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顺势而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度

  • 投稿崔磊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13次
  • 评分4
  • 60
  • 0

文/张 俊

【摘 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的支配。这就需要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铺路搭桥”。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顺势而教,巧妙不留痕迹地因势利导,可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活原型;意外错误;问题灵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受情感因素的支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铺路搭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而让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呢?笔者认为,顺势而教,巧妙不留痕迹地因势利导,可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打通本源联系,再现生活原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各个阶段都有与生活具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如简单图形的认识、长度单位的认识、角的认识、时间的认识、元角分的认识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由此出发,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再现生活原型,让小学数学课堂顺势而教,不再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

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货币单位元、角、分,能按照人民币的票面点清钱数,初步了解货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如果单单依靠教师告诉1元=10角、1角=10分,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为空洞的,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深切感受才行。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超市购物,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需要用钱,这样便把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由教师创设情境:“小朋友,如果你有10元钱,现在我们要去超市购物,小朋友看见自己想买的东西都可以将它买下来。说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有了实践之后,再来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由生活引入数学知识,最终会被学生掌握。而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问题,这本身就足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思考的热情,还会引起学生对生活中其他现象和问题的探索。

二、直面意外错误,绽放探究光芒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犯错现象屡见不鲜。对于“错误”教师往往无暇顾及,而匆匆纠正掠过,其实错误是宝贵的生成资源,只要我们巧妙加以利用,就会让学生思维绽放探究的光芒,教学也会因这顺势“探究”而精彩不断。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手里有12根小棒,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要求,拿出相应数量的小棒。多媒体出示:1/()

(有的学生拿出了1根小棒,有的不知所措)

师:你是怎么想出拿1根小棒的?

生1:分子是表示所取的份数,分子是1,就是取出1份。

生2:我反对。因为这里的分母并没有告诉我们是多少,所以无法取出小棒。

我们都知道,这里讲的分数,其中的“1份”不一定正好表示1根,这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突破的思维难点。生1对拿出的为什么是1根的理解明显是错误的,但这一错误的理解是带有普遍性的,是学生能否顺利理解抽象分数本质意义的一个关键。对这一错误理解进行辨析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意义的目的,这是一份难得的“错误”!

在生2反对后,我及时引领:

师: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因为分子是1,就是取出1份”,第二位同学说“因为这里的分母并没有告诉我们是多少,所以无法取出小棒”。老师这里有几处疑惑:

(1)1份可以表示1根,但1份难道只能表示1根吗?

(2)这里的分母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是多少,我们真的无法来分这些小棒吗?如果假设一个分母是2,我们能根据假设的分母2把12根小棒具体的分一分吗?

(3)刚才我们假设分母是2,把12根小棒分了分,得到1份是6根,分母除了2,还可以假设成什么数呢?

如果围绕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因抓住了理解分数意义的本质,不但可以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更可以经历一番不同一般的心智发展历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三、捕捉问题灵感,引领思维航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才会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导向。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更重要的是要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引发新的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想象、联想,在想象中引导学生探索,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不能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块方形铁板,长30厘米,宽20厘米(图略),从铁板的四个角切掉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最大是多少毫升?列式:(30-5×2)×(20-5×2)×5=2000(立方厘米)=2000(毫升)。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讨论。学生在一番激烈的探讨后提出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使容器的容积最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终于发现切掉4个小正方形费材料,而且作成盒子的容积不是最大的。如果把左边切掉的两个小正方形焊接在右边(图略),这时,这个容器的容积是:(30-5)×(20-5×2)×5=2500(立方厘米)=2500(毫升)。可见,问题激活思维,思维磨炼智慧,在问题探索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被激活,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从而使学生主动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把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顺势而行,用一双慧眼因势利导,提供充足机会给学生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小学数学教师及学生用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