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渤海国上京城规模与布局的研究

  • 投稿Leo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720次
  • 评分4
  • 97
  • 0

楚福印

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 黑龙江宁安 157400

[摘要]渤海上京城是唐时期渤海国(698~926年)五京之首,是8~10世纪东北亚地区著名的大都市。755年渤海文王大钦茂将上京城辟为王都,尔后于785年左右迁都于东京龙原府城,约794年成王大华玙复将都城迁回上京,上京城作为渤海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二次为都长达160余年。该城遗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2003、2012年二次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初选,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规模;布局;研究

一、渤海上京城的位置与规模

渤海国上京城位于宁安市渤海镇行政区划内,东北距宁安市35千米,西南距国家旅游风景区镜泊湖13.4千米,遗址四至地理坐标为东经129°06′55″~129°10′41.1″,北纬44°06′09.8″~44°08′19.4″,海拔高程285~290米。

上京城的的营造既依照唐都长安城,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设计严谨、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结构对称,宫廷、寺榭、浑然一体。整个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4平方千米,周长16.56千米。北城垣全长4.952千米,中间向北突出一部分,突出部分的长度恰与皇城东西长度相等。南垣长4.590、东垣长3.364、西垣长3.402千米,城垣为土石混筑,北城垣用石量较其它三面为大。

二、渤海国上京城的布局

整个城址分别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从平面看宫城在郭城的北部居中,呈规整的长方形,皇城在宫城之南,北隔“横街”与宫城相望,整个城址以中轴大街为轴线东西对称。

(一)郭城

郭城总长16313米、占地面积15.93平方千米,郭城内有门十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三;全城内有街道十条和一条环城路,宽度28-110米不等,由皇城正南门至郭城正南门的一条宽达110米的中轴大街,把郭城分为东、西二区。市区、街坊、里巷全部建在郭城内,清初尚“明堂以外九陌三街,依稀可识”。郭城内外发现有渤海寺庙址十三处之多,每座寺庙址都有较高的台基,硕大的础石。位于中轴大街南部东侧的寺庙址,殿基东西长52、南北宽30米。清初在原址上重建寺庙,名曰“兴隆寺”又称“南大庙”。兴隆寺内珍藏有渤海时期珍贵文物石灯幢和大石佛。

(二)皇城

皇城在宫城之南,由东、西两区及2条大街构成,平面呈横长方形,石筑墙垣,东、西两区边长几乎相等,东墙长354、南墙长1045、西墙长354米、北面抵宫城南墙,通长1050米。南墙临6号大街、中间为皇城城门,北隔92米宽的“横街”与宫城相对应,中部以南北长370、宽200米的“天街”将皇城分为东、西二区,东、南、西三面各开一门,其东、西两门各设1条门道,南门设3条门道。

皇城是王国百司官署所在地,经钻探发现官署建筑遗址有十处之多。渤海国“宪象中国制度”,仿唐朝官制,建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各官衙遗址的具体所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三)宫城

宫城位于皇城正北,呈规整的长方形。宫城的布局有以下特点:一是采取中轴线对称进行配置建筑单元;二是仿唐大明宫实行“前朝后寢”的宫室制度,即将宫城中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王国百官上朝议政区域,北部为国王的生活区域;三是在中区由南至北建有五重宫殿,以应“九五之尊”;四是在宫城区的东、北、西三面设有禁苑。宫城南北长720米,东西长620米,占地面积0.45平方千米。宫城主体部分可分为:东区、西区和中区。宫城中区东西宽200米、南北720,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宫城正南门、五重宫殿、北门等大型建筑及与之相配套的廊庑等附属建筑。此区建筑是上京城的精华所在,至今遗址格局依然原貌保存。

在宫城的东、北、西三面分别建有类似艺苑的宫城附属建筑,总面积约为0.55平方千米,分别称为:东掖城、西掖城、圆壁城。东掖城俗称为“御花园”,今存池塘遗迹,面积近二万平方米,池塘东西两侧有假山址、北部有亭榭址。东掖城遗址是目前国内已知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中世纪皇家园林遗址。

三、上京城宫殿的建筑及功用

宫殿建筑大部分位于宫城中区,主要为宫城正南门和前后排列的5座宫殿建筑基址,在宫城西区和东区及御花园也有一些大型建筑,经1963~1964年中朝联合考古调查队勘察和地下钻探发现在宫城及其附属区域内共有44处殿址和其他建筑址。

宫城正南门、第1号宫殿、第2号宫殿、第5号宫殿各自成单元,第3、4号宫殿合为1个单元。

宫城南门址由三个台基和两个通道组成,中部台基东西长42米、南北宽27米、高5.2米,现存础石南北十排、东西七列,中间一列减四柆,为一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整个门址无正门只在中部台基两侧有侧门。

宫城正南门是渤海国的外朝(元旦冬至日之朝)所在,是举行大规模朝贺仪式的地方。是国王进行阅兵、赦免犯人、接受友好临邦来使、接受唐朝册封的场所。逢元日大朝会,国王在这里接受太子、文武百官,地方各府、州的朝贺使、部落的大小首领及友好国家使节的新岁拜贺和朝觐,场面热烈隆重,仪式繁缛有序。

第一宫殿址台基56米、南北宽27米,高于地面3米多。台基东西各有慢道,南部有两个登殿阶梯、北部中间有一阶梯,基址存础石南北二十排、东西五列,中间一列减六柱,可知是一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的建筑。

一殿是中朝(朔望日之朝)所在,每逢初一、十五日定期举行朝仪,规定品阶官员上朝参拜国王的大型朝会,此日国王也会见内眷及皇亲国戚、处理王室家族事务。

第二宫殿是宫城内规模最大的宫殿,面宽19间、进深4间,系由殿、掖门、廊庑等遗迹组成的建筑群。宫殿基址东边22.5、南边92.3、西边22、北边92.1米,台基南侧设两处踏道,北侧正中设一处踏道,北上可通第三号宫殿。二殿总面积达2094平方米,比唐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的面积还大195平方米,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唐代单体建筑面积之最。

二殿是内朝(常朝日之朝)所在,是国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场合,只有朝中的重臣、王国的主要官员在这里与国王商议国家大事。

第三、四号宫殿基址位于宫城的中轴线上,结构复杂,是由第3号宫殿、第4号宫殿、3号宫殿和第4号宫殿间的建筑、第4—1号宫殿、第4—2号宫殿及其周边的廊庑等附属建筑构成,这些建筑的台基连在一起构成了第3、4号宫殿建筑群落。通过发掘得知,第3、4号宫殿建筑群是一组前朝后寝的建筑形式:第3号宫殿应该是担负朝堂的功能而第4号宫殿的功用是与日常起居有着密切关系的寝殿。

第五号宫殿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0.4、南北宽20.4米,台基上共有础石72块,南北向6排,东西向12列,础石间距均为3.4米,为一面阔11间,进深5间的建筑。通过对基址布局的研究分析,其功能可能是对第5号宫殿以北的宫城区域进行守望和警戒。

渤海国上京城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中世纪都城遗址,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为研究我国唐代城市规划布局及都城建筑的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凡例和参考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