师:越问问题越多,好像什么都不懂了。(学生笑)好在不是大家都不懂,有的你懂他不懂,有的他懂你不懂。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或许就能懂;也可以借助辅助资料(主要字词的注释);也可以问别人。自己懂的教一教周围的同学,好不好?我们一起把诗的意思弄明白。
【点评:怎样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呢?先让学生自读,提出不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读、思、问、查去解决问题。对一些关键的字词,教师提前准备一下,整理一些学习资料,让学生各取所需,并且鼓励学生互相学习,这样远比一问一答或教师讲要好得多。运用阅读期待,等候学生自我探究,互相教授,汇报成果。这样的安排,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主动地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交流。】
二、写准确
师:请拿出刚才所发的纸张,第一组看正面,把《池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另一组同学写《小儿垂钓》的意思。注意,一定要尽可能地准确反映诗的意思。(板书:准确。学生写)
师:写好的同学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是否连贯。注意,一定要准确。
(学生修改)
师:让我们看看别人怎么写,对照自己的,看是否写得准确。先说第一首诗《池上》,请你来读。
生:一个小娃娃撑着一艘小艇,偷偷地采了几个莲蓬回去。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没有踪迹,浮萍就从河中央铺展开来。
师:你来评价一下她的解释,是否准确?
生:好像准确。
师:有没有要修改的?
生:没有。
师:你写的和她一样吗?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一个小孩子撑着一艘小艇,偷偷地采了几个白色的莲子回去。不知道怎样把船走过的踪迹藏起来,水面上的浮萍被分成了两半。
师:你和她写得不一样哎!大家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一个说“莲蓬”,一个说“白色的莲子”。
师:到底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都不是,“白莲”指的是莲花。
师:有可能。说莲蓬也有可能,莲子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果实,似乎不对。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谁写得更流畅一点?
生:何政顺(第二个)。
师:还有谁和他们写的不一样,内容有些出入?
生:小孩子撑着一艘小船,偷偷摸摸地采了几朵白色的莲花回去。不知道怎样将船走过的踪迹隐藏起来,浮萍被一路分开。
师:“浮萍被一路分开”比“浮萍被分成了两半”表述得更准确。我们再来看《小儿垂钓》。你的手举得很高,就由你来读一读吧。
生:头发乱乱的孩子学着大人来钓鱼,身体侧过来坐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周围的草掩映着他的身子。一位路人向孩子问路,孩子不知道路又怕吓跑鱼儿就没有回答。
师:你觉得他刚才说得好不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生:我觉得小孩子不是不知道路。
师:很有意思!诗中有没有说不知道?
生:没有。
师:同学们再看这首诗,仔细看,诗中有没有说不知道,一定要准确。
生:没有。
师:诗中有什么?
生:借问。
师:谁借问?
生:路人。
师:路人问,对了!小孩子有没有说不知道?
生:没有。
师:那为什么刚才这位同学说不知道呢?你自己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孩子遥招手,不想惊到鱼儿,所以就说不知道。
师:那诗中的“不应人”是什么意思?
生:不说话,不答应。
师:那是不是不知道?
生:有可能知道,也有可能不知道。
师:是吧,我们只能说不答应,大家再看 “遥招手”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遥招手”是让路人不要大声说话,免得吓跑那些鱼。
师:不要大声说话,那孩子答应不答应他呢?
生:答应。
师:孩子没有用声音来回答,却用动作来答应了。你们“遥招手”给老师看一下。
(学生做招手的动作)
师:你们这叫摇手。诗中是“遥招手”,诗中的“遥”是(板书:遥)“遥远”的“遥”。是什么意思?
生:远远地。
师:对啊,不是你们“摇手”的“摇”(板书:摇)。那“遥招手”,是怎样的动作呢?(学生做招手的动作)
师:小孩子招手想做什么?
生:想告诉路人不要出声。
师:还要告诉他——
生:走开,不要走过来。
师:不要让他过来?
生:招手是让他过来。
师:是让他过来,但是希望他不要大声说话,对吗?
生:对!
师:大家想一想,在这之前可能还有一个动作。
(学生竖起食指放嘴边,做嘘声)
师:是这个意思吗?小孩是希望路人静静地走过来,悄悄地告诉他。明白了吗?你们写对了吗?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河边学着钓鱼,他侧坐在一块长着苔藓的石头上,用小草遮住了自己。突然,走来了一位路人向这个小孩子问路,又向他招了招手,吓得小鱼都不敢应人了。
师:这里有没有说“小鱼不应人”呢?
生:没有,只是说“怕”。
师:看,同学们给你提了建议:不是小鱼不应人,而是怕鱼儿吓跑了。注意前面的一个“怕”字。谁不应人?
生:是小孩子不答应人,不是鱼儿。
师:看来要写准确还不容易,得注意每一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大家把自己写的内容再修改一下。记住,一定要准确。(学生再次修改)
【点评:传统的理解古诗的意思都是读读说说,往往是为理解而理解,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古诗,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写”变自由的口头表达为规范的书面表达,是更为缜密的心理活动,是与古诗进行最贴近的对话。“写准确”是为了还原古诗本来的面貌,还原古诗本有的内涵。古诗解读首要的就是准确,不仅在于字词的理解准确,还在于古诗描述场景的准确把握。诗中的“一道开”“遥招手”“不应人”等词,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准确“还原”的目的。 】
三、写生动
师:通过同学们的修改,你对诗肯定有了更细致的理解。让我们来看看图,说一说这些小孩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很顽皮。
生2:天真。
生3:幼稚。
师:这些孩子让人感觉到很天真,很好玩,是不是?这就叫童真、童趣。(板书:童真 童趣)先看第一首,这个小娃娃有趣在哪里?
生:偷偷采了些白莲回去。
师:偷采白莲回。
生:不知道藏住自己的踪迹。
师:对啊,这就是小孩子的心态。第二首诗《小儿垂钓》中的孩子又有趣在哪里?
生:头发乱乱的。
师:农村的孩子,头发乱乱的,很好玩,很质朴。
生1:他学大人钓鱼。
生2:他用草遮挡住自己。
生3:怕鱼儿跑了所以就不答应路人。
师:我们刚才想到他有几个动作,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学生做动作:第一个动作竖食指,第二个动作招手,第三个动作耳边悄悄说话)
师:你们看到这些插图,是编书的叔叔想到的,其实未必会这样,可以是这样一幅图,也可以是这样一幅图。(出示几幅不一样的诗配画)总的来说,这两个小孩子都很有趣,刚才我们知道了诗句的含义,可是写得还不够生动。怎样描写这些孩子的动作、神态,才能将他们刚才有趣的一面展示出来呢?想一想,孩子会怎么偷采莲?神态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继续写,想一想怎样将句子写得生动。
(学生写,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写《池上》的同学遇到些困难,你能否加一些这样的语气词:“咦”“噢”“只见”“哎呀”“哈哈”,将这些语气词加在你的翻译中,我相信就更生动了。另外一组,老师没有文字给你,但给你一些图片,也许看后你就会有话可写了( 出示:QQ表情 )。
(学生修改)
师:写好了吗?请这位同学先来读一读,看看他是怎样将一些词语加上去的?哪怕是增加了一个也是进步。好,请你来读。
生:小娃开心地撑着小艇慢慢地向前进,偷偷地把几个白莲采回。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踪迹藏起来,只见浮萍丛中就有了一道船划过的记号。
师:好!他加了四个词:“开心的”“慢慢地”“只见”“一道”。很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进步。请你来读。
生:一个小娃娃撑着一艘小艇,向前慢慢地前进,偷偷地采了白色的莲子带回家去。他一路笑哈哈,不知道莲子该藏哪里去,着急得快哭出来了。浮萍就这样一道道的被小船分开。
师:哦,加了个“笑哈哈”,“莲子”有没有必要藏?这里需要改一改,他不知道藏的是船走过的踪迹。
师:我们来看看这边写《小儿垂钓》的同学们修改得怎样了。有没有人认为自己修改得很好了,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的?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大人钓鱼,侧坐着身子掩映在小草堆里。突然,远方走来一个路人问路。他慌张地让路人过来并悄悄地告诉路人,因为怕鱼儿受到惊吓不理人了,所以就没有回应。
师:前面写得好,“所以就没有回应”删去。
生: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河边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侧坐在一块长着苔藓的石头上,用旁边的野草挡住了自己。突然走来了一位路人,向这个小孩子问路。只见小孩子先做了一个嘘声的手势,没有和路人讲话;接着他招了招手,让路人过来,在他耳边悄悄地告诉了他。因为小孩子怕鱼儿全都被吓走了,这样就钓不到鱼了。
师:怎么样?给她掌声!这就叫进步,请坐!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会进步一大截。学习就是通过这样的锻炼得以提高的。这就是准确、生动。
【点评:这里抓住关键的 “偷”“藏”等引导想象开去,通过富有创意的语气词和QQ表情图片出示等,改变了古诗学习只能“远远欣赏”的状态,打开了通向古诗深处的“幽径”,使诗的风貌和情趣尽显,与学生鲜活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思路开阔起来,描写积极起来,突破了二次修改的瓶颈。在这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中,诗里的生活场景“活”了,学生与诗人以及主人公的对话更热烈,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活”了。】
四、写全面
师:但是这样还不够,大家再想想,这个情景会发生在这个地方?可能是这样的,也可能是那样的。(教师出示几幅不同的荷塘图)如果我们能够把当时的环境写一写,那就能更全面地展示诗中的情境。你觉得这个情境可以写在哪里?
生:在开头。
师:你觉得在哪里写?
生:结尾。
师:结尾也可以。其实,中间未尝不可。在什么地方写不重要,关键的是要写出当时的情境,这样你就能准确地理解这首诗,还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心情。好,尝试将周围的环境和你能想到的写进去。
(学生动笔练习。交流略)
师:刚才同学们的补充使古诗更加有情趣,更有画面感。然而,在古诗中这一切都不必说,也不需要说,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诗人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二十几个字,我们只有静静去品味,才能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情感,才能渐渐地靠近他们,但是永远无法完全走进他们的内心。我们只有靠近,再靠近。最后,我们再好好地品味古诗。可能当时只有那悠远的琴声相伴,让我们一起去靠近……(播放音乐)
生:《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这样静静地品、大胆地想,去感受古诗的韵味,才能学好古诗。下课!
【点评:古诗笔墨集中凝练,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展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这给解读古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里,安排“写全面”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地理解古诗,并理解借助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观照诗人情怀,体悟古诗意境的方法。只有事件、人物、环境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全面彰显古诗丰富的意蕴。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由部分到整体,由单一到多元,感性与理性结合,理解与运用结合,这样就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