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782次
  • 评分4
  • 86
  • 0

陈一波

(王石中心小学,江苏 泰州 225500)

摘 要:情景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及其设置的原则和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92-02

收稿日期:2015-01-18

作者简介:陈一波(1985-),女,江苏姜堰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这样一个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的教学策略,那么何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数学新课标》中指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就是有效教学情境。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现高效学习。通过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较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学习课堂的重难点,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其数学思维对具体直观背景的依赖尤为强烈。从而,如何让抽象的数学内容以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可以亲近的面目出现,这就成为我们教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创设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会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创设情境,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一切的教学情境都应是为有效课堂教学服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建高质量的有效教学情境,应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挖教材给出的教学场景,创设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情境.如低年级我们可以用故事情境、童话情境、动漫情境等。

2.真实性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盲目创设。要从学生身边寻找创设情境的素材,客观真实的知识对学生最有说服力,有些教师为了达到一时的教学效果,不惜胡编乱造,杜撰情境。殊不知,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取的知识,当他们再回过头来进行反思时,则难免会对知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给学生展示科学合理的情境,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真实有效的,也才最富有生命力。

3.有效性原则

现实情境的创设只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拐杖,而非唯一路径,更非最终目的。如果数学课堂“为了情境而情境”则情境的创设就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事实上,对于本身就具备鲜明现实背景的数学内容,创设必要的现实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情境的呈现也可以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准备。并且,现实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强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要关联,促进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领悟。但是,对于那些并不具备鲜明现实背景的数学内容,或者即便具备一定的现实背景,但根据数学知识内部间的逻辑关联或继承关系,同样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类比、推理或迁移等,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建构的,则未必要创设现实情境。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几种方式

1.创设生活情境,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学到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并能够较好地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引出两个同学外出野餐的情境,他们带了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四个苹果和两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这个问题在三年级学生面前已经不是难题,可是如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由此可见,现实的生活情境更容易拉近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故事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故事总能吸引着学生,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各种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使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趣中生疑,疑中生思,明白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既不可随意提问,也不可无目的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提问时机,要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厘米和米”时,教者先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高度,结果测量出的结果五花八门,有的用的铅笔,有的用的文具盒。此时学生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需要一个统一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学生尺,教者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尺,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学生尺的统一刻度单位就是“厘米”。

4.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操作活动也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一种良好形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数学概念本来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有位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北京当代师苑教育研究院.中国当代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

[2]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