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平
摘 要:在悦纳翻转课堂的同时,更应该以清晰的视角去洞察“传统课堂”存在的“教”与“学”的困境变化。翻转课堂不仅要实现“形”的翻转,更要实现“神”的翻转。翻转课堂不仅是课堂的翻转,更要完成教师自身的“翻转”。本文围绕翻转什么、为何翻转和如何翻转三个问题,思考翻转课堂可能带给政治课堂的变化。
关键词:翻转课堂 传统教学 政治课堂
张国平,男,浙江省桐庐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发端于美国“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一经引进国内,就如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激荡着教育者的心灵。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在悦纳新事物的同时,不应该盲从,而应该以清晰的视角去洞察“传统课堂”存在的“教”与“学”的困境,同时用敏锐的触觉去思考翻转课堂可能带给我们的改变。笔者以自身参加C20慕课联盟“跨学科翻转课堂”教学观摩及模式研讨会的经历,结合青岛二中丁晓菲老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展示课,来探究翻转课堂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改变。
一、“翻转”什么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外先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展示、讨论、评价、巩固等互动活动。翻转课堂并不是灵光乍现的天才创造,而是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为了解决课堂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而想到的对策,这是翻转课堂的雏形。翻转课堂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甚至批判。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蕴含着相互交织却地位不等的两条线,一条是教师备课、上课、批阅、反馈,这是主线;另一条是学生预习、听课、练习、巩固,则是辅线。有人称之为“先教后学”模式。翻转课堂则将学生的“学”通过课前带着目标、任务观看视频提前进行,课堂则演变为反馈、释疑、探究和运用的主阵地。基于此,有人称之为“先学后教”模式。两种不同的模式,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角色是不同的。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的研究者。
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教学中,丁老师严格按照翻转课堂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其设计分为两部分:
课前部分:1.教师设计制作微视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2.教师设计制作学案;3.学生课前根据课时目标要求,自主学习微视频与教材,完成对知识的基础性学习、完成相关检测、提出疑问;4.教师检查学生自测情况并统计数据,整理学生共性疑惑。
课堂部分:1.学生反馈解疑——教师展示学生构建的基本知识体系,学生评价、修改,师生共同答疑、解疑;2.新情境探究——杭州美(传统,现代,未来);3.实践运用——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为杭州未来新型小镇的建设出谋划策。
在笔者看来,丁老师的设计严谨、逻辑严密;组织有方、调度有法;教态温雅、功底深厚。在笔者看来,真正的翻转课堂,就需要丁老师这样的“形神兼备”。
一是“形”的翻转。“形,象形也。”作为舶来品,一个模式要成功被复制、移植,基本要求是“形似”。传统教学模式中,也有学生的自学环节,甚至很多学校也下发配套的导学案,那为何就不能称之为翻转课堂呢?这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预热”活动,重难点突破等主要学习活动都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中,自学不仅仅是“预热”,更是理解、内化、运用和启惑的过程,教师则要及时收集、筛选学生的疑惑并且组织、发动学生答疑解惑。因此,带着目标、问题观看“微视频”并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整理和落实成了翻转课堂的重要形式。只有真正落实了这一环节,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也才能称之为翻转课堂。
二是“神”的翻转。相对“形”的翻转,“神”的翻转更是翻转课堂的标志。何为翻转课堂的“神”呢?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神”就是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做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扮演着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因此,真正的翻转课堂,不仅要实现“形”的翻转,更要实现“神”的翻转。
二、为何“翻转”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等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堂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少教师也迈出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坚定步伐,但仍有许多教师只停留在理念上,较少付诸实践。在笔者看来,推行“形神兼备”的翻转课堂既有其重要性,也有其必要性。
首先,突破传统教学困境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最致命的弊端在于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是苦口婆心地教,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无可奈何地学,却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结果就是教得无趣,学得无味。翻转课堂则可以显著地扭转这一局面。
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教学中,笔者就深深地陷入传统授课方式的困境之中。无论是第一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第二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容的难度不容小觑。即使笔者选用了“美丽中国”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仍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情,甚至有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反观丁老师翻转课堂的展示活动中,她“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学习、同侪互助式的释疑反馈、合作探究式的方案制定、借助PAD等科技产品的课堂互动,无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课堂的活力和魅力,有效地突破了教材的限制、教法的固化和教学的困境。
其次,真正落实三维目标的需要。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性地忽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显然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究其原因,这不仅跟当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做法分不开,同时也与教师自身认识不够到位相关。这些教师只注重单向度知识目标达成,忽视了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而非分数;同时,还人为地割裂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零和”的关系,而非“共生共赢”的关系。翻转课堂一定程度可以扭转教师的错误认知及实践。因为翻转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注重知识的自主学习、生成和构建,而非灌输;它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而非单向度传授。因此,翻转课堂能够有效推进三维目标的落实和达成。
在丁老师的翻转课堂展示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导向很清晰,能力培养为抓手很明显,且始终贯穿课前和课堂的整个环节。以能力立意为例,课前学习阶段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活动阶段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也是非常充分和有效。无论是微视频的观看还是课堂情境探究中,始终浸润着“爱家乡、爱杭州、爱祖国”的温暖情怀,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如果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真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内在要求,那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录屏软件、MO()DEL互动平台、移动终端等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的传递,第二阶段是知识的内化。传统教学模式的知识传递是“一对多”“我讲你听”的过程,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翻转课堂则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图1所示:在丁老师的翻转课堂展示中,现代信息技术被充分地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录屏软件录制微视频供学生个性化学习;通过互动平台在线答疑,收集、筛选学生共性的学习问题;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加PAD)等工具搜索相关学习资料。
三、如何“翻转”
如何进行翻转课堂操作,不少研究者已有不少概述,也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流程及模式。如孙杰在《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7期概括的所示(注:图2与图l来自孙杰老师同一篇文章,构成完整的翻转课堂流程)。青岛二中丁老师的《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翻转课堂展示与孙老师概括的操作流程不谋而合。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在遵循翻转课堂基本操作要领的同时也会体现个性化色彩。但应该避免披着翻转课堂的外衣,骨子里却仍然是“老套路”的情况。因此,“翻转”的核心是如何让教师树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观及操作策略,真正鼓足“教学勇气”敢于尝试和突破,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翻转”!
首先,在理念上,教师要实现由“育分”向“育人”的翻转。思想政治课是区别于一般学科的重要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这门德育课程关注生命呼吸、激发智慧花火、奏响时代强音、展现独特魅力。然而,在“育分”理念的主宰下,思想政治课被切割、被教条、被异化了,学生则在不断的机械性背诵、默写、模板的引领下,丧失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美育、心育等价值的发现和认同。这不仅是学科的悲哀,也是学科教师的悲哀。因此,为了彰显德育课程价值,捍卫学科教师尊严,教师必须在理念上实现“育分”向“育人”的翻转。
第一,翻转课堂让“面向个体的教育”成为可能。“班级授课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育对象个性化的诉求总是被集体化的利益所掩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然,翻转课堂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即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发展。
在丁晓菲老师的展示课上,浙江省学军中学的学生提出了基于自身困惑的关于“围绕主题抓住主线”这一框题的诸多疑惑。共性的问题比如:科学发展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何关系?个性化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新型工业化?什么是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新常态”有何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过程更多停留在知识传递环节,教师讲授或者组织讨论知识重难点等,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发声、发问。而翻转课堂则留给师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的个性或共性问题得以解决。除此之外,翻转课堂还能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助推“教学相长”。
第二,翻转课堂让教师更关注学生能力和情感养成。“育分”和“育人”的差异,在于“育分”强调分数至上,而“育人”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育分”理念的主导下,则异化为“一维目标”了。这显然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同样,翻转课堂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即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养成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比如,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何增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正确引导让学生培育和践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育人”理念并不排斥“育分”,但学生分数的获得应该基于其自身身心、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在实践中,教师要实现“主演”向“导演”的翻转。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演”,我们往往会用“唱独角戏”来形容教师在讲台的“曲高和寡”。教师“主角”的身份决定了学生要么是“配角”,要么是“观众”。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出现,不仅能够促使教师重新思考教育教学理念,更能促使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从而真正理顺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实现“主演”向“导演”的翻转。
第一,做学生认知发展的先导。导演的职责之一就是挑选剧本、组织编剧。作为“导演”的教师,也要做好这两项任务。剧本(教材)挑选的余地不大,但组织编剧(教材、资料等处理)则大有可为。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制、“微视频”的录制,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消化为基本目标的。因此.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微视频内容的取舍都要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
第二,做学生课堂探究的指导。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成为反馈、释疑、评价、提升的主阵地,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学生(或学习小组)进行反馈、释疑等活动。我们会发现,课堂翻转的结果是基础知识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而知识的内化和延伸则依靠课堂来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困惑,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
第三,做学生发展成长的向导。作为导演,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挑选的演员进行培训、锻炼,塑造更好的“角色”带给观众更佳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致力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致力于德育课程对学生德育、美育、心育等方面的浸润与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