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摄入的食盐应不超过6g。如果一个人单独摄入6g食盐,一定难以下咽。但如果将这些盐放入美味的菜肴中,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食盐全部吸收了。教学情境和知识的关系,就像佳肴和食盐。食盐溶入到佳肴中,才能被很好地吸收。同样,知识则需要溶入到情境中,才能彰显出魅力和美感。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因此化学课上创设情境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认知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意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中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引导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积极的学习动机。
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化学教师可以借助于趣味实验展示化学的神奇魅力。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化学。在你心目中化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交流、回答。
化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我们先看老师做几个“魔术”。
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高锰酸钾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清水变牛奶(将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浑浊。)
空中生烟(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浓盐酸和浓氨水,接近,玻璃棒中间会有大量白烟生成。)
白纸变红字(用无色酚酞试液在白纸上提前写好“化学”两个字,用Na2CO3溶液喷洒在白纸上。无色的“化学”立刻就出现了。)
上述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不是想怎么变就能怎么变呢?其中蕴含什么化学知识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下面的化学学习中。(能做给初中生看的趣味实验有很多,但为什么选择这四个,是因为这四个实验有着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实验现象:燃烧、有沉淀生成、有烟生成、变色。)
二、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化学课上要让学生体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细节,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化学课上。注重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体验,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如在上“溶液的酸碱性”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同学们,吃过山楂、橘子、柠檬吗?谁能给大家说说是什么味道?
酸味。有酸味的物质,我们认为其中有酸性的物质。
实验室中有些化学试剂无法尝味道,怎么确定其中是否有酸性物质呢?
完成探究实验:在不同的酸性物质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
同学们,山楂、橘子、柠檬一样酸吗?化学上用什么表示酸的程度不同?
酸碱度(pH)。
三、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直观化的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轻松愉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上“溶液的酸碱性”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播放某矿泉水广告(健康的水是弱碱性的水)。
什么碱性呢?怎么判断水呈弱碱性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溶液的酸碱性。
如在上“燃烧与灭火”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播放一段长征系列火箭升空时的情境视频,再播放一段火灾现场视频。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的是人类所希望的,有的是我们想避免的。怎样让燃烧在该发生时发生,在该停止时停止,我们就必须了解燃烧的条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
如在上“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国外有个山洞,探险者进入安然无恙,但一起进入的狗却走着走着便瘫倒在地。
播放动画。
凶手究竟是谁?就是今天我们本节课的主角——二氧化碳。
山洞中的二氧化碳为什么对狗有致命危险,而对人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山洞中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
四、巧用思维定势,创设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初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其中有些是科学的,但学生没有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已学的科学知识加以解释,学以致用;有些是片面的,因一些特殊情况生活中不常见,所以学生容易以偏概全,产生一些思维定势;有些是错误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情境。
化学要高于生活。所以化学课上,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全面地认识自然,健康地生活。
如在上“燃烧与灭火”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教师一手拿打火机、一手拿一张纸。问学生:如果我用打火机点这张纸,能点着吗?
生:能。
也有学生起哄:不能。
师:根据生活常识,是可以的。教师演示用打火机点燃这张纸。纸被点燃。
师:也并不是所有时候打火机都能点燃纸的。教师把纸折成小船,在小船中放水,然后用打火机对着纸装水的部位加热。纸未被点燃。
师:同样的纸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希望本节课学完后,大家都能对刚才现象有科学的解释。
五、善用化学史知识,创设情境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上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都提供了较多的化学史知识,教师也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些化学史的知识。也可参考一些书籍,如2006年3月1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化学史》(郭保章著)。也可到网上搜索一些视频资料,如BBC拍摄的《化学史》。
化学史的范围从远古时代一直延伸到今日。波义耳于1661年撰写《怀疑的化学家》把化学这门学科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拉瓦锡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科学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史给后人呈现了人类在探寻化学规律中的酸甜苦辣,能给学生学习提供很多的启示和激励。所以善用化学史知识,创设情境,更真实、更能揭示知识内涵。
如在上“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可以这么设计教学情境:
师:1673年,波义耳(RBoyle)在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777年,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分解氧化汞,却发现反应后质量没有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位科学家不同的实验结果呢?请大家阅读教材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两位科学家在实验中是否将装置密封,造就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在研究化学变化中质量变化规律时,一定要考虑到环境中气体或生成的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请大家选择已学的化学反应,自行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
……
师: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化学上有些重大发现是由多名化学家经历不同阶段不断完善完成的。有时,同一阶段,不同的化学家会同时研究同一个问题,并都取得较大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两种情况都有,既有不同时代的化学家的不断完善,也有同一阶段多位化学共同研究。我们知道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研究的结果上完善了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同时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也曾经独立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境是为了课堂高效开展的,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有效、高效。教学情境的运用可以整节课,也可以是在一节课的开始或课中间某个环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标准中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情境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