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领 王延光 郑绍念
(贵州省册亨县第二中学 552200)
【摘 要】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就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均衡编组的原则,以4 ~ 6人为一组组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教学、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教师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以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提升;数学教学;小组学习;有效性
1. 分工
为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组员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教授的建议,在小组活动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
总结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检查者:负责保证小组所有的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
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
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它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
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
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改善或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
上述角色对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背景下,小组所有成员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从而形成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由于小组内人数有限,有时一人可兼数职,但必须要保证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有任务。
2. 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
按座位组成的小组,是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通常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时运用。如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良好带动作用,增大训练频率,激活参与热情,能产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成员间的互相了解,实现更好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小组,座位与成员相对固定,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学困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养成依赖的思维定势的情况,难以保证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得到提高。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异质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途径。我们学校统一的班级组织形式是“小饭桌”形式。
(1)优等生带领
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教会学有困难的同学生先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理解要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2)中下生优先
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下等生在面对接受新知识、归纳分析等学习任务时,往往需要更多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如果一味地强调优等生的作用,无视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在优等生的滔滔不绝中放弃了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准备时间相对较为充裕的任务规定为中下等生优先,让他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在之后的课内交流中,这部分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对内容有了较大的把握,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加上有优先的机会,交流时,他们兴致勃勃地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合自己的疑难问题倾听他人的意见。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3)成员分工汇报
数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色的学科,它为多层次地开展合作小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异质合作小组的成员组成,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混编。教学时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有机地将各自的学习成果组合后,圆满达到学习目标。汇报时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那个部分,并力争将这个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中,为提升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而努力。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除充分准备自己的任务之外还需认真倾听、分析他人的意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如《不等式的解法》一课,我在指导学生在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解法的同时,把学习任务分成三个层次,分别交给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判别式三种情况讨论。组内三个层次的同学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分别向同组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综合他人的信息。通过分工汇报,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的“作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3. 教师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10 个方面。合作技能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应培养小组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 独立性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坐冷板凳,或者交流偏离方向、不着边际的现象,从而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体现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因此,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合作学习的轨迹是: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是知识与经验共享、升华的高效手段。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能否由形式走向实质的基础。学生合作的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
①倾听的技能。明确不是只有自己说才是参与,听别人发言同样也是参与学习;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边想边分析别人发言中的对与错,并积极吸取精华,补充自己。
②表达的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敢说,特别要敢于质疑问难;其次就是表达清楚;最后是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③交往的技能。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时,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①倾听的能力。要希望学生学会倾听,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教师要把握每一个教学良机,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对倾听获取的情况及时做出教学决策,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教学。
②反思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经验,而且对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为了教学实践的反思”、“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总之,初中数学讨论式课堂教学实验,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学会学习。摒弃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全盘接受轻质疑批判的观念,关心学习的过程,关心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着力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讨论、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讨论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质疑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辨证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