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雰雰,唐 军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把《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夫人作为父权社会牺牲品的象征,本文通过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个角色,发掘其正面具有自然属性的女性特征魅力。女性主义方法论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常采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性别问题。在一个强调社会建构的现实世界中,如何塑造更加立体鲜活的人物,既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探索方向,也是文学研究领域必须回答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方法论;内心分裂;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18-03
英国女性文学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开始着眼于从女性视角关注女性情怀。简·奥斯汀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启蒙者和倡导者,主张妇女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在其作品中首次尝试探讨了妇女的处境和地位。
在其作品《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塑造了众多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本文选取了女主角母亲-班纳特夫人这一经典形象,用女性主义方法论去重新剖析这一形象的社会价值。作为一个典型的矛盾对立人物,通过对其产生影响的传统知识观中生产、本质、来源、评价有效性标准等因素进行反向探讨,力图使这一经典人物展现出新的立体感。
一、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提出
妇女学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科学产生以来,女性主义学者就开始了对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探索。到80年代,许多女性主义者纷纷提出应该使用女性主义方法论来研究社会问题。
1.提出原因。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提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对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是首要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社会学研究者都是上层阶级的男性。如果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视为主流价值,用精英群体的观点作为普遍化真理的代表,那就很容易产生偏见和不客观现象,认知者性别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被压抑了。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有着本质性的差别,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相同的问题,结果大不一样。男性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基础,采用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量化数据,使得研究结果更容易被主流社会承认。以男性思维为主的专家学者群体,将男性对世界的理解混同于普遍真理,把男性的偏见隐藏于中立和客观的表象之下,忽略了女性和下层阶级的经验与特点,对个人经验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认识过于轻视,理性高于感情,客观高于主观,精神高于肉体,从而加剧了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性。女性主义方法论强调身体、感情和知觉,同实证主义恰恰相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精神、理性和逻辑进行抨击,向男女不平等挑战,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理论。①除了对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提出还有另一个原因:女性主义学者需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研究妇女问题。女性主义研究以女性为对象,由女性来做的研究,为女性而做的研究。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重塑妇女在认识上的主体地位。②
2.起源。对传统知识观的重新审视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起源。通过探讨传统知识观当中知识生产、本质、来源、评价有效性标准等要素,女性主义理论形成了不同于知识论批判的其他途径。用女性主义方法论来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进行剖析,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对传统研究与知识进行批判性看待,有助从立体的层面来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同时帮助文学作家更立体地塑造人物。
二、女性主义方法论体现新“理性”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批判,即将现有知识的生产视为建构和维护女性压迫的场所,揭示女性所处的位置和视角,将对被研究者的伤害降到最小,研究成果最终应该转化成有利于女性的社会变革或行动。③
1.社会学方法论层面新“理性”。经过阶段性的发展,女性主义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开始体现于方法论层面,其对原有社会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新角度审视帮助女性主义研究者开辟了与以往所不同的另一种认识视角及研究领域。从这一层面上,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就在于,有可能会提供一种新型的知识积累和建构逻辑,同时揭示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内在知识价值。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及社会建构提供一种曾经为男权观念及男性知识视角遮蔽、漠视了的,但可能更为合理的、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理性”。④
2.知识形式选择新“理性”。与原有的理性含义不同,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的“理性”特指一种新的知识的形式选择。所以,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新理性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方法论层面上进行的知识革命;二是在获得知识时,所用方法特点表现出的新“理性”。
3.新“理性”依托表达五要素。1986年,朱蒂·柯克和玛丽·富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女性研究调查,她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女性主义方法论的五个要素:行动、经验、性别和不平等、对研究的批判和参与性方法。
三、女性主义方法论视角下的班纳特夫人
1.奥斯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奥斯汀在其六部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个性丰满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在淑女作家的笔下表现出矛盾的双重性特征。奥斯汀在文本表层刻画了与父权中心的文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女性形象,文本深层却又颠覆了表层的叙述,透露出女作家的女性主义意识及对淑女的反叛。奥斯汀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般都受社会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发乎天然的性格魅力。从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角度上来看,这显现出女性自身的经验主义同其社会化人格之间的矛盾对立。奥斯汀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对立性格反映了这位淑女作家的内心分裂:她一边对自己想象力醉心不已,一边又对其非女性化而深感焦虑。“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与保守的中产阶级淑女,这种双重身份正是导致奥斯汀产生内心分裂的根源”。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奥斯汀一方面表现出淑女式的屈从和对父权文化价值观的默认,另一方面其内心又不自觉地为女性发乎天然地为摆脱父权文化束缚的自然本真生命所吸引。
2.分裂的母亲形象:女性经验主义同父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奥斯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群中有一组“不称职”的“母亲群像”。综观奥斯汀六部长篇小说的“母亲群像”,我们发现她们要么处于缺席地位(如安妮、爱玛的母亲在他们幼年时己去世),要么就是不称职的“母亲”。作者以父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为标准,刻画了这群不称职的母亲形象,并表达了反讽的思想倾向。事实上,这只是文本留给读者的初步印象,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不称职的母亲不只是愚蠢可笑、可悲可怜,从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上来看,这些母亲一方面呈现出对父权文化价值社会的妥协,另一方面又保有典型的女性经验主义特征,有发自天然的性格魅力,是一组非常典型的“内心分裂”人物形象。从奥斯汀小说的文本表象来看,“母亲群像”由于受到父权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不能接受像样的教育,从而她所塑造的缺乏知识和教养的“母亲”形象显得十分好笑;另一方面,“母亲群像”呈现出极其鲜明的女性特征,往往有着深刻哲理的话也是从她们的口中说出来的。
3.“内心分裂”的班纳特夫人。在《傲慢与偏见》中,那个絮絮叨叨笑料百出的班纳特太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斯汀在作品中是这样概括班纳特太太的:“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访友拜客和打听新闻。”⑤班纳特太太身上的这些毛病,简直就是典型的传统女性。这个肤浅无知的母亲一心一意地要把女儿嫁个好人家,闹出了不少笑话,反倒成为女儿婚姻的路障。班纳特太太的种种无知举止,也成了奥斯汀的反讽对象。在以往的研究者眼中,班纳特夫人是一位典型的父权社会牺牲品,也是缺乏教育和教养的可怜可悲的女性形象,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比较消极的。笔者从女性主义方法论五要素出发,发掘该人物的正面意义,认为正因为其分裂的内心世界而具有了深刻的人物形象魅力。(1)行动:发自本性的“好母亲”人物性格。女性主义研究与强调价值中立的传统研究相比,是一种更加具有价值导向的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给社会带来的进步意义在于,对传统社会观念中偏见性评价进行了女性主义价值观视角上的修正。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对班纳特夫人此类世俗普通“家庭妇女”,不免带有贬义的审视色彩,但从女性主义研究的角度出发,其“好母亲”的人物形象显然是成立的。摒除班纳特夫人的教育及家庭背景,从“母亲”这一角色的自然属性看,班纳特夫人无疑是一位好母亲。小说中描述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了把女儿们嫁给有钱人,从这个愿望的本源上来说,没有母亲不希望自己女儿出嫁后拥有优渥的生活。从这个角色的自然本性上来分析,这是女性身上母性色彩最直接的体现。(2)经验:丰富生活经验引起内心危机。女性主义研究者十分重视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在传统研究中常被忽视的感觉和行为,反而是女性主义研究者的重点。在小说中,作者介绍,她年轻时也很美丽,也是中产阶级出身的,应该受过一般的教育,也有陪嫁,所以她和班纳特先生相当是门当户对的。因为一直没有生儿子(在那个社会里会失去财产),所以她变成了一个急于找有钱人嫁女儿的妇人。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苔丝的爸爸死后,全家都被赶出家门,因为当时的社会只承认男人的继承权。所以班纳特夫人非常担心晚年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班纳特夫人的忧虑是有道理的。(3)性别和不平等:勇于抨击不公社会制度的勇士。重视性别和男女不平等问题,是女性主义社会研究的最明显特征。女性主义者假设女人是受到男人和男人统治的社会范式压迫的,这种压迫不是由生理性别而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社会性别范式所决定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⑥“她(班纳特太太)老是破口大骂,说是自己的产业不能由五个亲生女儿继承,却白白送给一个和她们毫不相干的人,这实在是太不合理”。⑦看似粗俗无知的班纳特太太事实上已经不自觉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借助班纳特太太之口,奥斯汀抨击了这种不公道的事实,表达了淑女作家无法直接表达的不满。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只有班纳特太太一个人以十分直接而且一针见血的方式进行抨击,其他人只是从侧面描写中表达出不满。班纳特夫人的这种勇气是其他的小说角色所不具有的,因而具有进步意义。(4)对研究的批判:“反抗社会”与“适应社会”的完美结合。女性主义研究坚持向传统的假设质疑,始终保持批判的立场。对传统理性和客观性的批判,女性主义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对认识主体的质疑,认为以男性为中心的所谓理性和客观的认知主体,事实上并不是真正客观的,因为这一群体是由少数特权的经验所决定的。其次,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研究者的阶层、性别、性别观念和种族一定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女性主义者还对客观的标准提出了质疑。在小说中,班纳特夫人一方面猛烈抨击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来保证自己和女儿们日后的生活,她当时唯一能够采取的方法就是给女儿们找一个有钱的归宿。但是班纳特夫人同时也是十分尊重女儿们的个人意愿的,当伊丽莎白不愿意嫁给班纳特先生的继承人时,她只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伊丽莎白婚姻里并不是只有爱情,还有保障生活的金钱,但是并没有像那个时代的很多家长一样,强迫自己的孩子作出决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她在女性角色中是十分开明而理性的,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同时,班纳特夫人的积极进取和开明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比班纳特先生更具进步性。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角度上来讲,班纳特夫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是一种对女性经验的强调,对社会性别公正性的提倡,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研究方法与知识的一种批判。从女性主义方法论角度来审视,班纳特夫人是一个十分立体又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人物形象。
简·奥斯汀对女性主义的关怀,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从女性主义方法论着手,可以从简·奥斯汀作品中塑造的女性角色中挖掘出更多的女性经验价值。
注 释:
①韩阳.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职业性别不平等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69-71.
②③⑥许艳丽,谭琳.女性主义方法论:向男女不平等挑战的方法论[J].浙江学刊,2000,(5):60-63.
④张宛丽.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J].浙江学刊,2014,(8):198-202.
⑤⑦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译林出版社,2010. 1-3,50-51.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许艳丽,谭琳.女性主义方法论:向男女不平等挑战的方法论[J].浙江学刊,2000,(5):60-63.
〔2〕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33.
〔3〕吴小英.女性主义社会学初探[A].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7~1998)[C].中国社会科学院社,2000.
〔4〕E. Babbie ,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arch (8thed),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0.
〔5〕韩阳.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职业性别不平等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69-71.
〔6〕魏开琼.女性主义方法论:能否讲述更好的故事[J].浙江学刊,2008,(6):185-191.
〔7〕张宛丽.女性主义社会学方法论探析[J].浙江学刊,2014,(8):198-202.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