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与抽象思维能力

  • 投稿宁哲
  • 更新时间2016-02-23
  • 阅读量382次
  • 评分4
  • 50
  • 0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其内容(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是两种思维的产物,既有抽象思维(主题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维(人物、情节、场面等生活画面的构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这类文章时应当注意它们的特点,注重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谨以高中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先形象感知,后归纳概括 
  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抽象思维是对直观形象进行抽象和概括,把形象的直观转换为抽象的规定,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而文学艺术又恰恰首先是形象的艺术,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不应是简单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学生有了对人物的深切的形象感受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完成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准确无误的分析判断。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我让学生看录像,学生对“行动处若弱柳扶风,说话时如蚊子哼哼”的林黛玉有了深刻的形象感受之后,再对照作品中具体生动的描写,林黛玉多愁善感、谨小慎微,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特征就呈现在面前了。 
  《守财奴》这篇小说里面的老葛朗台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形象归纳概括出来的。葛朗台看到金子时的动作是,“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我让两名学生表演了这个高难度动作,学生在大笑中不禁要思考:已经76岁的老葛朗台难道不怕一摔骨折吗?原来是有金子摆在面前呀。于是葛朗台嗜财如命的性格特点不难得出。 
  二、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产物。说它是形象的,因为它是直接取材于生活的直观材料;说它是抽象的,因为它往往对暗示时代背景、烘托人物性格,从而体现作品主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联系现实,感受环境特征,分析环境描写的意义,进而归纳人物性格,把握作品主题。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提醒学生应该注意文章不断出现的三个物象:火、酒、风雪。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风雪”这一特定环境对体现小说主题起了重要作用。首先它起了渲染作用,风雪的残酷性就让人产生同化,这和林冲当时所在社会的残酷性是相对应的。其次,它也是体现林冲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因为下雪寒冷,所以林冲才需要“向火”“买酒”,也正是有了林冲买酒的情节条件,才有了后面草料场起火、林冲借酒杀人的情节发生。而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情节中林冲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逆来顺受变成现在的奋起反抗,这促使他走上梁山。通过这样感受直观物象,联系生活经经验,学生对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含义和作用的认识就深入、准确了,对作品主题的把握也更加全面了。 
  三、体验人物情感,理性分析人物性格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因为和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而激起的情感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例如,在上《雷雨》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表演以及观看表演中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看到鲁侍萍之前和之后的周朴园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温情脉脉,一个是凶相毕露。学生恰到好处的表演,真实再现了周朴园形象。学生不禁怀疑: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是假?周朴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又出示了曹禺先生自己说的一段话:“不要以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同时也提醒学生不一定将周朴园当作一个资本家看待,他也是个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呀。学生通过讨论,最终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周朴园是一个复杂的人,他集多情与无情、温情与绝情、铜臭味与人情味于一身。 
  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选择让学生看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两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后,发起了这样的讨论:一对生死不渝的恋人为何落得个以悲剧收场?他们应该得到幸福的呀。于是我引领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造成他们悲剧的社会原因。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诅咒起那个时代来。 
  四、调动生活积累,深入发掘作品主题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素材,也为阅读提供了评价的积淀。高中生通过观察,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作为阅读、写作的根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通过观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唤起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和生活经验,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理性分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深入探究、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也使具有感性经验的直觉思维得到修正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比如上完《项链》后,我也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虚荣”的看法。 
  上《我若为王》,在分析了课文中种种“为王”后的情景,并指出这其实是王权思想和奴性意识在作怪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讨论开了。学生列出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我又顺势启发学生: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学生思考了一阵之后,各抒己见。虽然他们的看法不是特别具有操作性,但是毕竟已经开启了他们思维的大门,我觉得这已经够了。 
  五、启发联想想像,进行逻辑推理 
  联想想像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集中性、概括性、典型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联想想像的因素,并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想像。 
  《项链》的情节一波三折,作者精心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而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转变。上完《项链》后,我布置了两个作业:(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这两道题目都要求学生打开想像的翅膀,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学生当然各有说法,对玛蒂尔德有褒有贬。这种联想和推理,既有对原来人物形象的补充创造,又有对小说主题、情节、人物的合理推论,显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双管齐下,互为补充,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福建光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