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226100) 陈耀花
“认识毫升”是在学生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学习的。“毫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显然,课堂中教师仅凭枯燥的说教,学生也许一时能记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印象模糊,甚至忘记。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毫升”的概念呢?根据这节课内容的教学特点,我认为让学生在“玩”中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一、在“玩”中初步感知
生活中,用毫升作单位的物品有很多。为此,我布置了课前调查活动(如下),课始让学生交流调查结果。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日常生活中引入毫升的教学再合适不过了。在学生通过课前调查活动了解了生活中毫升的应用后,我出示一些物品,如5毫升的眼药水、10毫升的口服液、100毫升的糖浆、500毫升的奶茶、1升冰红茶、5升的金龙鱼调和油等,让学生把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在分类比较中感知到毫升是一个比升小的容量单位,它是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用的单位。这样的认识,是学生在“玩”中自然形成的。
二、在“玩”中深入体验
想让学生清晰而深刻地建立毫升的概念,不能只靠眼睛来看,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在“玩”中深入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学生在玩注射器的过程中,先观察1毫升的刻度,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然后通过数一数知道18滴水约是1毫升,再通过掂一掂1毫升水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毫升的概念。
10毫升水有多少,有的小组用10毫升的量筒来量,有的小组用20毫升的量杯来量。学生在用量筒和量杯量的过程中有了感受,但感受并不深刻,如果脱离了量筒和量杯,可能无法形容10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只有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因此,通过“哪个容器装满水大约是10毫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10毫升的多少进一步体验,使他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不知不觉中加深了10毫升有多少的印象。
三、在“玩”中沟通联系
毫升和升都是容量单位,但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也许有的学生已经从课外阅读中知道,或从家长那儿知道了,但只是知道一个结论而已。如果能让学生亲自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那他们定会从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因此,这样的“玩”还真不能缺。
这样一个很平常的验证活动,学生的验证过程却是多样的:有的把1升的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2次,说明1升等于1000毫升;有的把1升的水也倒入500毫升的量杯中,倒了1次后,发现剩下的水正好在刻度“1/2升”处,说明倒出了一半的水,所以1升里面有2个500毫升,即1升等于1000毫升;有的把1升的水倒出1/4,发现这1/4的水正好是250毫升,所以1升里有4个250毫升,也就是1升等于1000毫升……学生真是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亲自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沟通了升与毫升的关系,而且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到了学习方法的灵活性。
四、在“玩”中拓展延伸
学习任何知识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教师要注重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课外的“玩”很重要,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课外实践活动。
相信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能进一步积累对毫升的认识,有更多真切的感受。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认识毫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次的“玩”,让学生在“玩”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样,学生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也是最深刻的,这些经验将会长时间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