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应”联动的理路研究

  • 投稿毒辩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63次
  • 评分4
  • 32
  • 0

鄢万春,邱润萍

(四川理工学院学生处,四川自贡,643001)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联结、互动具有必要与可能,其互动机制可谓之“三创联动”。实现这种“联动”,具体路径在于:制订课程系统化方案,全程渗透,全面覆盖;选聘、培养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导师;创新校园创业的课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体系;建设基地园区,无缝接入社会,服务区域经济。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44?03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以下简称“创应”)是一个命题还是两个命题?现在看来,是两个命题,而且是高等教育理论界尚在深入研究的两个命题。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两个命题并非是完全孤立、互不相干,事实上,两者可以有较强的互动,其互动机制可以称为“三创联动”。以下拟就创新创业教育在“创应”中的必要与可能问题进行讨论,试为“三创联动”进行理论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应”的基本问题

(1)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学界并无统一意见。正如学者曾水英在《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曾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高度模糊性的概念”。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曾水英指出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分别侧重创新、侧重创业或认为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1]。

显然,在这里存有各自因视角不同而理解各异的可能,同时也说明学界共识尚未取得、讨论尚待深入。笔者在此处为创新创业教育取“创新性地创业”为基础概念,以使核心观点便于呈现。因为这个概念明确指向对创业教育为”创新性”的界定,说明其任务不是一般的创业,不是一种对纯粹的商贸技能或企业管理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创新意识的灌输,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创新能力的训练。因此,可以说在教育实践中,更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实用性强、转化条件要求低的发明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循着这样一种路径,学生们或者根据所学专业而产生创业的创意,或者在专业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而确立研究的兴趣并最终成为日后创业的前因,甚至可能在课余的实践活动中或者在不同专业学生的互动中产生创业的意愿并付诸实践。不管如何,这样一种因由,确乎与为生活驱动而“摆地摊”“跑单帮”的个体户创业不同。其表现出的专业性、技术性虽不见得可以复制惠普和微软的辉煌,但也是运用所学并朝向了对创新的追求,表现了对创业的内容与形式的不一样的努力,绝非简单复制现存的甚至现成的商业活动模式和企业运营架构。如此,受着创新性地创业教育的人才和“应用型”的要求便获得了一致性,这正是我们讨论“三创联动”的前提。

(2)“创应”问题,涉及一些学理上和实践上的困扰。什么是应用型大学?什么是综合性大学?什么是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为什么要创建?如何创建?这需要从大学的基本使命去追问。

目前学界公认,最早出现的近代大学为12 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19 世纪初,洪堡领导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新型大学办学模式。这一新模式奠定了现代大学基础。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研究自由有赖于这样一种组织得到保护和发展。在我国,自晚清以来开始的高等教育先后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时期学习西方、在新中国初期学习苏联并于1952 年实施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后,在现代化的路径上曾经历一段众所周知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浴火重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重新探讨大学使命时与大学分类指导问题已被学界一同思考。针对2000 年我国高校合并重组后的格局,我国提出了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的大学分类标准,“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就“类”的问题而言,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经过由粗到细的细化过程和由细化到细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过程,目前的态势是大学分类发展日益真切明显。至于“型”的问题,目前我国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身份定位相对清晰,许多地方本科大学则在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中徘徊,超越乏力,维持不易,降格不甘,于是有了“应用型”一说,算是对现实的回应。北京联合大学在这一方面堪称典型。虽然目前学界争议尚多,实践中打出“应用型”旗号的高校较少,但无庸讳言,探索的先行者早已行动起来。不论其是否是假言的命题,还是悬设的概念,批判性的实践和对实践的批判已等不及行政的号角而进行着自适性的调整。

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其目标指向大有深意。是生存在的状态还是发展的焦虑,抑或是超越的勇毅?“为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举办应用性本科的应用型学校”是我们的现实存在吗?显然,在这学科建设交叉化的现实面前,这种选择是艰难的,而且是不荣誉的,是倒退。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高校是一个切近现实、稍显“中庸”的旗号。

二、创新创业与“创应”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三创联动”似是题中应有之义,该是人尽所知,毋庸赘言。经验的事实告诉论者,必然性会被人们想当然耳,因此,人们往往怠于思索并实践中表现得不坚定、容易摇摆。“三创”联动的必要性从何而来呢?

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命题从实践上看是极为久远的,人类因为创新而进化到今天,因为创业而联系紧密。理论的范式并非悬设,是经验事实的总结提炼。就其现代性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自然呼应。从20 世纪30 年代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首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办了惠普公司并因而催生了今天的斯坦福大学工业区(硅谷)到20 世纪80 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影响欧洲英法诸国,迄今,这种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业教育一时成为社会时尚,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潮流[2,3]。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计划经济影响,“听命”思维极大抑制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计划分配就业模式下从理论与实践上都与创新创业绝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市场化就业、双向选择施行,大众化教育迫近,精英模式消解,计划招生与市场化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催生了管理者和学界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希望以此化解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从这个意义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实诉求的回应,合于应用之本意。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社会演进与发展的必然。当下的创业教育,受诟病之处多在浮夸。而学生自发性的摸索大多为低级的模仿,创新元素无从生长。高校的创业教育课堂失之用心,乏于用力,游击式的讲授甚至装模作样式地回应极大伤害了学生的期望。学生自发性的摸索多数出于生存和逐利的本能。上世纪80 年代个体户跑单帮、摆地摊,没有理论指导,只有赚钱发财或者只为养家糊口的简单意念。但在当下,简单暴发的发展阶段已是改革开放的背影,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属必然,其系统和全面的要求是内在的逻辑因应,这是问题倒逼的解决模式所不能回避的。

在“应用型”这个概念中,实践与应用的要求是其自有之义。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性特征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天然合理的呼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指向更加清晰,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促进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乃至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由。诚如胡天佑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问题》中所指出的,何谓应用型人才,学界尚未有一致的体认也无公认的衡量标准[4]。王洪、高林、杨冰在《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中提出,“应用型大学是与经济、生产第一线和地方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之直接服务, 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5]。潘懋元教授则将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总结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6]。

在笔者看来,这里的“应用”二字,着力点不在动手能力,而是与生产实践最贴近的筹划与指挥。不管人才分类标准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助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是可以确认的了。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创应”中的路径规划

根据学界诸议,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规划不外以下几项。

(1)制订课程系统化方案,全程渗透,全面覆盖。如百森商学院为本科学生设计了一套著名的创业实践教学大纲。对我们而言,如何结合中国当下的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设计出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值得深思却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论者看来,创业有关课程的体系设计、大致的路径,要在基本的学科支撑上来进行,这些基本学科涉及的内容比如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在基本支撑的基础上,可设计商务谈判技巧、商务礼仪、营销、品牌管理、创业方案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科学研究方法等技能型的课程,再之上,比如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基地见习等实践活动也要在体系内规划。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创业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选聘、培养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导师。比如,借鉴百森商学院,可以要求师资必须有企业方面的经验或者需要一定的比例的来自企业的人员参与到指导团队。这些来自一线的经验和人脉对学生的帮助不言而喻。反躬自省,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校企合作主要还是项目的合作,甚至是技术和资金的简单交换,人才互动还有很多意识与机制的局限。高校的智力资源强势在某种意义上拒绝了企业一线人才的支持,可以说,大多数高校都忙着为企业培养培训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而尚未想到请企业为高校培养人才。这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软肋,学生们因此感觉到所学理论华而不实,教学实效未得到学生认可,因此,迫切的问题是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打破意识和机制的局限,建立一支富有一线经验和相当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拒绝坐而论道,崇尚一线实战经验,广纳各方专才,促使学生力践知行合一,促使专业性人才对创新性的重视和企业人员对实用性的理解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框架内实现结合。

(3)创新校园创业的课堂设计。创业课堂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强调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互动性,需要营造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针对性地创设创业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选项与构思、调研与论证、策划与设计、发现与解决、优化与调适等创新创业技能。创业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开展创业名家讲座、创业方案竞赛、创业演讲、模拟创业训练(如校园小卖场,专业工作室,下游项目)等,从而获得创业体验。百森商学院采用“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方式可资借鉴。“以问题为重心”的教学方式以企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将创业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进行现场教学,使得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创业实践中,对与创业相关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其他创业影响因素形成判断力。

(4)构建创新创业俱乐部体系。依托科研基地独立实验平台、教学实训基地、校友企业、校内产业,征集学生团队,创建若干俱乐部性质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创业道路,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方向。如可以借鉴百森学院成功做法,在组织专业团队充分评估商业前景的情况下,对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可以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贷款启动一家公司,指定一名专业导师担保指导创业,创业成功必须返回本金并支付一定利息,创业失败,则只归还本金。

(5)建设基地园区,无缝对接社会,服务区域经济。产、学、研一体,校企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人才、资金、设备、场地依托项目配置,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依托项目完成,成功者如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开放互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性工作,重视学术研究,崇尚学术自由,坚持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这就建构了一种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3]。

以上种种规划,皆在创建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背景下凸现可行性。在真正践行这些规划的路径时,因各种社会因素、区域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等的纠结,困难是必然存在的。任何一种设想,非有统一意志和坚强决心的推动不能实现。得天时、地利、人和而顺利实践毕竟不太现实,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切合主体的实际,以切实可行为基本条件,使“三创联动”的主要理路在践行时越来越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