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弛
笔者近期参加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笔者选取了高考复习的一个小专题作为参赛内容,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小专题的“小”和“专”的特点都能与微课的要求较好匹配;二是笔者平时就是采用“小专题法”进行高考复习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非刻意为了比赛而“另起炉灶”,故该课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在高考复习中采用“小专题法”,又基于两个主要背景:一是高考模式及学科特点的变化,二是高效课堂的要求。自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的高考模式以来,化学等学科成为非计分科目,其课时被大幅挤压。教师们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在教学时间减少而教学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且教学质量基本不受影响?其实,这种要求也恰与近年来广受重视和提倡的“高效课堂”思想不谋而合,高考模式、学科地位的改变则是作为一种外因,迫使教师们积极迎接挑战,求索高效课堂,从而赢得主动。
传统的高三复习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例如,在二轮复习阶段,往往都是把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大专题,而每一个专题则仍是一个具有较大范畴的体系、大单元,这些专题通常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在新形势下,再按老路走,时间不允许,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源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而言,矛盾更为突出。于是,复习工作的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知识缺漏、能力欠缺问题。于是,“小专题”应运而生!这种小专题化的复习模式十分灵活、方便,不仅仅适用于二轮复习,也适用于其他任何阶段,便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专题突破。有时一堂课可以完成2~3个小专题。这种化整为零、逐个攻破的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选题缘由
这堂微课所选取的小专题为“化学反应速率及比较方法”,该专题及其个性化的命名方式少有教师会使用。首先,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包含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大专题中,且在这个大专题中化学平衡问题是重点,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则非常容易被疏忽,从而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失分。即便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主题,也很少会有人在其后再加上“及比较方法”几字。笔者之所以作此处理,是建立在高考考查立意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从知识与技能的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不难看出,仅仅围绕“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基础性复习是不能适应高考的新要求的,而增加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的探究要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思维,促进他们能力、素养的提升。
教学需求分析
1. 适用对象分析
本资源适用对象为全省高中化学教师,学生亦可观看录像进行自学。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三种版本,学生如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则应该已经学习过高一必修2模块和高二选修4模块的内容,对涉及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已有基础性的了解,对相关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已经基本掌握。
2. 学习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原理性知识,处于“化学基础理论”的范畴下,它是化学平衡问题的基础,在高考中为常见考点,也是实验探究题可选用的重要命题素材。如果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快慢比较的问题有较系统和深刻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进而加深对化学平衡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以之为桥梁,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问题相联系,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3. 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平均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速率计算,知道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方法。
(2)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能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并选择较为合理的方法去比较、测知反应的快慢,感受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化学实验的意义、价值,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 感受真题
展示两道高考题,分析其中的核心问题:
(1)(2011?江苏高考)对于反应:2H2O2 2H2O+O2↑,加入MnO2或降低温度都能加快O2的生成速率。
(2)(2012?上海高考)往锌与稀硫酸反应混合液中加入NH4HSO4固体,反应速率不变。
设计意图:用呈现高考真题的方式引出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把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2. 生活探寻
化学是自然科学,其研究的对象常常来自于自然与生活。生活中涉及许多化学反应,例如食物的腐败、钢铁的生锈,等等。
设计意图:指出化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将其与生活问题相联系,既能够体现学科的价值,又能够让学生对化学问题产生亲切感。
3. 科学思路
我们总是希望有利的化学反应能适当快些,不利的化学反应能够尽量慢些。事实上,科学家们一直在这个领域不懈探索着。那么,若要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否发生变化,必须具备怎样的基础和前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角度进行思考,体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
4. 知识铺垫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设计意图:这些问题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问题,应该复习和重视,并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5. 科学探究
[理论分析]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即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它对化学反应速率起决定性作用。
(2)外因:①浓度。②温度。③压强。④催化剂。⑤接触面积。⑥其他。
设计意图:采用内外因分析法,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哲学思想,而最后补充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为了体现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问题。
[数学方法]
1.直接计算。
2.曲线图法:依据曲线的斜率。
[实验手段]
前提:在对比实验探究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变量。
分类讨论:(讨论时采用列举法)
(1)对于有固体参加的反应
发散思维:你还能想到借助哪些物理量来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吗?(温度、压强、pH、导电性、电流大小……)
结合PPT幻灯片介绍手持实验技术,选择其中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实验探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展开讨论之前,首先根据分类的思想将探究问题进行合理分类。即便如此,仍比较抽象,故再采用列举法对常见例子加以实际分析和探讨,借以概括出一般规律。
6. 展示课堂结构
用PPT出示本堂课的主体结构。
7. 自主练习(课后完成,略)
总结与反思
对此微课,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面向观看视频师生,独立讲解、自问自答。这样录制出的微视频可用于教师教学参考、研讨,也可用于学生课后自行观看学习,耗时约9分钟。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尽量覆盖、面向能力。以探究如何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为核心问题,彰显能力立意;而由于所探究问题本身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结合中学实情,采用了列举法,选取适合高中生探究的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加以探究,力求以点带面。要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的探究,其前提又必须掌握相关概念、公式、单位等基础知识,因而要自然而然地先做好这方面的复习工作,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在实验选择上,笔者的主要原则是:立足兴趣、感知价值、巩固已知、适当拓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中突出实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形象记忆和理解,并进一步帮助他们保持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使之感受化学学科知识的价值,对复习课而言亦如此。但是,在不足十分钟的微课中,实验的数量和方式是必须认真权衡的。因而,对学生已熟悉的实验,笔者多数借助图片加以呈现,对于那些有趣的未做过的实验,或直接现场操作,或先播放示范视频,再让学生依据其原理更换实验仪器设计出新的实验方式并加以尝试,实现创新。最后,笔者再把实验探究的新途径——“手持实验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为其从事更严密、高端的科学实践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