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制约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为例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68次
  • 评分4
  • 23
  • 0

何 璇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选取了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西南部的一个景颇族载瓦支聚居村落的小学--营盘小学为田野点,通过对该校的现状进行调查,系统分析了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目前在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实施载汉双语教学①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景颇族载瓦支;营盘小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4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05JJD850139)、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重点项目(cun985-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营盘小学概况

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载瓦是景颇族的一个支系,人口约占景颇族总人口的55%,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营盘村是景颇族载瓦支比较集中的村寨,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遮放坝西南部的西山乡,全村人口共有2973人,其中景颇族载瓦支占95%以上,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载瓦语,村寨中仍然保持着浓厚的载瓦传统文化。

全村设有一所完小——营盘小学,地处半山半坝区,距交通主干道约1.5公里,由于山路狭窄崎岖,路面多为土路,晴通雨堵,交通较为不便,上山只能通过步行或小型的车辆通过。从1956年建校到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建校初期,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环境闭塞,在当年校长—赵发昌的带领下,于1966年搬迁至坝子(半山半坝区)——现在的校址,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先后建盖了土木结构、瓦顶的两幢教学楼。“文革”期间由于取消了当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倾斜政策,学生低学业成就现象严重。直到1978年,民族政策得到恢复落实,学校经重新的整顿,虽然师资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基于载瓦学校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再加上“文革”的影响,教育水平与当时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合格率低、升学率低等四低现象严重。营盘小学师生情况如下图:

营盘小学的师生民族成分及西山乡的语言使用情况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载瓦语是当地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在教师中出现载瓦语的使用少于德宏方言,原因是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地区调来的汉族教师,所以不使用载瓦语。

二、制约景颇族载瓦支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闭塞

营盘村地处半山区,地理位置闭塞,境内群众居住村落分散,路面多为土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多为摩托车,遇到雨天,路面泥泞难行。现在由于集中办学而撤并校点,离家远的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只能选择寄宿,而学校寄宿的条件并不完备,学生生活没有保障。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累及教育;另一方面,封闭环境下遗留的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仍然影响着当地的发展。诸如积累意识的淡漠,“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且家庭贫困

地方教育的经费投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地教育经费的90%来自县、乡。据笔者访谈了解到,西山乡全乡财政总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支付本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本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此外,由于直过区在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历史被后来的人们所忽视使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影响,与外面的世界距离越拉越大。②

通过调查还发现,与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相似,营盘小学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诸如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辅助仪器以及乐器、球类等教学用具仍然缺乏,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教学的要求。

此外,营盘村载瓦农户家庭经济贫困,营盘村属少数民族“直过区”,③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群众生活仍是“靠山吃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出行难、用电难、喝水难、看电视难仍然是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学校每年都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无法支付学校的费用而辍学。在访谈中,校长石勒干告诉笔者,他本人也资助了四名学生继续读书,同时他也积极的寻求政府的帮扶,希望能给当地贫困失学的孩子带来希望,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小学毕业。因此可见,西山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和家庭都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权利,人才培养渠道资源有限,导致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滞后。

(三)语言障碍,双语教学名存实亡

通过笔者的调查和访谈,山区景颇族载瓦支学生入学前基本不通汉语,笔者认为语言障碍是导致学生成绩不佳的首要因素。目前,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认识欠统一。目前,景颇族载瓦支的干部、群众对载汉双语教学实施的必要性的认识欠统一,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2)管理不完善。目前,德宏州教育部门对载汉双语教学缺乏一套科学的课程管理机制,载汉双语教学模式和管理呈现无序状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教材不适用。载瓦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现实脱节且普遍性不高,与新课改教材的差距更大,缺乏相应的课外辅助读物。(4)经费无保障。近几年来,载汉双语教学的推广使用经费随着有关部门对民族语文工作支持力度的变化,经费来源不稳定。(5)师资不合格。目前载汉双语师资培训薄弱,双语教师待遇较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上述语言障碍问题及目前载汉双语教育的落后成为影响载瓦支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首要因素。

(四)基层地方政府的关注不足,扶持政策一波三折

基层地方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学校的关注,是抑制当地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载汉双语教学的扶持政策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首先,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荣发展期,当时在云南省语委、德宏州教育局、潞西市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进行的载汉双语试验,不仅在资金投入、教师配置等方面取得优势,而且还得到了学生评价政策的支持,比如《开设民族语文课的小学毕业生升学考加试民族语文,并以30%计入总分》和《对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在本州招生、招干考试中加试民族语文》,因此载汉双语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基础教育成效可喜;以该校为例,在未实行双语文教学的1987年,毕业考的成绩(平均分)语文是6.9分,数学是11分,实行载汉双语教学的1992年,语文是70.4分,数学是71分,合格率100%,升学率达95.2%,名列全县前茅。④其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衰落期。载瓦支学校教育逐年滑坡。比如:2005年,从西山乡整体状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语文平均分不高于51分,及格率低于42%,数学的平均分都不高于40分,及格率20%以下。营盘小学当年春季学期期末毕业班考试成绩(平均分)语文是41.19分,数学是31.3分,⑤由此统计可见,当地基础教育的成效已经严重滞后于普通城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再次,2006年后到现在的复兴期。2006下半年,德宏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加强“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指出:一是按照新课改标准编译出版“双语双文”教材,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从2006年9月起推行使用新课改“双语双文”教材;二是研究并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双语双文”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将“双语双文”作为德宏师专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经考核合格的学生,由州政府给予一次性1000元的奖金奖励,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教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各地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四是研究制定“双语双文”教学新的评价体系,“双语双文”教学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和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容;五是加强对“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领导,在师资安排、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和支持。之后,州教科所于2010年11月1—4日,在营盘小学举行了2010年全州载汉双语教学“好课”评选活动。并从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州双语教师培训会,全州各语种(傣语、景颇语、载瓦语)教师共计290余人参加培训。由此开始,载汉双语教学进入复兴期。

总之,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对实施载汉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能统一,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双语教学在实施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给载瓦支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阻碍。

(五)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

部分传统文化对载瓦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景颇族有史以来就具有饮酒的传统,酒文化已经渗透到景颇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嚼烟草也是景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随着境外的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迁中“变异”。目前,在营盘村时常可以看到男人精神上颓废,嗜酒成性,吸毒问题严重,社区中蔓延着不思进取、整体无所事事的风气,在村中无论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文化的人,都可能沾染上毒品,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求学意志,导致低学业成就。(2)载瓦村寨有早婚的传统,早婚的直接后果就是早育,载瓦青年在该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阶段过早的承担起了成人的责任,不仅不能给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早育易造成人口身体素质低下和智力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六)教学科研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教学研究机构是教学活动能够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有力保证。目前,在德宏州有教育科学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室和潞西市教育科研中心虽从2006年下半年设专人负责研究景颇族载瓦支学校教育的发展问题,但人数有限,据调查仅为1人,机构人力资源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载瓦支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七)师资不足

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学校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中教师“多面手”现象普遍,教学水平低导致当地多年无人考上师范学校,教师来源的形势严峻。(2)师资素质差距巨大。目前“骨干”教师都被抽调在乡中心校任教或者借调到州里参与调研,留下的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普遍偏低,且此现象长期存在。(3)教师缺乏培训。由于载瓦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人员设置长期不足,导致教师培训难以开展。师资不足且总体水平偏低是导致载瓦支学生低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省教育厅从2003年开始组织双语教师进行培训,一般一个地区(一般以县为单位)一个语种只选派2-3名教师到省里进行培训,数量有限,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课改以来,德宏州本地区开展的双语教师培训从2012年9月才开始举办,起步较晚。

(八)市场发育不足,就业困难

目前载瓦传统社区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缺乏商业观念,家庭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私家商业也非常少,就业市场发育不足。由于教育质量低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但不能满足外界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在社区内部,就业渠道狭窄,造成载瓦学生的就业困难,使学生和家长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低学业成就。

三、结语

笔者认为营盘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载瓦支传统社区,仍然带有浓厚景颇族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区文化生态,具有景颇族载瓦支聚居地区的共性。面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到在保留和传递主流文化的同时发扬本民族文化,不仅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达到现代工业化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而且要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能够满足变迁中的传统社区对发展该社区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开展载汉双语教学,为减少载瓦学生在入学前的语言障碍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教材本土化知识的建设,要有适合于社区文化发展的教育内容,为解决载瓦支群众的生计及发展当地的社区经济服务;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的设置兼具现代科学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促使景颇族载瓦支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爱乡情,从而为地方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注 释:

①本文所指的载汉双语教学是特指以景颇族载瓦支语言文字为主要互通手段的教学方式,即“载汉双语文”教学。

②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J].新西部,2006(5):33.

③德宏州民族“直过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德宏边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土地占有不集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以景颇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对属于半部落、半封建社会的景颇、傈僳、德昂等族和部分阿昌、傣、汉等族居住的约12万人,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既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长期的工作方针,使其直接的但却是逐步的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跨越。

④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德宏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内部资料.75.

⑤何璇.景颇族新创载瓦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7.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德宏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内部资料.75.

〔2〕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J].新西部,2006(5):33.

〔3〕滕星.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2(2):58~63.

〔4〕滕星,杨红.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山区拉祜族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26(3):2~16.

〔5〕何璇.景颇族新创载瓦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2007.

〔6〕祁德川.景颇族支系语言文字[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236.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