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汇聚发展强大动力
丁军杰
“带着一个富有创意的大脑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就可以在绵阳实现你的创业梦!”这是去年以来,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市领导到外地宣讲绵阳创新创业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时常说的一句话。
这会不会又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呢?
到绵阳实地采访,记者发现绵阳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也对这句话的诚意和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有数据显示,2014年绵阳新注册私营企业近万户,比上年翻了一番。其中新注册中小型科技企业2226家,是上一年的 3.8倍。2014年四川省新增中小型科技企业,绵阳占了近三分之一。2015年一季度,绵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74户,平均每天新增7户。
绵阳紧紧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国家推动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孕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提供新沃土,推动城市发展迈上新里程。
政策利好营造好环境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迸发创新创业活力,首先要有好的政策支撑。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在政策上迎来一系列支持。
去年12月,绵阳获国务院批准执行中关村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先行先试政策。这4项政策包括: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
而在此前,2013年四川省为绵阳科技城“量身定制”了10条支持政策措施,下放了部分省级行政审批权,绵阳市也出台了20余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中央、省、市三级政策的对接,形成了具有绵阳特色的“十有”政策:创业创新有扶持、外来创业有住房、初创企业有场地、注册登记有便利、创业贷款有担保、风险投资有补偿、税收贡献有奖励、专利转化有资助、技术创新有专项、优秀人才有重奖。
“十有”政策涵盖了企业成长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为项目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土壤。
为吸引人才,绵阳市大力实施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计划,采取设立6000万元/年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颁发高层次人才证、提供科技人才公寓等措施,重奖资助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去年一次性发放了6650.5万元奖励资金,最近又拿出1000万元对到绵创新创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在绵购房给予一次性补贴。
随着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创客”加速向绵阳聚集,去年全市接纳高校毕业生13577人,其中硕士985人、博士304人,以绝对优势居全省第二位。
这几年,作为全国首批16个“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地级市,绵阳打出一系列金融创新“组合拳”,创建了2家科技支行、6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7000万元的科技信贷融资风险池和总额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担保资金,培育了9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8家,引进了60多家风投创投机构,汇集风险资本近18亿元,初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体系,促进了金融资本与企业双赢。
去年金融机构累计向2046户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40亿元,科技贷款余额150亿元,累计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1.49亿元。同时设立1000万元/年的专利资助与奖励专项资金鼓励创新,实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两年翻番。
让金点子变成大项目
在绵阳,创业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扶持,用绵阳市委书记罗强的话说:“让想创业的人创新业,正创业的人创好业,善创业的人创大业。”
为此,绵阳实施了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把从“金点子”到“大项目”的创业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实行差异化扶持,缩短企业成长周期。
企业从创意萌芽到注册为初创阶段(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下),由“金苗工程”来扶持。企业可享受新注册免费全程代办服务、新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注册地县市区(园区)补助、入驻孵化器两年内办公场所租金全免、两年内免费享受大型科研仪器使用服务;企业产品纳入政府优先推广使用名录等13项涉及资金、信贷、载体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
企业从蓄势培育到不断壮大为成长阶段(年销售收入50~2000万元),由“拔萃工程”来扶持。企业可享受资金、信贷、人才、载体等方面的9条政策支持。
企业从壮大规模到稳定成熟为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由“卓越工程”来扶持。这些企业可获得更加优惠的资金、信贷、人才、载体等11条政策支持。
为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绵阳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砍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32项,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330项,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
通过实施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办理时间由30多天缩短为5天,施工许可前需要办理事项由40多项减少到29项,用地预审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间由65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80个工作日。与2012年相比,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到63%。绵阳获评“2014年度中国(西部)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去年全市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2165家、总数达到220184家,注册资本金340亿元、增长41.2%,其中注册私营企业9099家、增长100.3%。
“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空涡轮研究院、九洲集团等百余个国防科研单位先后迁入绵阳。依托雄厚的科研资源和实力,绵阳如今已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工基地之一。
据了解,绵阳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市、“科技和文化结合”试点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市,科技资源十分丰富。绵阳的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根深叶茂,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大数据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环保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快速发展。
绵阳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协同度高,让许多成长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大树”,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许多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