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
摘要 时代在进步,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习总书记提出以“短实新”替代“长空假”,以及新闻战线正蓬勃开展的“下基层、接地气”活动也对时政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从提倡“短实新”,改进时政新闻和会议报道,时政新闻民生化,用好现场以及灵活编排等方面对新时期地方台时政新闻创新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方媒体 时政新闻 创新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地方台的生存空间日益窘迫,城市电视台办电视新闻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在增加。时政新闻一直是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应采取什么样的报道思路和方式,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一直是其改革创新的目标,也是困扰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的难题。据相关统计,在各地的时政新闻中,会议报道和各个阶段政治任务的宣传报道占新闻类节目的60%以上。如今,随着媒体市场的不断扩展,受众的收视视野也日益开阔,诸如,《南京零距离》等民生类新闻的出现,收视率便节节攀升,与之相比,地方时政新闻的收视率却出现了增长有限甚至逐步下降的危险,笔者认为,问题在于如何报道,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能否适应观众的需求。因此,时政新闻要成为主打强档栏目,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传播学观点认为:“视听媒体在传达一定题材、一定数量的信息时,要比单纯的听觉或者视觉媒体更为有力一些,观众通过电视记住的信息可达65%,大大高于通过平面媒体所能记住的信息量”,因此加大信息量是提高时政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冲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改进领导新闻和会议时政报道
城市台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服务当局中心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城市台的时政新闻节目也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窗口。然而,时政新闻最难报道的莫过于会议新闻。长期以来,许多新闻媒体都提出改革新闻报道,但收效甚微。事实上,会议报道不能以领导为核心,而应以内容为中心考虑如何组织报道。换句话说,会议报道应紧紧抓住观众“应知、想知”的内容作为有效的信息切入。
目前,重要的会议和领导干部执政活动,仍然是时政新闻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领导活动是流动的,信息也是最多的,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乡村到城市,都是电视画面表现的元素。在采写领导活动新闻时,注意新闻事件“三贴近”,同样能起到增加信息量的作用。
总书记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我们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针对上面所说的不良文风,习总书记提出了文风应做到短、实、新。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实,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要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讲出新意,并不是要去刻意求新,甚至搞文字游戏。
我们在时政新闻的拍摄攥稿上,应以“短、实、新”为标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他们身上学习最鲜活的思想、最生动的语言,在实际工作中使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时政新闻才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二、在强化舆论监督上下工夫,让时政新闻“民生化”
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该类新闻节目从维护百姓利益出发,正视现实,敢于揭露不良现象。在城市台时政新闻节目中,除重大会议和重要领导活动外,可以尝试软新闻民生化,减少宣传语,增加亲和力,对社会现象作冷思考,辩证地分析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脱离现实,以敏锐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厚度。如对文明城市建设、平安社会建设等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时政新闻报道要对其中存在的热难疑点问题,从现象、成因到人们的思想认识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引发人们的深思,发挥电视新闻舆论引导作用,树立时政新闻的形象。
当前,新闻战线正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记者走下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反映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描绘基层的崭新变化。
客观来看,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记者的采编装备也有很大的改善,不仅有“长枪短炮”,还有手机、电脑、网络,可以用QQ、电子邮箱、微信微博收发文稿等。而且基层的交通条件、吃住条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条件改善了,但新闻战线“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却在一些地方被淡化了:有的人满足于电话采访、邮箱约稿,让采访对象提供新闻通稿交差了事;有的人虽然也下到了基层,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的是先进单位,听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采写出来的稿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试想,这样的新闻作品,基层干部群众会喜欢看吗?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在《让报道散发更多泥土芳香》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说他们不久前在周刊上刊登的原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的《住村笔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文章以生动细节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真实状况,抓了“活鱼”。这个事例说明,要让自己的新闻报道有人看、受欢迎,媒体从业者就要怀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状态,不仅“身”入基层,而且要能够“眼”入基层、“心”入基层。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记者下得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用群众的视觉去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描述生活,才能换得清新文风扑面来,让自己的笔下镜头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满生命力的“活鱼”。如今,人是下去了,就看能不能抓得几条“活鱼”回来,这是媒体人的职责和专业精神的体现。
三、写好解说词,用好现场,增加有效信息量
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了解说文字的长度,电视新闻要求消息短而精、短而实、短而深、短而活。一般是对新闻做简明扼要的阐述,尽可能用最简要的语言、最快捷的传递方式表达新闻主题。这就要求记者在对声、画语言的把握上,善于用“细节”活跃具象语言,用“思维”贯穿抽象语言,将短消息变成一个信息密集的新闻源。此外,精简导语,倒金字塔文字和画面格式同样适于电视新闻。“去掉宣传味,开头就写事”,电视语言更要惜时如金,多用短句子。
良好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简短的现场胜过绘声绘色的描绘,善于利用画面语言和新闻现场能体现电视记者的基本功。比如常见的新闻庆典和喜庆场面,一般都会描述“彩球高悬,掌声雷动”等话语,事实上,电视画面已经清晰地传达了这层意思,记者大可不必在这上面费工夫,可以把更多的笔墨带到现场,用镜头语言渲染现场的气氛。
四、充分运用电视新闻的报道种类,变换编排形式,增强表现力
电视新闻报道种类众多,在时政新闻中,我们应当不拘泥于单一的报道形式,而应该充分运用现场报道、同期声、“背景”链接、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来深化报道。当然,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意图,赋予其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达到1+1>2 的目的。然而,综观各地的时政新闻,其节目的编排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固定模式,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的情况或取得的业绩———某些单位的工作动态,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众所周知,新闻节目的编排一方面受报道内容的制约,但反过来又对报道的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合乎事理情理的时政新闻编排,能极大地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
在实际操作中,一是要特别注重新闻头条的选择。在近期的新闻节目中,泸州新闻联播改变过去领导新闻排序展演的新闻编排模式,注重头条稿件选择,如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工业强市、建设新农村等类型的稿件,摆在头条,突出编辑部的意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编排技巧上,要突现优化组合编排,包括同类排列、对比排列和综合编排,精心提炼单条新闻和每期新闻总体的信息含量,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化报道,不断拓展丰富新闻联播的报道内容。
二是以新颖的提要和标题来抓住观众。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提要的长短、修饰、补充,均要依据当日新闻的价值和作用,灵活运用,使之成为观众解读电视新闻的“利器”,帮助观众准确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和意义。内容提要虽然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但它却最能体现编辑的“用心”,这是新闻节目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内容提要不需过分讲究文采,但一定要准确、明了、生动。
三是编发高质量的简讯组合。简讯是解决电视新闻节目信息不足与时长限制的矛盾的一种方法,既能调节奏,又能增加信息量。
四是善于资源整合,扩大新闻信息。地方台时政新闻编辑应该“眼观八方,耳听六路”,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和信息,寻找与本土新闻的最佳契合点,比如国家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等,从中找到结合点,加以播报,增加节目信息量和权威性。
此外,常年不间断推出重点报道、连续和系列报道,也是增加信息量的方法。
五是走出去,扩大栏目影响力,增加新闻信息。本土的人和事无疑受本土受众的关注,但是本土人在外地或外地人在本土的事,受众也很关心,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时政新闻节目也可以走出所在城市的行政辖区,做好与本土相关的人和事的新闻节目。
“新闻立台”是中国电视基本准则,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时政新闻不突破,就难言新闻改革的成功。著名传媒研究人时统宇在谈及时政新闻的创新时列举大量事例,包括对国家党政领导人报道的创新,包括《新闻联播》专题报道的创新,这个创新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更加亲民、更加贴近民众,从中找出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围绕与民众的关系展开报道,把时政新闻转化成老百姓爱看的新闻。媒体作为沟通党政与民众的桥梁,必然要更加注重报道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报道他们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渴望什么、希望政府为他们做什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基层执行得怎么样、有没有给民众带来预想的效果,所谓“以民为本”。因此,地方台就应该紧紧围绕“以民为本”,大篇幅地报道当地民众的心声,走时政新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