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投稿路人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98次
  • 评分4
  • 90
  • 0

鲁凡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各种被异化的现实,阐述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人的类本质及人与人的异化。本文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视角,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提出克服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坚持以人为本,践行马克思的实践观,以此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索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谐社会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年从研究法律、哲学转向对经济学研究时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理论。他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劳动思想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给予了异化劳动新的诠释。

1.异化及异化劳动

“异”,主要指“不同的”。“异化”表示“转让”、“脱离”等意思。《手稿》中,“异化”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转化为与自己对立的东西”。在这里,“异化劳动”,即指发生了“异化”的劳动,可以理解为劳动者与劳动活动及其产物互为异己、相互对立。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⑴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过程中才能证明自己,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者本应在自身劳动生产出的产品中实现自我并占有劳动产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其自身和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与劳动者相互对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成了一种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劳动者的力量,使劳动者失去了现实性。

⑵劳动者与其劳动活动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也体现在劳动行为中。由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者生产的过程就成了产生异己力量的过程,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劳动活动对劳动者来说不属于劳动者,是被迫的,受强制的,仅仅是为了自身生存需要,劳动者在此过程中不能自由发挥本性,而是不断地否定自身,劳动活动失去了创造性。

⑶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并加以改造,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概括来说,作为人类的人,其存在和本质本应通过其自身劳动来实现,但是由于劳动活动发生了异化,人类不能进行证明自身、发展自身的劳动了,即人类失去了自身的类生活和类本质,也就是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

⑷劳动中人与人的异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既然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出的产品及劳动活动都是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那么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也就不再属于人类,而是属于人类自身以外的某一存在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存在,劳动者生产出一种劳动之外的劳动关系,即资本家同这种劳动的关系。所以,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用来偿付劳动所得的工资,劳动不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被工资即私有财产所奴役,就算强制提高工资,也不会使工人得到作为人的身份和尊严,改变不了工人和资本家间的也就是人与人的异化关系。

3.异化劳动导致不和谐

异化劳动使人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以及人与人相异化,导致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⑴ 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依赖于大自然,并从中获取维持自己生存必需的资源,创造人类的历史。通过对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的说明,马克思是要表达劳动者与自然这一关系的实质所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劳动者、劳动产品以及劳动对象,直接或是间接地都来源于自然界,但事实上,劳动者越是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他就越是失去生活资料。在社会现实中,由于劳动者不合理、不科学的过度开发、利用自然,使得作为劳动者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⑵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身的不和谐。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其它物种的本质属性,表现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人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更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其劳动活动异化,也就是人与自我发展发生了异化,人把自己异化成了另一个存在。由于人的个性的形成只有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才能形成,人的这一个性形成的劳动过程被异化了,就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异化劳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阶级基础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对于外部世界是利己的、片面的享受和占有。现实社会中,人的占有欲、享乐欲不断膨胀,这是对人和自己本身的蔑视,是一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

⑶异化劳动导致人与社会的不和谐。人在实现自己的本质过程中产生了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却不是以真正的人的存在形式出现。“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社会联系通过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展现,货币充当了其中的交换手段,“货币所以能拥有社会的属性,只是因为各个人让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作为物同他们自己相异化。”在社会中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时,这样的社会就是被异化了的。因此,人的异化会导致社会关系的异化。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1.克服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更深层次地研究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阐释出人类社会历史同一进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异化的普遍性及社会和谐的发展。克服异化劳动能够促进人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克服异化劳动的过程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劳动成为自主活动是克服异化劳动的核心内容,自主的劳动不但能促进生产力极大提高,也能使社会向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因此,克服异化劳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社会中依然存在很多异化现象。由于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数,无视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忽略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导致某些地区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社会发展滞后、环境迅速恶化、资源日趋紧张,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阻碍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克服异化劳动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2.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如何克服异化劳动

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使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到我国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异化劳动,更好地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⑴克服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除了异化劳动,自然界成为人们活动的对象,被人们的共同实践所改造,成为人的自然界。自然是人类价值的源泉,不是被人类随意征服和利用的对象。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条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发展。我们应从自然共同体的高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自然的发生过程,探寻人与这一过程的联系,弄清自己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履行对自然的生态保护义务。我们要重视自然界的再生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的压力。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具体来说:首先,应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其次,应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再次,应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的作用,强制和鼓励双管齐下,推动企业和社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最后,应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型循环经济。

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任何社会的发展与否,取决于该社会人的素质是否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否实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即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及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的发展。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表现为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下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将理论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我国更深层次的发展。一方面,在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普遍达到自我约束的阶段,应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外部约束,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运行的有序性,使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在不阻碍别人发展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自身;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⑶ 践行马克思的实践观,促进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劳动实践是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方面,而劳动实践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如果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那么人的自由度和社会性也会不断增长,人的创造力也会随之增强。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刘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9(6).

[5]刘嫦.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思考[J].思政探讨,2010(10).

[6]赵轶博.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