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行文措辞优美,思想感情丰富、谋篇布局精巧,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方面是一篇很好的范文。下面以之为例作一简单说明。
培养语感一般是通过诵读的方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可以对材料的停顿、抑扬、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把握,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从感性层面培养语感。但是,仅仅停留在诵读上还不能将语言内在的品质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还需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采用加、减、换、改、联等方式对课文中的标点、词语、句式段落进行合理更改,通过比较的方式进一步领会作者词语使用的精当,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这样做:
一、在词语比较中培养语感
将文章的词语用相似的词语进行替换,反复诵读原句和改句,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使用的语境。《济南的冬天》中不少词语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神韵,通过揣摩这些词语可以感受作者写作的匠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和其中传达出来的情感,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朗读等外化的方式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如: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原句)
树尖上盖着一朵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改句)
将原句中的“顶”字改为“盖”,“髻”改为“朵”,哪一种效果更好?很明显,原句较好。“盖”字是“遮蔽、掩盖”的意思,一般指覆盖面积较大,而“顶”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雪所处的位置——在树的顶部,照应了“树尖”一词。同时写出了白雪的数量,即在树尖上累积了一小堆白雪。“顶”字在现代汉语中又有量词的用法,也与“日本看护妇”形成照应,并且引起了下文对“日本看护妇”的比喻,从而写出了矮松的秀美、对雪后济南的喜爱之情。“髻”是女子头发的装饰,表现了女子的秀气,为下文写小山的秀气埋下伏笔。通过词语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性地感知作者的意图,从而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二、在情感比较中培养语感
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模块的课文还有朱自清的《春》,该文语言风格清新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向往。文章结尾处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表现了春天的力量美,号召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在新的一年中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因此,应该用一种昂扬向上的语气朗读该文。该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将春天分别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个排比层层递进,语气越来越强,最后达到高潮,而《济南的冬天》则使用了大量口语词和儿化词如“像我”“最妙的”“对”“真”“小”,这些词语让人感受到文章语言风格的随和、亲切,因此可以以亲切舒缓的语调进行朗读,从而感受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在句子形式比较中培养语感
根据句子的特点,对句型进行变换,从而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感情。《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评价老舍的语言风格——“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其所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及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济南的冬天》创造性地将“夹注”运用于现代白话文中,扩大了句子的容量。如: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原句)
冬天要是不刮风,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便觉得是奇迹。(改句)
原句中的“像我”就是一个夹注的成分,是对前面一个句子的补充,作者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深受冬天寒冷之苦,因此对他而言,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改句依照的是现在的语言习惯,通过朗读,学生发现改句在形式上就是长句,读起来拖沓冗长,没有原文的轻快、舒缓、自然,从而对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四、在修辞手法比较中培养语感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因此文学作品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想象,排除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使用比喻、拟人句多达12处,有的时候连着几句都有。老舍虽然喜欢使用比喻和拟人,但是他绝不滥用,他主张比喻句应该用得新奇、精巧,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果是普通的比喻,那不如不用。如: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原句)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群山披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改句)
原句“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群山在大自然的装饰下,呈现出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并且这一切是自然形成的,“水纹”随着风会荡开一阵阵涟漪,为下文的想象埋下伏笔,作者、山、景物仿佛都融为一体。改句中的“披”字则是人为的行为,是强加给山的,较为生硬,与全文自然舒缓的风格相比,较为突兀,作者喜爱济南的一切,不仅因为这里自然气候适宜、温暖,更主要的是在这温情中感受到景物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相融。通过比较,可以感受到拟人句与全文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和作者用词的精当。[本文转自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代写教育教学论文]
周扬在《怀念老舍》中写道:“在这位语言艺术大师的笔下,无论些什么文体,都能以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出独特的内容,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在《济南的冬天》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词语、句式,修辞锤炼的如火纯青。因此,在教授本文时,可以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精巧,在理解性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并进一步在写作中进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