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教学模式。利用电教媒体中的形、情、境、趣等特点,为儿童创造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激发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多读,自主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机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好学”、“乐于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图像等,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例如《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中的寓意,而这个寓意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又是教学上的难点,上课时,可以先出示一场动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宝剑从船上掉进水里,船开走而落入水中的宝剑却没有随船走动,船靠岸后,仍从船舷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宝剑,显然是捞不到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轻易地就领会了课文的寓意: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看待事情,而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像这样深刻的哲理,如果不借助多媒体动画,小学生是很难学懂的。这样通过创设情境,以景激情,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能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于是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例如《题西林壁》这首诗,在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岭”、“峰”的直观现象,教师用课件出示相关的两张图片,展示了庐山两种不同的现象:从正面看,它是一道峭拔的险峰;从侧面看,它是一堵逶迤的山岭。学生从画面具体形象的感受中,不仅明白了“岭”、“峰”两种不同的概念,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印象也不同。在讲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诗时,老师又适时出示一张图片,展示出诗的情景,创设了诗的意境:因为“我”置身于庐山中间,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不能不受到它的限制和影响,看到的都是些片面的东西,因而对于它的整体,反而无法弄清楚。一张具体形象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进而领悟了诗人所提出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快乐中学知识”的目的。
三、模拟真实环境,情感体验
世间万物,情最动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情感却非常的丰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语文当作纯工具性的东西,做技术上的分析,对语言做静态的分割,不注意用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或者语文教师为了阐述一件事物,往往根据课文内容用口头语言结合身体语言进行描绘,这样效果不佳,但如果制作图形或动画,其效果会好很多。例如《长城》这课,在长城的全景图上,制作动画,让蜿蜒曲折的长城与龙的图像重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城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文。这就是在虚拟课文情境上的独特作用,让学生体验情感。
四、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认知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提供学习资源,电影片断或音乐,相关的影像资料,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渲染气氛,使生词或短语、语法教学不再枯燥,将知识有难化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悟、品味语言,能丰富教学资源并拓展了师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将词语的含义与画面相结合,活学活用。例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其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当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重点学习借箭的經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
五、提升情感,回味无穷
1.朗读欣赏。如《桂林山水》这课,总结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清调、美的形象、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赞扬;2.巩固升华。如学习《挑山工》这课,先讲读后,再放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条通向极顶的小径,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肩负重担,正弓着腰向上攀登。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的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心中树立起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像挑山工那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够达到胜利的顶峰。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永远攀登的形象,这种印象对于学生以后踏上人生之路,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估计到的。
作者:李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