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倩
【摘要】在职消费问题一直以来是研究企业经营发展的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突破口。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并结合上市公司年报,对上市公司的在职消费产生原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影响在职消费的因素可以分为抑制性因素和促进性因素两类。为公司治理在职消费现象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上市公司控制代理成本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代理成本;在职消费;企业绩效
【作者简介】杨倩,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一、引言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中的人与人息息相关,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他人的汗水和心血。奢侈浪费不仅仅是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是对他人劳动价值的践踏,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严重不负责任。资源浪费、公款吃喝等在职消费问题一直以来从未走出过公众的视线,抑制在职消费、减少公司代理成本这一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伴随中央“八项规定”和各地有关规定等的出台,在职消费问题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职消费不仅影响机关部门的行政效率,对企业也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控制代理成本问题对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占领更宽广的市场至关重要,对于代理成本的控制程度已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质量。企业要想在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正视在职消费问题,找出影响在职消费的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努力完善自身治理状况。
二、在职消费概念界定
在职消费有关的费用项目大致可分为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通讯费、董事会费、会议费、小车费和出国培训费这八类,很容易成为高管人员获取不当好处的捷径,高管人员可以轻易通过这些项目报销私人支出,从而将其转嫁为公司费用。卢现祥(1996) 认为,在职消费是指企业高管凭职位所享受到的免费津贴,包括私人用车、公款娱乐、讲排场的花费、支付旅行费用等。李宝宝和黄寿昌(2012) 认为,在职消费是指基于经理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而发生的超过企业正常商业需要的企业资源过度耗费。梁彤缨等(2012) 提出,在职消费是企业高管在行使职权期间所发生的由企业代为偿付的货币消费等,也有可能是其他形式的消费,它具有隐蔽性与正常经营支出难以区分等特点。大多数股东认为,在职消费是一种代理成本,给企业造成负担; 但作为管理层, 陈克江等(2009) 认为在职消费有助于高管实现自我价值。在职消费的具体、真实、准确的数据很难获得。企业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一般被计入管理费用。同时,在职消费数据也可以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项目获得。由于该项目的编报规则决定了企业支付的管理费用都包含在其中,并且“年报披露规则”规定,该项目中大额的明细项目应予披露,因此有可能从其中获得在职消费的有关数据,这一般需要手工收集,所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甚多,企业和监管部门核查难度非常大,从而给了不良高管以可乘之机。
三、影响在职消费程度因素探究
我们回顾以往的文献会发现,对在职消费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们通过对已有相关在职消费的研究文献的分析,将影响在职消费的因素分为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两类。
(一) 促进在职消费因素
1.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薪酬差距大。赵文红和李垣(1998) 认为,国企中的经营者薪水水平偏低,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就目前物价水平而言,正常的工资收入只能稍高于温饱型的生活水准;而非国有企业的薪水水平则远高于国有企业。以上这些因素催生了在职消费。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企员工的收入绝对超过了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陈冬华(2005) 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相对薪酬水平远远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结论。他们所定义的相对薪酬水平是指“经行业均值调整后的高管人员人均薪酬与员工人均薪酬之比值”,他们对上述结论的解释是“国有企业中高管人员与一般员工的薪酬差异不大”。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薪酬鸿沟催生了国有企业中在职消费的强烈动机。
2.对权力的渴望。赵文红和李垣(1998) 从权力的供给角度指出,由于国企经营者的职位供给是有限的,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制度尚不健全,职位权力的非正常需求远大于其供给,因而使权力的资本化收益日益看涨。Jensen和Meckling (1976)指出,管理层倾向于构建自己的“管理帝国”。在管理层看来,在职消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管理者在本公司里权力的大小。因而,出于对权力的渴望,管理层会增加在职消费。
3.过多的自由现金流。Jensen(1986) 提出了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自由现金流假说产生于代理成本在财务领域的运用。自由现金流假说是对代理成本问题的发展。在职消费属于代理成本问题,刘银国和张琛(2012) 基于在职消费视角,对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效应进行了检验,实证论证了自由现金流量与在职消费正相关。于是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由于企业内部存有过多的自由现金流,使得管理层有更多的闲钱去享受,从而加剧了在职消费程度。
(二) 抑制在职消费因素
1.现金股利支付率。罗宏和黄文华(2008) 运用2003~2006 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支付现金股利可以显著降低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程度。刘金伟(2012) 选取2010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模型检验得出,现金分红能抑制国企在职消费。上市公司分红实质上是通过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从而降低在职消费。因此,股利支付率越高,企业自由现金流越少,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就越低。
2.高管持股比例。刘银国和张琛(2012) 选取CCER数据库2007~2010年沪市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他们发现高管持股比例与在职消费负相关,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Jensen和Meckling(1976) 认为,管理者非货币性收益的增加会降低企业价值,管理者会因为持有企业部分股票而承担企业价值降低的部分成本。冯根福和赵珏航(2005) 等通过对2005~2010 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在职消费负相关。企业通过给管理者股权激励,可以使管理者与企业利益一致,从而可以使管理层降低在职消费,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
3.独立董事比例。李宝宝和黄寿昌(2012) 在在职消费模型中预期独立董事比例与在职消费负相关,虽然实证结果与预期一致,但是不显著。在实证检验中,“独立董事比例”一般被作为控制变量,但是探讨它的作用的文献并不多。由此可认为,我国的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因而独立董事“不独立、不懂事”,使得独立董事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较弱,因而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仍然可以认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对于在职消费的抑制程度越高。
四、在职消费治理措施
通过对影响在职消费因素的探究和分类后,我们应区别对待在职消费,在尽可能降低在职消费这一代理成本的同时,还应保留在职消费所带来的对管理层良好的激励效果。因此,这里给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政府职能
国家和政府应该制定涉及面更广、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一旦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企业就必须按照规范办事。例如,现有的一些对业务招待费的政策规定就对奢侈浪费起到了很好的管控作用。同时,政府应大力倡导公众监督体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应当将监督权回归大众,如群众举报制度、信访制度、微博爆料等,形成对企业高管人员的无缝监督网,从而迫使管理层规范自身行为,限制在职消费。
(二) 弘扬企业文化,发挥软约束应有之效果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多数企业规章制度几乎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形同虚设。企业应尽可能把规章制度做细、做全、做异,让其发挥应有的管理效果。同时,企业应努力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让氛围形成一种软约束,企业里的每一位成员都会成为另外一位成员的行为楷模。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良好的企业形象依赖完备的企业文化,只有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经营者主动摈弃奢侈浪费,主动控制隐性的在职消费行为。
(三) 结合自身“病因”,对症下药
本文将影响在职消费程度的因素分为抑制性和促进性两大类,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努力找出企业自身在职消费“销而不退、降而不掉、控而不制”的症结所在,在具体因素上下功夫。除了努力减少过多的自由现金流、控制高管持股比例等因素外,企业还应努力探究自身的“特色”因素如“四委”(即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 是否健全等。
(四)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在当今,人才可以说是企业里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要做大,必须重视人才。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搞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企业应当吸引优秀的人才,并且形成健全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员工对公司治理的掌握往往比外来者更清楚,高素质的内部员工根据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有针对性和效果显著的治理方案,从而高效完善自身公司治理。
五、结语
在职消费这一代理成本的降低无疑会令上市公司实现成本领先的战略,控制在职消费因此也应该上升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陈仲利(2013) 选取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国有企业中,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这一结果的解释为,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出在职消费作为隐性激励的效率观,有效弥补了薪酬管制的缺陷。因此,企业应当积极探索影响在职消费的因素,依据因素的分类,合理利用和限制在职消费,发挥在职消费可能带来的良好激励效果,控制在职消费造成的生产成本的不必要的抬高,配合股权激励等措施,严格控制代理成本,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卢现祥.国有经济中的“在职消费”[J].国有资产研究,1996,(5):39.
[2]李宝宝,黄寿昌.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职消费的估计模型及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2,(5):184-185.
[3]梁彤缨,冯莉,陈修德.金字塔结构、在职消费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75-83.
[4]陈克江,王博.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7):109.
[5]Jensen M,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3):305-360.
[6]Jensen 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7]罗宏,黄文华.国企分红、在职消费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8,(9):139-148.
[8]刘银国,张琛.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效应检验:基于在职消费视角[J].经济管理,2012,(11):125-132.
[9]刘金伟.市场化进程、现金分红与国企在职消费[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2):38-45+72.
[10]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92-101.
[11]冯根福,赵珏航.管理者薪酬、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基于合作博弈的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6):147-158.
[12]陈仲利.股权激励、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13]赵文红,李垣.中国国企经营者“在职消费”行为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 1998,(5):82-84+136.
(责任编辑:夏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