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寿喜
主流媒体担负着主导主流舆论的时代责任,只有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真正主导社会主流舆论。因此,主流媒体应守土有责,坚守阵地,对民生新闻亦是如此。
5年前,湖北经视首次提出“大民生”理念,就是在频道一贯坚持的民生基础上,对民生内涵与外延的拓展,是对现有民生新闻的一种改良,当时就指出,新闻的视野应该逐渐更多地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政策解读与诠释、对百姓的影响等等,强调的就是媒体的舆论引导。
如果说原有的民生新闻更多的是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大民生”则更加强调新闻的导向和介入功能,培养百姓的公共意识,引导百姓更多地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成为“党和人民喉舌”。
做好“大民生”文章
时政、经济类新闻淡化是民生新闻中的一大软肋,有人甚至认为:传统的时政类经济类新闻,不是替老百姓说话,老百姓不爱看。但事实上,时政与人民生活自古就紧密相连。俗语“国计民生”,恰恰就反映了时政和民生之间的关系,国家政策,法规都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起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取消农业税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医改的问题、房地产调控、退休养老政策等等,都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能说老百姓不关心吗?能说这些不是民生题材吗?关键在于:我们不是要不要时政类经济类新闻,而是怎么做好时政类经济类新闻的大民生文章。
如果民生新闻只是一味地关注民众日常生活等琐碎事件,有意排斥和回避时政经济类新闻,那便是画地为牢,既限制了自己的选题范围,又浪费了好的大民生新闻资源,意识的狭隘必然导致民生新闻“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加强新闻导向介入功能
民生新闻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基础和根本,这个根本不能丢,但同时,“大民生”要更加强调新闻的导向和介入功能,,引导百姓更多的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湖北经视《经视直播》曾经对公共自行车的霸车行为的连续报道,没有简单停留在霸车这个表象大加针砭,而是理性的引导公众对社会公德的思考,进而发挥媒体的介入功能,主持人和记者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发出诚信租车的倡议,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相比此前频繁的单个霸车事件的报道,这组系列更显得理性、大气,彰显大民生气魄。
加大正面报道的力度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的主流是阳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蓬勃富有生机的,民生新闻不是单纯的社会新闻,更不是负面新闻的代名词。通过对积极健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可以引导受众选择积极建康的生活、教育、消费方式。
当大多数民生新闻节目都在把目光投向家长里短、街头巷议甚至凶杀、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地去思考,民生新闻只能靠负面报道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吗?事实上,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收视率和节目的正负面报道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新闻内容的报道角度和方式。
加强报道的深层次思考
大民生公众意识的引导功能,具体体现在新闻报道的深度,新闻不但要回答是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的民生新闻节目中,过分强调新闻的及时性,进行大量的常规报道,导致新闻表象的泛滥。
诚然,在超大容量的民生新闻节目中,常规的新闻必不可少,但是如果在常规的报道中,我们能透过一些新闻事件的表象,对其本质做出理性分析,引导受众对薪闻事件更深层次的思考。让观众看到热热闹闹的新闻表象之余,更多的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冷思考。这才是民生新闻节目的灵魂.也是构成整个节目体系的骨架。
加强新闻评论的震撼力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的好坏体现了一个媒体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由于加入了视觉的元素,显得更加具有震撼力。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来说,新闻评论都是民生新闻的优势。
民生新闻品格的提升、体现媒体话语权就在于重视评论的力量,通过媒体自己的声音,对同一新闻现象或新闻事件的评析、解读,这不仅是主持人、编导、栏目的事情,而且代表着频道的品位、素养和思想。
改进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近年来,各地频发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在此类事件的处置中.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赢取舆论引导先机。比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构建舆论强势;规范媒体采访行为,保证良好宣传效果等等。媒体可以多组织记者参加应急公共新闻的培训,总结经验教训,以求更好地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及时发现、及时研判、及时发布、及时引导,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利益。
(湖北广电台电视经济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