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辉
论辩,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有一定目的的教学行为,是在教师指导(引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运用讨论、辩论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它属于启发式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它能使教学目的在论辩中实现,学生在论辩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一、把论辩教学手段引进中学语文课堂符合新的教学思想
传统语文教学即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体系和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基本形式应该得到改变,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体系和教师指导下学生练习为中心的基本形式。论辩教学手段的运用正符合这个要求。教学中的论辩属训练能力的范畴,此中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积极参与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论辩教学手段也是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中学生善思善辩、急强好胜、思维活跃,对思维的逻辑性有特殊的关注。论辩特别能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堂论辩中去。课堂论辩提供了高频率交流的机会,不同的思路、见解会引起学生热烈的争鸣。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论辩中得到锻炼、长进。教师也能在论辩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中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把论辩教学手段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有利于提升听说的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中,首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以前的语文教改在提高读、写能力的研究上投注了很大精力,但对听和说的能力培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与其难为有关。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论辩手段,恰恰能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学生在论辩中要敏捷准确地领会对方说话的内容,把握其精神实质,及时地进行分析、辨别、比较、取舍,否则就无法应付,听的注意力自然非常集中。同时,论辩还能培养学生尊重它人意见的习惯。至于论辩对“说”的能力的培养则更为明显,它比简单地对题作答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允许学生在更阔的思路上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第二,有利于培养独特的思维能力。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过程中,当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他却不直接上去救孩子,而是慢慢指导孩子,让孩子自己一步步走下来。你认为父亲这一做法是否妥当?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认同父亲的这一做法,认为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因为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次锻炼、一个经验、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和一丝成就感;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有的学生甚至感叹: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父亲那该有多么幸运啊!可也有个别学生反驳说,父亲这一做法不妥,太冒险了,这分明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每个人都应树立“生命至上”的人生观,假如一个人连生命都没了,那还谈什么磨练、勇气、成功的经验等。一个问题,因有了不同的思维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们无须过多地去评判结果,因为能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特的思维能力,足矣!
第三,有利于培养思考生活的能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话:“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便罩住了”。孩子们在雪地上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其乐融融。当讲到雪地捕鸟这一内容时,同学们都惊叹:“真有意思啊!”的确,作者在文中写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都是为了体现童年的欢乐。可是,课堂上笔者似乎确凿听到了一个声音:“这鸟也太笨了吧。”怎么办?理不理它?最后决定“借题发挥”。笔者大声说:“刚才有同学在说这鸟太笨了,你们觉得呢?”一时间,有的说笨,有的说不笨。说笨大都是围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极其冒险”、“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等类似的理由;说不笨的理由:“这是饥不择食的体现。”“与其活活饿死倒还不如冒死去试试。”……有一位学生的观点笔者记忆犹新,他说:“这是典型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笔者惊叹于这话的言简意赅和意味深长。笔者欣喜:学生们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了。
三、把论辩教学手段引进中学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找到可资论辩的内容
首先,论辩的内容应该符合规定的教学目的,必须纳入语文能力训练的序列,决不能随心所欲;其次,论辩的内容应该是可引起争论的,而且必须是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并具有一定深度的。不然,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屑争论;过于高深,学生论而不清,辩而不明,这都将直接影响到论辩教学的成效。
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就“杨志为何失却生辰纲”展开四人小组辩论。有同学说:“这是因为吴用技高一筹,处处克制杨志。”有同学说:“杨志不够聪明,没有与下属们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是呵斥,就是鞭打,谁愿意跟这样的上司共事呀。”有同学马上反驳:“杨志不是不聪明,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吴用是乘虚而入。”“杨志太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吴用跟众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杨志以寡敌众,不战自败。”“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官逼民反,杨志丢失生辰纲是偶然中有必然。”论辩中,同学们各抒已见,令人刮目相看。
又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杨修该不该杀?”一石激起千层浪:“杨修该杀。他恃才放旷,好卖弄。我是上司,我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下属”、“杨修不该杀,曹操是因为妒忌他才杀他,可叹这么一个旷世奇才,却遇不着像刘备这样的明主”、“说到刘备,我想到了诸葛亮,论才能,杨修堪比诸葛亮,难道说聪明是一种罪过吗?如果杨修身死因才误的话,那么诸葛亮早应该千刀万剐了不是?”全班哄堂大笑。马上又有同学挺身而出:“杨修能与诸葛亮相比吗?”……一番唇枪舌剑,同学们的急智、思维、口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把论辩教学手段引进中学语文课堂还需教师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一,课堂预设能力。将论辩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是说可以取消或者削减教师的作用。论辩只是一种形式,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从论辩的导入到引导点拨,到最后的归纳评价,牛鼻子绳应一直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一旦放松了牛鼻子绳,听之任之,让学生混战一场,那就绝不是语文课堂教学要求的论辩了。
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前,笔者先预设了一个论辩主题:羚羊木雕是否应该要回?这一辩题,学生应该有话说,而且笔者也能够充分预料到学生们的看法:出于孩子间情义的角度,不应该要回;出于礼物贵重的角度,应该要回。课堂上,当笔者一抛出话题,马上有学生认为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理由:“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作主。”“万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诚帮助过我。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会伤了我和朋友的心。”“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友情,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友情是无价的,父母是重财轻义,可以说是对孩子的‘精神虐杀’。”……当然也有很多同学赞同应该要回羚羊木雕,理由:“这木雕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太珍贵了。”“爸爸送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木雕,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把爸爸送给你的珍贵礼物送给别人,这也是对父母的‘精神虐杀’。”“根据法律,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行为是无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张。”……回顾那节课的课堂生成,同学们发言积极性高,而且发言的内容基本在笔者的预设之中,课堂效果良好。
第二,课堂应变能力。由于学生学识层次不一,阅历有差异,思路不同,在课堂论辩中,往往会产生种种教师备课时没有料及的情况。因此,要求教师课前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且还要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论辩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错综复杂局面处变不乱,调控适度,应对自如,真正发挥课堂论辩这种极有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教学手段的作用。
同样是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地讨论——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大多是佩服文中的父亲,认为他和蔼、慈祥、教子有方……当讨论接近尾声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对刚才的问题还有不同的意见。这个同学说:“我最喜欢的是那四个小伙伴。”此语一出,满座哗然。这个是笔者始料不及的。按常理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弃“我”而去,是那种缺少同情心的人。不过笔者还是很有耐心地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他回答:“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这个同学虽然势单力孤,但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们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转向了笔者。对于这位同学的思维及口才,笔者打心里佩服,只是觉得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些与众不同,需稍加引导,但又不能直接否定他的看法。经过短暂的思考,笔者借势利导,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鹰妈妈教小鹰学飞;另一个是健康大雁照顾生病、受伤大雁的故事。故事讲完刚好临近课堂结束,笔者又给全班同学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你如何看待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互助?目的是希望学生们能正确认识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互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课堂评价能力。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习中也一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学生对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人的知识背景、思想性格、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特别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因此,在论辩的环节中,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对学生们的莫衷一是做出“终审判决”,教师只需给出合理的评价,尽可能保留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陈光辉 绍兴市上虞区春晖外国语学校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