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莅 张颖
(赤峰市博物馆,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自一万年前人类文明就在此出现。随后,多个北方少数民族以此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次喀喇沁旗西桥战国墓葬的发现是研究当时历史文化、民俗的珍贵资料。由于该墓地多次被盗墓者盗掘,2013年5月赤峰市博物馆组织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次发掘战国墓葬共59座,其中仅5座没被盗掘,清理了54座被盗墓葬。这次发掘的战国墓地是目前赤峰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最高高等级战国贵族墓群,墓地出土遗物共200余件(组),其中发现一批内蒙古地区首次出现的精湛的青铜礼器、骨器等,是近些年来赤峰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战国时期考古的空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游牧文化:赤峰西桥:战国墓葬:青铜礼器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017- 03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北枕巍峨的兴安岭,西南凭临挺拔的七老图山和努鲁尔虎山,东部为辽阔的蒙古草原,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奔流其间。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古代社会人们生存繁衍的理想家园。这片土地自一万年前拉开了文明的序幕,随之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又成为北方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活动中心,相继在这里出现了古商族、山戎族、东胡族、匈奴族、乌桓族、鲜卑族、库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喀喇沁旗西桥发现的这批战国墓葬是研究当时历史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珍贵资料。
西桥镇位于赤峰喀喇沁旗东南部,东接乃林镇,西与锦山镇相连,南与宁城县汐子镇和小城子镇以坤都河为界,北与十家满族乡和元宝山相交,距离喀喇沁旗旗政府所在地47公里。由于该墓地被多次盗墓者盗掘,赤峰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13年5月由赤峰市博物馆,喀喇沁旗文物局在喀喇沁旗西桥镇宫营子村,铁营子三组村后北山主持发掘了这批战国墓地,这次发掘的战国墓地是目前赤峰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最高等级战国贵族的墓群,墓地出土的一批精湛的青铜礼器、骨器等,这是内蒙古地区的首次发现,是近些年来赤峰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内蒙古地区战国时期考古的空白。
该次发掘的墓地位于喀喇沁旗西桥镇西20公里的宫家营子村铁营子三组北的平缓的山地上,占地面积约8千平方米。墓地被群山包裹,东南、西南为陡峭的高山,山下南100米为村级公路,公路南侧为季节性河流。(图一)
西桥镇宫营子战国墓地所在的缓坡现已被开垦为农田,由于每年都有在这盗掘墓葬的,地表上散布有夹砂红陶、褐陶和泥质灰陶陶片及人骨及动物骨骼、牙齿等。夹砂陶多为素面,泥质的有素面、也有细绳纹的,夹砂红陶、褐陶陶片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遗存,战国陶片,人骨、动物骨骼系盗墓者在墓里掘出的。经过发掘可知墓地年代大致相当于战国中期至晚期。该墓地发现有夏家店上层残灶址和残窑址及灰坑,发掘战国墓葬59座。其中发掘了没被盗掘的墓葬5座,并清理了54座被盗墓葬。出土遗物共200余件(组)。
陶器分轮制和手制,以素面为主,个别有细绳纹和斜线纹,分泥质和夹砂两种。器表颜色有灰和褐色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灰褐、黑褐与黄褐等,个别陶器器表磨光,器类以罐为主。
铜器容具与武器有壶、敦、鼎、酒具、勺、刀、锥、镞,饰件以石串珠为主。另外还有绿松石珠及铜耳环、铜泡、铜云纹形饰、青铜扣等。骨器有乐器、镞、骨环等,此外还有陶纺轮、蚌饰等。
墓地的墓葬基本上呈西北至东南向排列,大致可分为10列,排列密度不等,最少的一列只有3座,墓葬大多为长方形土坑墓,石板墓较少。墓葬有单人墓葬、二人墓葬,以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侧身直肢葬次之,并有人殉葬现象,大中型墓葬有殉动物头蹄的现象。墓主人有成年人也有儿童,有的骨骼不完整或有明显的肢解现象。
整个墓地的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少数大墓长5-7米,多数为中等墓葬,墓葬长2米、宽1米左右,小墓较少,长1米左右、宽06米左右。随葬品:青铜器以鼎、敦、壶、匜、觚、舟、斗、匕等成组出现,还有青铜戟、刀、腰带、马具等。纹饰有饕餮纹、蟠螭纹、夔纹、云雷纹、乳钉纹、兽纹、旋纹、人物故事等。
M23因多次被盗,仅可知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的上边开口绝大部分都被破坏,二层台下也被两个盗洞破坏,仅可看出为平底直壁。二层台下深135厘米,墓底长260厘米,宽140厘米,整个墓深为575厘米。在墓底发现南北两侧各有70厘米左右的盗洞口进入二层台内。墓内有近期盗墓者架的残木桩,扰土中有兽骨,可辨有鹿头、马头、牛头、狗头和蹄骨。墓底未见人骨架,在墓的扰土中清理出青铜器和骨器、石珠、金箔等,在墓底腰部棺木下方的夯层下(夯层厚6厘米)发现椭圆形腰坑一个。里边出土珍贵青铜器20件:青铜壶2件,两件都有盖,盖上有装饰,大的一件器身有环状耳(耳上也有纹饰),器盖和器身都有精美纹饰。大的那件青铜器:口径152、腹径325、底径207、高605厘米、重985千克。另一件为提梁壶,器身纹饰与大壶不同。口径10、腹径21、底径13、高32厘米、重25千克。敦一件,圆形,该器分开即为为两个容器,整个器表上有有极为精美的图案,上有器耳把手和足,上都有纹饰。口径15 2、高21 2厘米、重1 35千克。鼎一件,有盖,纹饰为夔龙,足为动物图案,口径20、腹径235、盖高26、鼎高173厘米、重2 45千克。洗一件,残,素面,折沿上腹部有铜环。口径38、底径17、高95厘米、重07千克。匜一件,素面,椭圆形口,前外部近口沿有一环。口径长176、宽12 7、底径长108、宽75、高635厘米、重0 15千克。觚两件,素面,形制相同,口径107、底径56、高21厘米、重08千克。舟10件,素面,形制相同,椭圆口,两侧出板耳,口径长159、宽129、底径长84、宽38、高43厘米、每件重018千克。长柄人物故事斗一件,柄的正反面上都有线刻的精美人物故事等图案,长60、斗口长85、宽67厘米、重0 22千克。匕一件,素面,柄细长,匕面呈椭圆形,长21 1、勺头4.6-6厘米,重0066千克,形制同现在的汤匙(图二)(图三),该墓还出土了金箔片,铜刀。铜扣箭头及松石珠等随葬品。该墓填土为红土加砂砾,夯筑,上有圆形夯窝,夯窝1厘米左右,夯层厚约6 -10厘米,土质坚硬,夯层中夹有木碳颗粒和红烧土粒及石块等。
M33位于整个发掘区的中部。长方形圆角土坑竖穴平底直壁墓,整个墓长690 - 710厘米,宽420-450厘米,墓深366- 370厘米,二层台长354厘米,宽120-146厘米,深1.20-1.50米(二层台南距墓壁1 35米,西距墓壁20米,北距墓壁1 20米,东距墓壁1.00-1.06米)。墓内夯层厚约5-10厘米,内夹有木碳颗粒及陶片,方向157。(图一)。该墓近期被盗,墓内共发现七个盗洞。墓底骨架无存,葬式,墓主人性别、年龄不详。墓内二层台开口的西侧有人殉,人殉葬墓长1 90米,宽0.63- 0.88米,深约0 20米。头南,面向上,为仰身直肢。该殉人为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殉人下颌棱角分明,腰部有完整青铜腰带,共58块,头部西侧有贝币,头部右上方见有骨弓弭,腰部东侧出土青铜小刀和青铜锥。殉兽主要置于墓室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的二层台上,有兽头和蹄,可辨马、狗、鹿、牛和猪。
在本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众多残存的随葬品和殉人随葬品,其中,青铜腰带58块、贝币8个、青铜饰件3件、青铜小刀1件(残)、青铜锥1个。填土中发现有:异形青铜戈1件,青铜銮铃2件,青铜环形器4件,青铜车具1件,马镖残)6件,青铜饰件5件,青铜环4件,青铜箭头(残)2件,黑、白石串珠31颗、环形骨器2件,骨箭头9个,陶纺轮1个。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赤峰为东胡族居住地,战国早期,燕昭王时期将疆域扩展到赤峰南部。燕国为防范东胡入侵,又沿边界修筑了长城。而此次由赤峰博物馆主持发掘的战国墓群就位于燕南长城的内侧。在内蒙古长城地带,战国墓的发掘有很多,但很少发现过青铜礼器。由此认为,该墓的主人有可能担任要职。
纵观内蒙古长城地带,战国墓发掘不在少数,但绝少青铜礼器现身,表明该墓的主人身份绝非一般,足见其权利和势力的强大。这似乎预示着墓地附近必然有一处燕国的重要政治中心不为人知。墓地附近为宽阔的老哈河谷平原,这里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辽代恩州就在这里,附近还有的一处被称为土城子的大型城邑至今未被重视,墓主人有可能就在这里担任要职。联系到右北平郡郡所至今尚未找到,青铜礼器大墓,老哈河要塞,古城邑串成一条线为我们寻找右北平郡治所在地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也凸显墓主人的重要地位。随着这批墓葬资料的深入整理,及今后在该地区周围的进一步工作,燕国在赤峰的一系列谜团或将被破解,这次考古成果对赤峰考古历史来说不可小觑。将它们串成一线,将为我们寻找右北平郡治所在地等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随着今后在周围工作继续的开展和资料的更深入的整理,相信会有更重要的收获呈现出来。
(责任编辑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