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区域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分析

  • 投稿百科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09次
  • 评分4
  • 43
  • 0

文/李兴汉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不平衡以及单一的金融政策,我国区域资金流动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对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利用泰尔指数对区域间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资金流动;不平衡;泰尔指数

【作者简介】李兴汉,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资金流动是指其所有者在追逐效益的过程中,使资金由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或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移。由于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我国区域资金流动存在着明显的收益水平不均衡现象。在此情况下,只有当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收益水平比发达地区高,资金才会由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然而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由此导致资金区域流动的不平衡,反过来资金区域流动的不平衡又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一、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的现状

(一) 金融机构发展和分布的不平衡

在我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区域金融不平衡的状况严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区域金融依然会保持以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为主导,间接融资占统治地位的格局。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总行-分行体制,由于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逐利性质,各行采用行政或者经济的手段统筹安排其分行的资金,以求全行效益的最大化。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银行贷款收益往往比内陆地区高,风险却比内陆地区低。如此一来,各行会不断加强对各分行信贷状况的调整,从内陆欠发达地区吸收资金投向东部发达地区。各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向大中城市流动的趋势非常明显。

如表1 所示, 东部地区存款余额的比重为58.2%,是中部地区的2倍左右、西部地区的3倍左右。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比重比中部高出几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而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相对来说更为多样化,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

(二) 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1990 年11 月26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股票市场为上市公司融得了大量社会资金,成为优化资金配置、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向“资产池”方向发展。

但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的上市公司大量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很小。券商的分布格局同上市公司基本一致,东部和中西部严重失衡。东部地区不论是券商的数量、分布,还是市场占有率都占有绝对优势,主导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共有2494家境内上市公司。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的境内上市公司分别是1621 家、512 家、361家。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到了65.0%,而当年东部地区的筹资额更是占到了66.9%。很明显,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性,社会资金通过资本市场从内地欠发达地区大量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三) 直接投资的不平衡

2012年,东部、中部、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8.9%、25.7%和24.9%,中部和西部增速均超过了东部。但如表1所示,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依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不平衡。2012年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万亿元,占全国的41.2%,远超中西部地区。2012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624.5亿美元,占全国的55.9%,超过中西部地区之和。直接投资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金流动地区间的差距,进而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 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引发的资金流动不平衡

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目前,对税源大而集中的中央税贡献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将东部地区的资金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通过税收的再分配、发行国债等完成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另外,我国存在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策性融资方式把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我国近年来实行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减免税收、扶持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优惠等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

二、导致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的因素

(一)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资金流动上,主要表现为资金的来源用途。东部发达地区资金的来源要广得多,信用扩张的范围也较大。欠发达地区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信用扩张的余地很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地区间资金运行、资金流动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资金使用效率也不同。东部发达地区充满了商机和活力,大量的社会资金通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被吸纳进来。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所有者为了逐利往往把资金投向发达地区,造成资金的流失。

(二) 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东中西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无论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量、银行存贷款余额,还是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的资金流动不平衡性也表现得相当明显,甚至超过了区域间的不平衡性。而区域内部资金流动不平衡会带动全国资金流动不平衡。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全国区域性资金流动不平衡问题就很难解决。

(三) 市场化程度的不平衡

东部地区最早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较快,市场化程度高,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有着较高的拓宽融资渠道的能力。通过规模经营,这些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不断下降,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提升了东部地区整体的资本积聚实力。而中西部地区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都比较弱,没有一个业已成熟的金融市场,融资效率处在较低水平。

三、我国区域资金流动不平衡性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衡量各区域间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不平衡性对总体的不平衡性有怎样的影响,文本使用泰尔指数进行实证研究。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标准,一般作为衡量个人和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目前在中国区域资金流动中,银行存贷款仍占主要地位,因此本文以银行存贷款余额为具体研究对象,设K为全国存贷款余额,R为全国人口数量。Ki为i地区存贷款余额,Ri 是i 地区人口数量。根据国务院对东中西区域的最新划分标准, 东部地区的i=1,2,…,11;中部地区的i=1,2,…,8;西部地区的i=1,2,…,12。用D、Z、X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KD、KZ、KX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存贷款余额。RD、RZ、RX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口数量。TD、TZ、TX 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泰尔指数。T表示整体不平衡性的泰尔指数。TJ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间不平衡性的泰尔指数。T-TJ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内不平衡性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查询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1999~2012),计算得出我国近15 年来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资金流动的泰尔指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利用Excel 分别做出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存贷款区内不平衡性以及分解的存贷款不平衡性,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显示,东部地区的存贷款区内的不平衡性整体上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的不平衡性还呈现一个“倒V型”的态势,即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一个过程。中西部地区的不平衡性整体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大部分年份里中部地区的不平衡性略小于西部地区,而且两者均呈现出幅波动态势,即增大和减小不断更替的过程。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存贷款区内不平衡性均很大,因此东部地区对全国差异的影响也会很大。

图2显示,中国存贷款泰尔指数在整体上呈现“倒V型”,即先上升后下降,与图1中东部地区泰尔指数的走势比较接近。另外,三大区域内差异的泰尔指数始终大于三大区域间的泰尔指数,说明我国的存贷款不平衡性更主要地表现在各区域内部。

四、政策启示和结论

区域资金流动的不平衡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首先重视区域资金流动的作用。

首先,金融政策的制定要体现区域化,充分考虑到区域间的平衡以及区域内的平衡。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建立适应每个区域各自发展特点的相应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体系,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即使是三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实际的区域化金融政策亟待出台,以打破过去资金基本上呈单向流动的局面。

其次,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根据经济需要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双重思路设置机构网点。尤其是东部地区,要改变过去区域内资金流动不平衡的现状,同时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流动的协调发展,通过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使得全国的资金流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再次,要加强各区域间金融合作。东部地区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各区域要协调好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金融和财政的双重协调,进一步发挥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乘数效应,减少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差距,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另外,要重视对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整合,以合作促发展,增强中西部地区资本积聚实力。

最后,建立专为落后地区设计的专项基金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存在地区发展差异的客观情况,很难完全依靠市场对融资进行调节,因为完全依靠市场的结果就是落后地区流失更多的资金,发展更困难。而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建立专项基金等为落后地区服务的金融机构,无疑有利于改变当前区域资金分布不平衡的局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馨.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1,(10):101-105.

[2]黎欢. 政府干预、银行改革与区域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4,(4):20-23.

[3]张国俊,苏存.区域金融协调互动发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银行家,2013,(9):50-53.

[4]邓向荣,马彦平,杨彩丽.金融开放背景下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与差异分析——基于参数和非参数的估计[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26-35.

[5]曹源芳,谢惠贞,汪祖杰.金融地理对区域金融稳定的作用机理: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2,(4):47-51.

[6]何晓夏,章林.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研究[J].金融论坛,2010,(1):25-31.

[7]曾康霖, 陈志,程婧,刘楹.我国货币资金流动的区域差异分析[J].上海金融,2006,(9):4-8.

(责任编辑: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