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秋平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2年8年的数据,应用有序模型分析在我国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中哪些因素对其有着关键影响,以及这些关键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的差异,从而得出要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地方科技拨款的投资结构、满足市场需求,该分析结论为区域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政策;有序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68-04
①该表结果是根据2005-2010年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得到的,为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差异性,我们根据2005-2012年数据,同样采用聚类分析法,所得到的结果与之正好吻合。因为文章篇幅问题,我们不重复该项工作,具体分析可以参考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8。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CGL115);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301114,41301113)
作者简介:易秋平(19780-),女,湖南攸县人,讲师,博士生,从事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研究。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一国获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选择,而协同创新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国际企业发展的主流[1]。据了解,美国企业研究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只有14%[1]。因此,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011年4月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而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来促进和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首先要清楚哪些因素对协同创新能力有着关键的影响,以及这些关键因素对协同创新能力影响程度的差异;其次是要通过对这种影响程度的差异分析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拟以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为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目前,有关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很多[2-4],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关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前期研究基础,但现有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有关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基本上都为经验研究,且没有达成共识;其二,对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差异,即关键因素的定量分析缺乏,而应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更是罕见。为此,本文拟应用有序logit模型来分析在我国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中哪些因素对其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以及这些关键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的差异,从而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核心问题所在,继而为区域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作用。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的体现,而是各种能力的复合系统。根据前期的文献研究我们可以把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五个部分:创新资源保障能力[5]、知识创新能力[6]、知识配置能力[7]、知识应用能力[8]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9]。
接下来我们就是选用研究方法。因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我们很难具体用数字来进行衡量,我们只能看其处于哪一类别(能力弱、能力较弱、能力一般、能力较强、能力强、能力特强),对于我国31个省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情况,我们参照中南大学贺灵的博士论文测评方法和结果,具体见表1所示①。
从表1我们发现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变量是一个离散变量,而且其不同取值之间存在好坏之分,即因变量为多分类的有序变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有序logit模型来分析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这里,我们设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为因变量Y,显然,Y是6个等级的有序变量。我们设1代表“能力弱”,2为“能力较弱”,3为“能力一般”,4为“能力较强”,5为“能力强”,6为“能力特强”。为自变量矩阵。等级记为j(j=1,2,…,k),则等级为j的概率为,等级大于等于j的概率为:,其中,称为等级大于j的累计概率,我们对上式进行logit变换:
其中j=1,2,…,k-1。
有序分类结果的回归定义为:
其中j=1,2,3…,k-1;i=1,2,…,n。模型其实是将k个等级划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为等级{1,2,...,j},第二类为等级{j+1,…,k}。在此基础所定义的logit表示属于k-j个等级的累积概率与前j个等级的累积概率的胜算比(odds ratio)的对数值,因此也通常被称为胜算比数模型。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数据为2005-2012年全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以及中国科技统计网等。
(二)变量选取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再结合现有的研究中所采用的解释变量,本研究选用的解释变量共有33个(二级指标),分5组(一级指标),综合反映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其中,一级指标创新资源保障能力下包括 6个二级指标: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x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x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x3)、地方政府科技投入(x4)、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会比重(x5)、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x6);一级指标知识创新能力一级指标下包括6个二级指标: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x7)、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x8)、研究与开发机构数(x9)、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x10)、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x11)、各地区高等学校R&D课题数(x12);一级指标知识配置能力包括6个二级指标: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x13)、作者同省异单位科技论文数(x14)、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资金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比例(x15)、万名R&D人员向国外转让专利费和特许费(x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x17)、技术市场交易金额(x18);一级指标知识应用能力包括5个二级指标: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x19)、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x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额(x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x22)、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x23);一级指标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包括10个二级指标: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x24)、万人平均国际互联网络用户(x25)、每万人平均公路拥有量(x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x27)、国家产业化项目落实资金(x28)、人均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x29)、居民消费水平(x30)、政府财政支出(x31)、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x32)、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x33)、
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计量结果
根据表2中所列变量,我们运用stata12进行有序logit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2。
(二)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知,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作者同省异单位科技论文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资金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比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国家产业化项目落实资金、居民消费水平等 9个解释变量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这些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都会促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能力弱向能力较弱、一般、较强、强等形态转变。而且从影响程度来看,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资金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比例、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其他几个因素作者同省异单位科技论文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外技术引进金额、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国家产业化项目落实资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基本相同。
另外,由表2可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和每万人平均公路拥有量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这些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都会使得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能力特强向强、较强、一般、较弱等形态转变。而且从影响程度来看,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每万人平均公路拥有量、研究与开发机构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这与一般的观点有差异,很多研究认为要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多创立研发机构、多鼓励申报科技成果奖、多购买先进的设备、多修公路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城市大力修建道路等行为的原因。但事实上,这与我们的实证研究相违背。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城市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投资结构有问题,并没有把钱主要用于研发人员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产业研的合作创新、企业研发投入以及国家产业化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等,而是把过多的经费投放到了新建科研院所、购买设备、修建公路。
五、主要结论与分析
本文根据2005-2012年的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1)加强产学研合作是研发经费筹集及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上面的数据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力度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但作为研发的重要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往往又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选择与企业合作是解决研发经费不足的直接有效办法。正如上面的数据分析所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资金中来自企业的比例越高,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越强。因此,不管是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还是作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都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提升区域知识配置能力,进而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成果奖励政策的制定、政府部门对创新项目资助标准的制定以及科技成果标准的评定、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等就应该更多的倾向于产学研的合作创新项目。
(2)优化政府拨款的投资结构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政府作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促进者,其促进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加大科技投入,而更多的应该是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优化科技投入的投资结构。应该把科技投入更多的投资于产品研发活动、研发人员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以及国家产业化项目资金落实等软实力的提升,而不是过度用于新建科研院所、购买生产设备、修建公路等硬实力的提升。因为过多的建立科研院所,会导致过度竞争,反而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再好的设备和公路,如果没有高级的研发人员以及先进的技术都是浪费。因此,政府在进行科技拨款时,应该针对具体的创新项目活动来进行拨款,规定款项的具体用途,作到专款专拨、专款专用、专款专管。
(3)满足市场需求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如(下转174页)(上接170页)果创新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或者说不符合消费者市场的需求特征,则再有技术含量的新产品都是没有价值的,这无疑会重重地挫伤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因此,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项目的选择时不仅要考虑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还应该首先做一个全面的市场调查分析以及市场预测,对市场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支持创新项目时同样应该注重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和预测,如要求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分析报告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牟明善.协同创新是国际企业发展主流——美国和欧盟政府鼓励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N].济南日报,2006-6-8.
[2] Furman J L,Porter M E,Stern 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J].Research Poilcy,2002,(31):899-933.
[3] 邓富民,张金光,梁学栋.基于协调度-管理熵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5.
[4] 贺灵.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及增进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 Asheim B T,Coenen L.Knowledge Ba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aring Nordic Clusters[J].Research Policy,2005,34(8):1173-1190.
[6] Asheim B T,Coenen L.Contextualis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a Globalising Learning Economy:On Knowledge Bases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6,(31):163-173.
[7] 张路蓬,苏屹.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6):59-62.
[8] Doloreux D.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243-363.
[9] Moffat A,Auer A.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 ion,2006,14(6):589-600.
(责任编辑:袁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