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做好少数民族文化报道

  • 投稿mond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52次
  • 评分4
  • 62
  • 0

肖静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脸谱,也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核心的所在。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聚合在一起,才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在全球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主流人群和主流文化之外的少数族群文化、濒危的语言文化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尊重。在此大背景下审视中国自身,会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是不够的,体现在新闻宣传中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报道处于缺席或边缘状态,可有可无,长此以往导致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极为有限,甚至依赖道听途说积累了一些不真实的、错误的乃至负面的信息。

环顾当今,民族、宗教矛盾仍在成为引发战争和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的导火索,其本质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说是“文明的冲突”,即不同文化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尊重,继而误会、诋毁对方。从这个角度来观照中国的民族状况,我们将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做好少数民族文化报道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等虽战争不断,但交往也不断,和亲、互市、人员迁徙等造成了民族大融合。几千年来,少数民族无论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还是对中华文明的构建,其贡献都是巨大的,就连中国现在的版图都是清朝满族统治者奠定的。从“胡服骑射”到旗袍、火锅,乃至“胡同”等称谓,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有些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而不白知。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大力报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多元文化,而不是“独尊”汉族文化,是新闻丁作者的使命所在。

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成就巨大。众所周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音乐文化发达,如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都纳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人民所共享的音乐瑰宝。在文学艺术方面,少数民族有璀璨的民间口传文学,如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这“三大史诗”,为汉族文学史所未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在建筑艺术方面,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藏族、羌族的碉楼,特色独具,更别说还有布达拉官、艾提尕尔清真寺这样宏伟的建筑。此外,少数民族在饮食、服饰、手工技艺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创造。据统计,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非遗”项目入选,共计577项,占总数的42%,而少数民族占中国的总人口只有8.49%(根据全国“六普”数据)。如此卓越的成就,难道不值得媒体去挖掘、去报道吗?

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境地,需要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他们的传统文化也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了,愿意穿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了,古老的史诗、戏剧、歌谣很少有人去吟唱了,传统乐器很少有人去拨弄了,刺绣、织染、银作等手工技艺也越来越找不到传承人了。很多少数民族青年向往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而把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弃如敝履,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境地。在此背景下,需要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给予大量正面的宣传报道,一方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呼吁各界人士都来关心、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提振少数民族同胞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使他们传承好本民族文化遗产。

报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载体。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必须让不同族群、不同阶层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才能互信、互爱。报道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传播民族知识、加深了解、播撒友爱种子的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一大批电影,既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又树立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朴实热情的形象.为广大汉族同胞所了解并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新中国初期的社会稳定、民族和谐与边疆安宁,影响深远。21世纪以来,我国总体上保持了安定团结的大局,但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挑唆,也出现了“3·14”事件、“7·5”事件等,特别是近两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暴恐事件,严重影响了民族关系,造成了民族隔阂,需要媒体正面报道少数民族文化、解读少数民族心理和信仰,消除人们心中的误解和偏见。而且,文化的传播是“润物细无声”的,其对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往往比政策的宣讲、理论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更易被人接受。

把握少数民族文化报道的几个原则

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与时俱进的内容。众所周知,文化中既有精华,也免不了糟粕,汉族文化如此,少数民族文化亦如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只不过汉族地区发展快些,便早一点抛弃了这些旧俗,而有些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就较多保留了原始风俗。我们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当然是表现其中优秀的、正面的内容,不要去碰触甚至渲染其中落后的、原始的部分。像猎人头祭祀等习俗,本身已经被抛弃了,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报道。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自身扬弃的过程,那些一代代保留至今的、美好珍贵的,对当今建设精神文明家园仍有意义的,才是值得媒体去报道和弘扬的。

充分了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勿猎奇,注意报道禁区。我们常说,宣传有纪律,报道有禁区。尤其在民族、宗教领域,更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因为万一不慎,就会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反感和抗议,甚至引发社会冲突。最常见的是,一些编辑记者不了解穆斯林群众的信仰和他们不食猪肉的真正原因但却信口雌黄,严重冒犯了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也在其他民族中造成误解,出事后相关报刊书籍遭停刊整顿。上世纪80年代,因为发表描写藏族天葬过程的小说,《人民文学》也曾被查禁。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报道一定要认真慎重。一方面,在报道之前要做深入充分的了解、采访,这样才能让报道真实、客观、准确,不会因信息错误而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尽量避开禁区,这里的禁区指的是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很神圣、很敏感或是很忌讳的内容,多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相关。

此外,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还意味着不要抱着猎奇心态。猎奇,是很多人看待少数民族文化的普遍心态。当下的电视节目中,不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就是以猎奇、探秘来吸引眼球的。像摩梭人的“走婚”,就被媒体渲染了很多遍,使大众对这种婚俗有很大曲解,其实摩梭人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多数摩梭人一辈子只走一次婚。类似这样,如果不脱离猎奇心态和取悦大众的心理,是做不好少数民族文化报道的。

在呈现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勿一味强调其异质性,而要突出其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的确是丰富独特的,但它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中华文明大摇篮中孕育生长的,反过来又进一步滋养中华文明。如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对于汉族农耕文化而言是独特的,就像电影《狼图腾》里所呈现的一样,但其中所体现的崇尚自然、爱护生灵的生态观念,与汉族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一致的,这就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通之处。实际上,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无论哪个民族都有爱国护民、勤劳敬业、重信守义、尊老爱幼等文化传统。

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在做少数民族文化报道之时,也要以“四个认同”为指导思想,增强新闻工作服务国家大局的意识。

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报道的水平

多深入基层,采写鲜活的、时代感强、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报道。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造成记者们难以深入采访,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报道偏少的原因之一。随着交通的大发展,高铁甚至通到了民族村寨旁边,深入基层已经没有障碍。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就生活在村寨里,生活在底层人民之中,他们传承的技艺很多都快成“绝响”了,只有走近他们才能挖掘到鲜活感人的素材。而且如果现在不报道,技艺一旦失传,人们可能就无从了解这项技艺了。同时,这些文化传承人在艰苦条件下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坚韧精神和文化使命感,是具有感召力的,能对人们有所启迪。

多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少数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既不丢失传统,又要与时代接轨的挑战。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实,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正在朝这方面努力,有的还取得了初步成功,对这种动向,尤其应该给予关注和报道。比如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羌族百姓以传统羌绣技艺闯市场,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创新羌绣图案,并将其运用于箱包、时装、家居物品乃至名片夹之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已成为灾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再比如唐卡,本是藏族人礼佛的宗教用品,现在不少唐卡画师办起了工作室,在唐卡画法和收徒模式上进行创新,甚至还有人创造性地将唐卡图案与陶瓷、玻璃等不同载体进行融合。此外,像侗族大歌表演试水市场化运作、藏香制作从作坊转入机械化生产、民族饮食变身都市人舌尖上的美味等,都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发展转型,努力大胆地开拓生存空间的尝试,值得媒体为之鼓与呼。

利用好新兴媒体,多管齐下,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报道的感染力。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精彩,有时单靠文字描述难免苍白,即使有图片增强了可视性,也不能反映更多动态的内容,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歌舞、民谣、戏曲、史诗吟唱等,有了视频画面无疑传播效果最佳。如今,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弥补了报刊的短板。网络视频、有声电子杂志、微信视频等,不仅达到了影、音、文、图四位一体,而且传播速度更迅捷,受众覆盖面更大,能极大地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报道的感染力。媒体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报道水平,势必要在新媒体运用上多下功夫。

(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