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30多年来,国内的旅游专业中职教育蓬勃发展,为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的旅游专业中职教育也存在着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的问题。为此,本文就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题展开研究,首先,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随后,深入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国内的旅游教育也随之迅高速发展起来了。自1979年我国开始探讨旅游中职学校实践以来,30多年间,中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规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之一[1]。从地区分布来看,旅游发达地区数量较多,旅游落后地区数量相对较少。
虽然中职旅游管理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许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原因在于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理论性、基础性的课程太多,而对实际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2]。
为此,本文就“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题展开研究,首先从三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就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策略探讨。本文的研究出成果为国内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自1979年已经进行了27年了。27年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反馈,也揭露了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技术落后以及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等问题[3]。
(一)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国内不少中职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满足于低层次的简单规模扩张。许多院校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理论教育成了必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一些中职学校安排过多的实习实训,轻视基本的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较多为低层服务人才[4]。因此,不少旅游专业院校办学层次定位模糊,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因此,国内旅游行业出现一方面是旅游企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则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现象。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技术落后
目前,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关起门来办学,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专业教学普遍运用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大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述、学生记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得中职旅游教育“专科化”的状况较为突出[5]。
没有办出现代旅游的特色。学生根本无法直接地感知旅游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专业的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教学脱离实际。目前,许多院校没有实习基地,或实习基地不完善,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传递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6]。而象旅游业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开放产业,在教育中如果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就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
实习对于在校的中职职业院校学生来讲是增强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7]。目前有许多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与国际旅行社和高级饭店联系,选派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但是这种合作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双方各取所需,学校完成其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要求,扩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学率;企业得到较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有的学生虽然经过了半年或一年的实习,但是,对企业的整个运转流程并不了解。此外,由于缺乏稳定可靠的实习基地,学校也难以给每一位学生都安排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实习机会[8],因此在操作能力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使得教学与实践脱节,在就业竞争中无法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优势。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探讨
针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旅游管理人才从业经验,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植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已结束了“起点低、增速高”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内涵式发展[9]。未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对旅游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有一个系统的理性认识,能够发现并有效地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驾驭一些旅游项目的组织和经营能力,更应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10]。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其实是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人才相应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旅游专业要实现培养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11]课程设置是否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在课程设置上应加重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12]。
(三)立足产学合作,拓宽培养途径
产学合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且明显地显示出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特色,旅游行业就业岗位多为酒店、餐饮部门、旅行社、景区等服务性较强的部门[13],技术开发相对弱一些,而服务操作、管理性较强,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在实现产学合作时,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独特之处,它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采取相应的合作方式[14]。四、结论
本文就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课题展开讨论,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与技术落后以及专业实习存在较大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策略探讨。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国内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