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专中职教育论文范文,中专中职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用

  • 投稿伟大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32次
  • 评分4
  • 26
  • 0

文/华?中

摘?要:技工学校是技能人才的摇篮,与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形式上更容易与民间手工技艺相结合,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文化传承上有其独特的使命。将民间手工技艺融入技工课堂,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增强了技工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地区开发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提供了条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工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态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手工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活态性和传承性,面临着市场萎缩、传承人数锐减的艰难处境。与此同时,受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等因素影响,技工学校逐年萎缩,招生越来越难,入学门槛不断放低,培养质量愈显不足,办学特色难以凸显,就业选择单一化,就业稳定性较差,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本文结合以上二者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上的互惠关系,在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进行探究。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受地区经济形势影响,企业产品供大于求,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就业机会。人才输出的削弱必然导致技工学校师生教、学热情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形成输出人才无法满足用工需求的恶性循环。传统工匠型职业(工种)岗位吸引力不足、职业幸福度不高、社会认同较低的特点,已经成为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不能只依靠政府扶持,而应适时更新就业理念,广泛拓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发展的所需,以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的是自给自足的事业,是“自我艺术家”,只有把这项技艺发展成产业,才能让更多的人共享、品味这些艺术,才能反哺艺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联盟的优势,把民间绝技绝活引入课堂,再将技艺输送到企业为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对于未形成规模但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手工技艺,也可通过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激发学习内动力,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的需要。当今社会很多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的意义更多的是物质上的需要,理想的缺失带来更多求职的唯利性与学习的盲目性,导致学校教育缺少活力,难以维系创新的土壤和激情。民间绝技引进课堂,则为古板的学校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将其引入课堂,既为工业化、机械化的技工课堂增添了丰富而欢乐的文化气息,也更突显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经过3~5年的熏陶与雕琢,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份工作,而是传统技艺独特魅力带来的一种心灵的愉悦。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变“我应该”为“我需要”、“我喜欢”,理想的课堂,不应是装满知识,而是启迪智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实现技工教育促进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针对技工教育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发展现状,不断增强技工教育的吸引力,拓宽就业选择,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创造新的就业领域。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民间技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容易凸显地方特色,在科技化、机械化占主导地位的就业领域里另辟蹊径。

二、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用

1.以人为本,师徒双向选择

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更注重人的主观意愿,即传承是建立在师傅愿收徒、学生想拜师的基础上的。当前技工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在家长要求下报考技工学校,对学技术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如果学校面向社会广招学子进行民间传统技艺的教育,在接受一定时期的培养后,难免有学生丧失热情失去学习的动力,难以保证传承文化的品质。无约束、无原则的传承也会导致传统秘方的泄密、复制而失去这种文化原有的味道。因而学校开办民间技艺课程必须保证受教育者有足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经典技艺成果的宣传从而吸引受教育者,保证人才的纯度。

2.求真求实,科学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

(1)确定这种技艺是否适合学校教育。有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助推教育和文化双赢,有些则注定成为被严格保护的“集体记忆”乃至“文化奢侈品”。珠算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技艺,曾经是很多国营商店会计和出纳员用来记账和算账的工具,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最终变成一代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将这种文化引入课堂,从实用性角度看,并无太大意义。而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漆器、雕刻、风筝、烹饪技术领域的绝技绝活,除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外,还可发展成地方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从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确定这种技艺是否与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技工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目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易于就业或创业,选取技艺操作性强、行业领域内确属绝技绝活的科目进行教学。技工学校最终要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应始终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使文化为技能服务,技能为就业服务。

(3)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凸显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每一种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产生的,与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在各自的区域内已经发展成产业且具有一定规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技工学校可结合实际对现有的已成规模的或有发展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让民间技艺为特色办学服务,文化传承与品牌建校双赢。

3.保“秘”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留原汁原味

传统手工技艺表面上传承的是秘方,实则传递的是文化。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进行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文化的保护,不能因为提高技艺而失掉了文化。许多民间技艺、秘方秘诀传承至今,经过多次复制、简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形态。技工学校要创建平台使这些珍贵技艺得以传承,也要发挥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作用,使这些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失掉最初的本味。

4.工学结合,民间工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与传统技工教学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注重工艺,需要不断地积累更多的经验,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技工学校可以发挥校企联盟的优势,工学结合或以工代学,使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手工技艺技能,适应生产环境,为未来就业、创业铺平道路;使学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独特魅力与劳动报酬带来的双重成就感与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消化学艺过程中制作的成品、半成品,减少材料的浪费。

三、小结

技工学校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与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在教育形式上更容易与民间手工技艺相结合,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文化传承上有其独有的使命。城镇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技工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多途径、多角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传播到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心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具有永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

(作者单位:本溪市技工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