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杭贵
摘要:当前,我国技工教育呈现就业火、招生冷的两重天现象。招生难的问题已是我国技工教育现阶段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现代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现代技工的培养摇篮——技工院校,面对生源数减少的情况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已是一个值得认真深思和研究应对的重要课题。加强技工学校内涵建设,在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办出技工特色,应是突破瓶颈的正确出路和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工院校 办学质量 生存出路 发展方向
纵观全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谋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职教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府不仅在政策、财力上,而且在舆论导向上都十分给力,现阶段已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每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有将近一半学生进入中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国家针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政策和措施,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全部实行了免学费政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政府都纷纷规划布局,投巨资兴建新型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仪器的硬件投入,提升办学条件(凡到中国考察过的德国职教专家们都惊叹中国对职教教学设备的投入已超越了德国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投入)。同时,对师资建设也开始一轮全面的内涵提升培训,大批职技校教师走出国门去发达国家学习职教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教学方法。应该肯定地说,中国职业教育已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必将会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数以亿计的“知识+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做出重大贡献。
一、技工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教师们在为职业教育能取得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观察与思考当前新一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思相应的对策,希望职业教育能科学、有序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国家重金打造的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当前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已遇到明显的困难,那就是生源问题,表现在原本严肃的招生过程中形成了“招生市场”,因缺乏统一调控出现了不少乱象。这里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两大办学阵营在“明争暗斗”,前者通过行政权掌控着初、高中毕业生源,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其管辖的中、高职校“批发”输送生源,后者就千方百计“挖掘”生源,买卖生源已是公开的秘密。近年南京市又实施中职高职对接模式,打通了中职生升高职院校深造的通道,出现了“现代职教立交桥”之说。笔者认为这是件好事。与此同时,同样承担相同任务的人社部门的技工院校却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找生源已成为各校工作中的头件大事。没有生源学校就办不下去。为了生存就得各显其能,全校师生齐上阵搞招生宣传、市场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来吸引考生和家长,社会上也由此形成了一个“招生代理群”。教育部门指责技校违规招生,报纸、电视台每年都会看到相关事件报道,技校也同样会指责教育部门利用行政手段有意封锁生源,不让技校到生源中学去招生宣传,不让中学毕业学生了解外面的招生学校信息,迫使更多技校只能从城市转战到农村去寻找生源,技校生源质量也因此不断降低,已到了几乎没有门槛的境地。如此,实现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教学工作出现了先天不足的情况。
二、国家如何改变这一局面,破解办学难题
笔者认为从远的方面来讲,应由国家层面来认真考虑解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双头领导的问题,从近的方面来讲,要从本系统层面来思考如何面对现状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技工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先行者,虽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曲折而艰难,但却为中国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发展基础,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办学方法。
如今我们全国开展的学习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在以往中国式的技工教育中早有相似之处,如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技工教育已从过去单一的工厂办技工学校,发展到政府办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技师学院已成为培养高级蓝领人才的最高学府。但中国技工教育好像也走了一个弯路,原本技工学校都是以企业办学为主体,招生即招工,自培自用,大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技校(在德国,目前职业教育中企业行业依然是办学主体之一,大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或培训车间,小企业共同拥有跨企业培训中心或行会培训中心),学校内建有实习工厂,作为学生基础训练之用,专业性的学习会在第三年组织学生下厂到车间跟班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车间欢迎。原有的国企各组人员中都有历届技校毕业生的身影,他们为企业生产、管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改制后,企业中纷纷刮起关、停、并、转厂办技工学校之风,车间用工也一律到社会上招聘,有不少企业大量聘用农民工当技工。如此这般产生的现象使企业产品加工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声誉都产生了影响。
进入21新世纪,大学的扩招使毕业生不包分配了,企业又纷纷招聘大学生当技工,结果是员工流动相当频繁,大学毕业生不能安心在一线工作,企业留不住人,又迫使企业再度去社会上找职校生。有优势的技工学校纷纷停办,一批民办技校随后又诞生了,教育部门也快速将一批普通中学转办为职业学校,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生产需要。企业又采取先招人进来再进行二次企业内部培训,大量职校生、普通技工生几乎都被安排在流水线当工序工使用,工资自然不会高。这样,又使技校生的社会影响声誉下降,越来越不受社会认可,城市孩子家长基本都不让自己小孩去读技校。目前,就读技校的学生中约有70%是来自农村。如此这般,技校发展走入不良循环,因生源的不足而无条件录取,使技校入学学生综合素质下降,几乎是初中毕业生中的后40%都进来了,技校的教育教学难度变大,培养的质量也不高,也就造成就业质量很难提高,就业质量不高反过来又影响招生质量。
用工难使国家加大了对技工教育的重视和财政投入。21世纪初,全国各地继高校扩建后开始一轮新建、扩建技师学院的热潮,占地少则几百亩,多到上千亩,投入资金都在上亿元至十多亿,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几乎上了几个台阶,甚至可以称为世界级水平(就是世界职教第一强国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也不如我们)。各地建新校打出的口号都是争创全国一流,在校生规模要上万人,更有的地方要建十万人规模的技师学院。但现实生活中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已带来初中生源的逐年下降。南京市今年应届初中毕业生比最高峰时期的十万多人下降了一半,只有4.7万人,而普高又不断降分扩招,使技工院校雪上加霜,门槛也越降越低,甚至无门槛可言。因此不注意适龄人口下降的客观事实而盲目扩建的学校恐怕很难实现建设预期规模目标。
在大而全的方面,笔者感到中外办学思维中明显存在差异。笔者曾接触过德国的一位职教专家,当我们满怀豪情地向其介绍完学校的自然情况后,对方惊讶地说:“我到过中国不少地方去考察,我听到的都跟你们一样,‘我们学校怎么大、学生怎么多、设备投入资金达到多少,但从没有一家介绍说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何、社会评价怎么样。在德国学校并不一定很大,也许只有一幢楼,但他们都会首先向你介绍他们教育培训的质量是怎么样的,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如何’。”这就反映出我们的办学理念差异之所在。笔者曾去德国实地考察的情况也是如此,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围墙和气派的大门,通常只有几幢建筑楼,门口一块不大的校名牌。但进入里面,干净、整洁,现代化的教学装备和仿真的实训室能充分满足学生全方位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的需要,学生每周定期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培养目标非常明确,方法非常有效,学生深受用工企业的欢迎,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已被全德国社会所接受,70%的年轻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办学更注重的是内涵建设。学校再大资源也是有限的,一味扩招,人手设备就会不足,忙于应付势必只会牺牲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尤其是技师学院。因此,国家已看到了这一点,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文要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分批建成千所高水平国家级改革发展中职示范学校,投入巨资着重提升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
三、技师院校应如何把握机遇,寻找突破口
面对当前政策和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技师院校应把握时机,寻找有效的突破口。笔者认为,技师学院应率先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方向——那就是在追求数量还是质量中做出明智的选择,紧紧抓住以质取胜,走“技能人才精英教育路线”,培养真正的“高素质、高技术、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主动去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只有培养的人才受欢迎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高了,学院的名声才会响,社会影响力才会大,家长才会转变看法,主动送孩子来报考,生源的瓶颈就会自然打破,现状就会改变。这一认识的调整也适应当今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企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自动化对低层次工人需要越来越少,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技能的工人,单一技能工种需求量也会下降,进人量也会减少,可能只要几个,但要管用,即专业基本功扎实、懂英文、掌握新技术、职业道德好等。技师学院要走精英路线,培养名副其实的专业技师,在师资、设备、教材等软硬件方面就必须全面提升。学院要花更大精力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模式的改变上。校企深度合作,技工教育办学才能实现新时期的战略目标。
在校生源数减少,各技师院校也正好可以实行教学改革实验,推行小班化教学,虽然办学成本会加大,但可以精工细雕出大师级的能工巧匠。借鉴德国每班24名学生的小班化教学,加大学生动手训练时间,开展校企双轨制培养模式,突出实践,就一定会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当代专业技师。我们应该改变思维方向,不要再盲目追求办学数量(批发式的),而一定要追求办学质量(私人订制式的)。提高办学质量一定是今后技工院校生存的出路和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南京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