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综述

  • 投稿喝红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81次
  • 评分4
  • 19
  • 0

何鑫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近代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晚清末年,封建专制严重,外国列强侵略,社会经济凋敝、政治腐败,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各种社会思潮涌现,对近代中国的不同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思潮;有志之士;思想;中国近代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145—02

收稿日期:2013—11—03

作者简介:何鑫(1993— ),女,辽宁丹东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社会思潮是某些个人、集团、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抒发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主张、观点的总和。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由于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等原因,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犹如泉水般不断涌入近代中国。

一、晚清时期

(一)洋务运动

晚清末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中国人看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看到了中国的落后。清政府统治阶级的洋务派于1861年至1894年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不仅在工业、商业等方面开始进行逐步的改革,在文化方面,许多洋务人士也都主张一步步走向现代化。虽然是过于天真,不过,总的来说,“它是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碰撞时期的第一回合交手,是中国文化基于自己主导观念对外来文化某些因素所做的初步选择”。[1]

(二)维新变法

洋务运动失败后,有志之士发现只从经济上改革不能根本改变中国落后的状态,开始着手从政治上进行改革。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但是,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维新变法最终失败。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变法的一个必经环节——文化发展却从未停止,“从教育制度、军事制度、行政制度、财政制度,乃至宪政体的准备,都在保证皇帝权力无上的前提下,作了可能的改革”。[1]

(三)社会思潮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学东渐等原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潮流。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表达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他们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其空想性极其严重,如要“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不仅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要求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财产公有……这显然是行不通的”。[2]农民阶级的理想失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产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们开始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孙中山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又想弥补其不足之处,因此,他提出要建立一个民生大同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不仅是一个具有高度现代化的社会,而且没有阶级,没有等级,人人劳动,权利平等,国家的财富社会公有,共同享用”。[2]孙中山的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崇高理想,但却严重超越现实,是实现不了的。

总体上说,晚清时期的社会思潮是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阶段,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打压,并且自身具有严重的超现实性,没能彻底发展起来。

二、民国初年

(一)进步思潮

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它开始于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继而演变为一场输入新思潮的运动,最后又演变为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成为追求改革和革命的革命运动”。[3]

当时的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深受封建的压迫,又刚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面临着军阀混战的局面。这种状况下,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虽然是进步的,但大多都是极端完美的空想,始终未能适合中国的国情,无法实现。

(二)社会主义思潮

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首先是通过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发展起来的,中间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争论。

1.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这次争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适和李大钊。胡适发表过许多文章,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作是1919年7月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李大钊则认为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求得解决,《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就论证了这样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争论,是一次关于中国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的争论。

2.社会主义的争论

这次争论的代表人物是张东荪、梁启超和陈独秀、李大钊。张东荪和梁启超的观点是中国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观点是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这次争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争论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到底是发展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经过这次争论,先进人物更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

三、20世纪20至30年代

1929年至193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政治、信仰危机的深渊,资本主义的吸引力逐渐削弱。而这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社会主义的魅力迅速增长。这些因素使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达到高潮。

其后,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强对海外的经济掠夺,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陡然增加,民族主义思潮一度高涨而后逐渐趋向低落。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比五四时期更加解放,但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

四、抗日战争开始后

日本侵华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生存危机、发展危机,各党派、各政治团体表现出了团结一致的思想潮流,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

国家主义是一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它强调所有的社会成员必须培养和树立本民族的优越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国家主义派显示出了强烈的抗日爱国精神。“如左舜生,他极其关注日本的动向,并发表一系列文章主张坚决抗日”。[4]

国民党方面,起初对战争并不算积极,但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经历了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等,到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提出了‘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决心,共同担负抗战建国大业”。[4]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实践中,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通过实践,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国民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大众,一起致力于抗日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主要以抗战为主线,并且,通过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成为了主导思潮。

纵观我国近代社会思潮,无不是围绕着政治、国家而产生的思想观点、主张。一个特定的时期,会造就许多特定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潮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但这些思潮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实是相当大的。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社会思潮能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能体现当时社会的现实,也是我们国家、社会得到科学指导思想的必经之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双林,王续添.中国近代史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扬.简析晚清社会思潮中超越现实的倾向[J].贵州社会科学,2004(11).

[3]张星久.中国政治思想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

[5]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J].近代史研究,1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