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文本解读策略探微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55次
  • 评分4
  • 56
  • 0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223001) 解建惠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比较短小,往往以不连续、不完整的情节自由地组成文本。有些文本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或纵剖面,而整个过程都省略了。有的教师一谈到写作或对课文进行分析,总试图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模式去分析记叙文;对议论性的文章,总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套路去剖析解决问题。其实,细心的教师发现,文本的解读有许多步骤是可以省略的。

一、省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为小学生分析课文,不必面面俱到。“处处到”就预示着处处不到。语文教学要的是深刻,而不是深奥。教师讲得越多,说明学生自己探究所得的越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篇文章有许多的精彩处,教师把什么都说全了、说细了,学生便少了想象的空间。这样文本就不再是艺术了,顶多也就是生活的翻版而已。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许多时候,我们是随性而为的。对文本,学生也有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趣味中展开探究。总之,文本解读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如,苏教版三年级的《雪儿》一文,体现了人与鸟之间的深情。作者取人鸟的相同之处作为重点,其余一概不提。文章用笔凝练,如大写意画一般。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看这篇课文。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其中的要义。请看以下对几个句子的解读。

1.“这白鸽是爸爸在路上捡的,翅膀受了伤。”翅膀可以让白鸽飞得更高,看到更远。“我的腿跌伤了。” 腿会让“我”走得更稳、更快。“翅膀受了伤”与“腿跌伤”真是同病相怜啊!

2. “爸爸、妈妈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这与白鸽的“眼睛里充满哀伤”何其相似。

3.“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与“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写人还是写鸟,相似的遭遇——受伤;相似的企盼——向往自由,我们也无须去分清,只是分明地感到那一份“想飞”的情怀。

《雪儿》可以展开的内容很多,如雪儿的外形、声音、动态、饮食等,但作者一概略去不写,而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从有限的感受中去观照事情发展的进程。而在“我”感受范围之外的一概留下空白,空间、时间顺序更是灵活地被感知的程序所代替,要展示的并不是一人一物,而更多的是人物的性格。

省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钟情于一处,印象更深,效果更佳。

二、补余,放飞想象,“横看成岭侧成峰”

补余,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留有空白。不少课文的结尾处常常让人觉得言犹未尽。如,《船长》的结尾这样写道:“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与诺曼底号一齐沉入大海。”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有的学生说:“世界上许多水手、飞行员把自己的船、飞机看得像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亲人一样重要。”有的学生说:“失了‘亲人’,不如沉入大海,永远睡在蓝色的坟墓里。”有的说:“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还是活下来好,从正面来说,可以用他的智慧继续为海上事业作贡献;从反面说,可以作为沉痛的教训告诫后人。”这样的补白让文本更丰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常会发现另一种现象,就是与文章主题或本意不相干的结尾。这种结尾寄托的情感层次越多,它和文本主题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形象就越生动。这种差距是隐性的,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本来,结局就是矛盾的解决,但是任何情节的结束都不可能穷尽性格或生活的一切方面。作家为了突出性格,在情节的结束时,往往有一种“反结束”的倾向,尽可能不给读者以事情、性格已经穷尽的感觉。于是,他不是把结局留在空白处,就是在结局之后加上尾声,让读者的思绪在结束处不但不能平静下来,反而更趋紧张,把读者的审美享受尽可能地延长。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的结尾:“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多少有这样的效果。这种巨大的落差,常常能激活读者的想象,诱发读者补余的乐趣。

三、凝聚,疏密圆融,省略补余写春秋

“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书法、绘画、写作无不如此。习作教学,我们会很自然地审视内心那个无声而变幻不已的感情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同样有因果逻辑的连续性和效果的叠加关系。进入这个境界的人发现:对外在可见的动作效果的过分专注,不利于对内心情感的发现。如《雪儿》一文围绕“救雪儿”、“伴雪儿”、“送雪儿”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写鸟也是写人。文章以《雪儿》为题,表面上写信鸽如雪,其实文章中的主人翁又何尝不是如雪一样的冰心玉洁呢!省略补余在情节以外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心灵天地。课本中的许多文本为了情感色调的丰富,便于安排空白和暗场,确定正面描写和侧面交代,协调情节发展的节奏,控制情感的显性和隐性,特别是驾驭情节的密度,让读者长久忍受着期待的折磨,以体现作品的凝聚之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更多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和文本以及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