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云
摘 要:作风建设包含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和学风等内容。其中思想作风建设是根本,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会风、文风的基础。思想作风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等各个方面。因此,转变作风要紧紧抓住转变思想作风这一关键。要确保思想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相关问题,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思想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转化为行动。
关 键 词:作风建设;思想作风;根本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1-0075-05
收稿日期:2014-11-18
作者简介:张福云(1969—),女,山东东阿人,中共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管理。
2012年12月4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内容涵盖转变会风、文风、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等多个方面。随后中央军委、教育部、文化部等出台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相应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制定了转变作风的相关规定。转变工作作风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思想作风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等各个方面。要确保思想作风建设取得成效,必须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思想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自觉转化为行动,作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一、思想作风的内涵和特点
(一)思想作风的内涵
作风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之一,是个体或组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态度是人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态度与能力构成了个体重要的个性心理特质,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的行为是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客观环境一定的情况下,个体的态度、能力等因素就成为影响行为结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作风是一个人或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
作风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伴随人类实践活动全过程。一般认为,作风主要包含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和学风等内容。其中,思想作风是统领,思想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转变会风、文风等工作作风的基础。因为,思想作风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等各个方面。因此,转变作风要紧紧抓住转变思想作风这一关键。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意识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系统化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形成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的思想认识是对社会实践规律和客观事物本质的系统化认识,它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思想作风是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具体而言是指我们在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一贯秉承、运用的基本方法、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衡量思想作风优劣的尺度。一个具有优良思想作风的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本身出发,从客观规律出发,以实践为准绳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客观事物包括工作、事业、家庭、婚姻、交友乃至人生等各方面的认识,进而形成观念性的东西,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和生活观等内容。
综上所述,作风是一个组织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立场态度、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思想作风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包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态度或方法,是一个人理想信念、政治品质、思想道德的反映和体现。思想作风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具有不同的体现,所以才有了实践行为的差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奉献,严谨务实、尽职尽责等往往被人们视为优良的思想作风。毛泽东、邓小平都可以堪称是具有优良思想作风的典范,其思想作风的共同点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思想作风的特点
思想作风具有稳定性。思想作风是个体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态度、方式和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想作风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思想作风既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又会在一段时间或者一定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系统化的认识,包括系统化的认知内容和系统化的价值观念。而系统化与碎片化的显著差异就在于它的稳定性。二是作风本身就是个体在实践中表现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情感。这种行为方式和态度情感伴随人的实践过程,是相对固化的行为方式和较为定性的态度情感。
思想作风具有差异性。由于每一个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因而个体在思想认识、主观观念、认知方法、生活态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说,正是有了个体思想作风的差异性,才出现了实践行为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表现在纵向的不同代际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可能表现在横向的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社区群体之间。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研究代际问题时提出,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不同,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并且容易导致分歧和冲突。
思想作风具有基础性。思想作风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其特定内涵决定了思想作风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思想作风对人的其他主观观念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影响作用,体现在思想作风是人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从属于方法论。因此,思想作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观念的形成,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等内容。可以说,正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作风不同,才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对客观事物认识存在差异。
思想作风具有支配性。从个体看,思想作风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实践行为方式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思想作风具有一定的支配性。从个体与社会环境看,思想作风也深深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历史的变革有力地推动着思想观念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又必然极大地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我国30多年改革实践的历史进程,既是与改革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不断产生、不断被接受的过程,又是这些产生和被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推动着改革前进与深化的过程。[1]
思想作风具有可变性。思想作风在实践中产生,是一定环境中的产物,因此,思想作风随着社会环境和人的实践行为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可变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这种可变性的诱因可能来源于主观思想的转变,即是由个体内因引发的可变。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客观环境的改变导致思想作风的转变,即由外因引发的可变。当然,主观内因也有可能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刺激而导致思想作风的转变。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完全不同于原有农村的城市生活使其产生了强烈的主观认同,导致其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方式方法、态度理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二、思想作风的功能分析
(一)思想作风具有总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与语言同时出现的,它一开始就是社会运动的产物;相对于物质而言,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意识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方向、有预见地去改造客观世界;意识是感觉、思维等多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并具有能动性。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形成不同的看法,相同的实践过程能形成不同的认识。其原因在于虽然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来源于人的实践过程,但是人的认识的形成不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而是要经过人的感觉、感知、判断、推理、联想等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才能形成主观认识。这个过程也包括了个体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角度、理念和态度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世界、人生、价值等客观事物的不同看法,进而逐渐形成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对工作、对生活、对权力等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对人的实践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态度、方法直接影响了人的观念的形成,即思想作风具有总领作用。
(二)思想作风具有引导作用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3]其中,“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前提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基于正确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客观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做到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挑战面前不妄自菲薄,才能在实践中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坚定的信心和开创性的思维破解制约发展的问题,将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阶段。否则,就只能看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会丧失信心,甚至无法前进、无法发展,放弃时代赋予的机遇,最终被时代淘汰。因此,只有思想解放了,顺应潮流,着眼实际,才能抓住机遇,赢得挑战,赢得未来,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面对人民的期望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发扬优良的思想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思想作风具有基础作用
首先,思想作风是形成工作价值观的基础。苏格拉底说:“知善者必能行善”,意为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工作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工作目标的追求和定位。基于对工作的不同认识会形成不同的工作价值观。一是视工作为一种职业,将工作定位为谋生、获得生存的一种手段。其表现是尽职尽责、严谨务实履行岗位所赋予的任务,坚守职业规章,获得工作报酬。二是视工作为一种事业,有其崇高的价值追求。在追求事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最大价值,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从工作出发,在尽职履职的过程中勇于创新、勇于奉献。对工作价值观产生高度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是推动个体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在价值观的层面固化这种认同,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积极进取、勤恳乐观、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三是工作价值观模糊甚至缺乏,对工作的认识没有上升为意识层面。工作是被动所为的过程,庸懒散、消极懈怠、缺乏主观能动性、得过且过、缺乏责任心,甚至弄虚作假等是这种类型的典型表现。四是工作价值观扭曲、错误,将工作视为谋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私欲的手段,腐败现象是这种工作价值观的典型体现。
其次,思想作风决定着生活观、权力观、群众观、学习观等内容。同理,思想作风决定个体对生活、权力、学习等问题的认识,进而决定一个人的生活作风、领导作风和学风。一个工作价值观扭曲的人多半是追求奢靡生活的人,也一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将手中的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手段的人,权力异化中一定会形成不愿接受监督、想方设法躲避监督甚至独断专行的领导作风。在这一前提下,即使再多的学习名目,再新颖的学习形式都无法真正入脑、入心,因为,思想是源,行为是流,因此,转变作风要紧紧抓住思想作风这一根本。
三、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路径
(一)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相结合
人是环境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包括经济属性、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等内容。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结果,人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了人的能力、素质和思想观念,而且人的能力、素质和态度会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马克思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4]因此,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会受到他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即个人思想作风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个体人的具体社会属性是在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生成的, 所以, 个体人的具体社会属性也会在其生命过程中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社会实践的改变而改变——由于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的社会属性都是在后天逐渐生成的, 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下, 在与他人分工协作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活动中逐渐生成的, 因而某一个具体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具体社会关系当中, 和哪些人交往, 进行什么样的自觉能动活动, 便决定了他会形成什么样的具体社会属性。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个性。[5]因此,良好的思想作风的形成必须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特别是从个人层面提出了积极倡导和践行“爱国、敬业、诚实、友善”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倡导求真务实、严谨实干、勇于奉献的社会风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急功近利、官僚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公众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心理预期和坚定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胚芽,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热情、激情的大树。理想是对事物的合理想象或希望,是对未来的一种良好心理预期和坚定信念,理想立足现在,着眼于未来事业发展,是今天奋斗的动力和激情所在,更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纽带。对全体中国人而言,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理想,因此,要通过理想教育凝聚人心,激发爱国情感,培育民族自豪感,摒弃享乐主义、平庸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倾向,激发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放眼世界,心怀天下,着眼未来。
(二)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相结合
康德认为,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严谨务实、开拓求真的思想作风一定是基于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刘云山在主持中央党校弘扬良好学风座谈会上强调,要树立问题意识,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以辩证的态度对待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解决问题。这里“辩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理论”都强调了转变作风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关联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是社会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实践的科学方法。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认识、分析客观世界。要通过事物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看待个人得失,克服职位升迁中的补偿、失衡心理,培育健康心理。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历史与社会,秉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深化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摒弃“官本位”下的官僚主义,树立敬畏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本位”的思想作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尊重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
(三)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良好的思想作风的形成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制度把关,不断规范的过程。一个人的思想作风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有什么样的思想作风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因此,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从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规律入手;另一方面要从规范人的行为入手,通过规范行为促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通过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形成外在硬性约束机制,对庸懒散、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甚至腐败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治。新加坡人行党正是通过健全、严格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外在制度的硬性约束作用,从而建设了一个清廉、务实的政府,堪称世界政党作风建设的典范。新加坡人行党始终把廉洁视为党的生存之本,将道德品质列为党员选拔标准中的首要因素,借助相关法规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将议员置于公众严密监督之下,对踏过红线者“零容忍”。由于态度坚决、措施得当、处罚严厉,人行党成功避免了困扰执政党的腐败问题,以优良的作风在公众中保持着较高的威信,从1959年执政至今,执政时间持续54年。
(四)注重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
古人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讲领导干部行为的示范与传递效应。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等优良的思想作风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因此,转变工作作风要坚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坚持从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做起,只有各级领导率先垂范,才能形成正面的示范效应;上下联动,才能使转变作风真正落到实处。
(五)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思想作风最终要通过个体行为表现出来,最终要反映到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层面,因此,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群众监督机制,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社会公众对广大党员干部行为的监督,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进而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良好思想作风的形成。一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培育公众的监督意识。二是建立便于公众监督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效率。三是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监督的事项,确保监督的实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激荡碰撞升华——改革实践过程与人们思想观念的互动关联论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344,81,56.
[5]王孝哲.论人的社会属性[J].天府论坛,2006,(01).
(责任编辑: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