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投稿农夫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27次
  • 评分4
  • 81
  • 0
  1 教学背景分析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上15章第一节“人体的神经调节”第一课时“人体的神经系统”,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内容,其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是: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会联系实际,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能力。很多学生对人体的神经调节有感性认识,更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对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相关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脑的位置、结构及主要功能。
  (2) 能力目标:尝试利用已有材料,进行关于神经元结构模型的制作;通过人脑模型的拆装,熟练掌握人脑的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脑的位置、结构及主要功能。
  (2) 教学难点: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脑的位置、结构及主要功能。
  4 教学设计思路
  以往对于这节的处理方法较简单,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对照神经元结构示意图、人脑结构示意图,了解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因为学生对这节内容虽有感性认识,但本部分概念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往往是似懂非懂,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单一方式已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应开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由此笔者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灵动起来。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导入
  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指鼻子(游戏提示: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指在自己的鼻子上,另一个学生说出脸上各个器官的名字,听到后迅速指出所说的器官位置,指完后再放回鼻子上)。
  学生完成活动。
  师: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人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项活动?
  生:(回忆活动的过程)手、眼睛、脑等。
  师:那这些部位是在什么的控制下完成的呢?
  生:大脑。
  师:对,其实大脑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神经调节。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指鼻子”这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明白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人体的神经调节”。虽然是很简单的活动,但是也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认同感,也为下面进一步的动手实践做好铺垫。
  5.2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小组活动一:制作神经元模型。
  师: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有关。在显微镜下,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大量这样的细胞构成,这是什么细胞呢?
  生:神经元(神经细胞)。
  师: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就是――神经元。
  师:那神经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老师相信你们通过自学和动手一定可以了解,幻灯片出示活动一要求(活动一:制作神经元模型。要求:① 请结合教科书32页图15-2,了解神经元的结构;② 每组都有一个袋子,袋子里提供了完成模型所需的材料,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同时标出各结构名称。)。
  模型制作完成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行选出两组最好的模型,让制作者上台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原本希望对照书本上的神经元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树突、细胞体、细胞核、轴突、髓鞘、神经纤维结构图,完成拼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一活动设计并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在其他教师的建议下,为不同的小组准备不同的材料(准备的材料有: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毛线、硬纸板;彩色海绵纸、剪刀、双面胶、硬纸板;剪好的神经元各结构彩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合作完成模型制作。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采取了合作小组竞赛制,把做好的模型贴到黑板上,让所有学生担任评委,选出最佳的模型。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做模型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明确,合作意识增强。当通过集体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模型制作以后,很多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有了“动手实践”的体验,对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已经不需要教师再去介绍和解释了。无疑,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所谓“寓教于学”。
  小组活动二:观察人脑模型。
  师:了解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那你知道神经元细胞分布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吗?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请大家看投影。
  师:(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模式图)人体有几百亿个神经元,它们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遍布全身各处。根据它们的分布及其功能,我们又把脑和脊髓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它们所发出的神经(脑发出的神经叫脑神经,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称为周围神经系统。
  师:人脑位于什么地方?   生:头。
  师:脑躲在人体的颅腔里。其实啊,颅骨是人体当中最坚硬的骨骼,这是不是暗示着脑非常重要呢?
  生:是。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脑。
  师:(出示人脑剖面图)这是一幅人脑的剖面图,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结构呢?
  教师指导学生辨别大脑、小脑、脑干的大体位置,观察沟回的特征并理解及意义,从形态和组成上区分灰质和白质。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是剖面图,那如果换成立体的模型,你还能识别出它们的结构,回忆起它们的功能吗?出示人脑模型,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二(拆装人脑模型)。
  师:幻灯片出示活动二的要求,并解释示范(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边装边说,说给同学听)。
  生:活动。
  师:刚刚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那大家能不能对照人脑模型按顺序说一说人脑各部分的结构、位置及其功能呢,我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展示。
  生:活动(模型拆开)。
  师: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补充。
  师:(桌上两个拆开的模型)那谁能快速地把它拼好呢,请两位同学上来比比谁更快(出示计时器)。
  设计意图:在观察人脑模型之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初步了解人脑各结构的名称、位置及其功能,但获得的知识较抽象,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让学生动手实践去拼装人脑模型,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能对照书本,结合之前的知识体验,认真地和组员一起边装边说,其中模型的组装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想,动手去尝试。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要适当地指导,积极地参与,增加师生的交流,有时一句鼓励性的话,一个赞同的眼神,都会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就在学生完成了模型的拼装和展示时,笔者突发奇想,请两位学生上台比赛,看谁拼装得最快。这时,很多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在台上的学生很认真地拼装,其他同学密切地关注台上同学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精彩表现给予雷鸣般地掌声。这一刻,所有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5.3 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师:非常好,了解了脑的结构和功能,那大家能不能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呢?
  师:喝醉酒,为何摇摇晃晃,东倒西歪?
  生:小脑被酒精麻痹了。
  师:“植物人”只有心跳、呼吸,哪部分没有受伤?
  生:脑干主管着人的呼吸、血液循环等,具有“生命中枢”之称。
  师:《还珠格格》大家都看过,导致紫薇失明的原因是什么?
  生:大脑受损,准确的说是大脑皮质上的视觉中枢受损。
  师:很好,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视觉中枢受损,会导致双目失明,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导致失明,这和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反射弧有关。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去预习一下,本节课就上到这!谢谢!
  设计意图:迁移是有效学习的标志,有研究认为,迁移是学习的实质,如果不能从一情境迁移到另一情境,学习根本就没发生。因此,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存储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点尤为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因此,在本节课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利用所学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获得了全面而深刻的知识,所以很容易地就回答出来了。本节课也就顺利地完成了。
  5.4 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笔者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和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学生具备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笔者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课堂教学在于教师的引导,更在于学生的参与。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