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经济生活课堂

  • 投稿老鱼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45次
  • 评分4
  • 72
  • 0

周 治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提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与《经济生活》教材的交汇点上,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优化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济生活 学生

周治,男,安徽省桐城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安庆市中学政治学科带头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我们应当紧密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特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尽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生活的交汇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为此,笔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与《经济生活》教学的整合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从国家层面融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教学中我们要围绕我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主线,从大力发展生产力、消费水平、居民收入、共同富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教学处寻找切入点,通过列举实例、数据,借助感性材料打动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体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比如,在讲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我以富强观为红线开展探究式教学。展示材料: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015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一步,让学生算一算,如果要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应该增长多少?学生很快计算出三个增长率;第二步,展示近几年我匡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增速高于计算的理论值,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是可行的,引导学生从数字的变化中看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第三步,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十八大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在老师的点拨归纳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彰显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

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与经济生活仍有不少契合点。比如,讲“劳动者权益”时我设计了一则侵权案例,让学生指出劳动者的哪些权益受到侵害,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该如何处理?通过阅读教材、展开讨论和教师的归纳总结,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讲消费观时,我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消费习惯,摒弃落后的消费观,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文明生态的绿色消费观。讲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时,我设置这样的情境开展探究:

材料一: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材料二:中国高铁设备、技术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目前已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高速铁路合作关系,中国铁路正在走向全世界。

我先让学生自由补充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科技影响经济方面的实例,让事实打动心灵;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从灵魂深处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成就未来,懂得没有创新就算不上强国;交流发言后,我在大屏上显示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重要论断。整个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气氛热烈,既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更激励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掌握创新本领作准备。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比如,讲就业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讲分配时,则启发学生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到收入分配公平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保证。讲财政时,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教师的事例列举,让学生感悟到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上巨大投入的必要性,理解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从社会层面融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正如我们向往美好。渴望思想意志的自由、渴望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的本性。比如,讲劳动和就业时,我鼓励学生将来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创业、自主择职,做自己生命航船的船长;讲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这个制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能够自由地发挥活力和创造力;讲市场配置资源时,让学生懂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自由配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讲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法制范围内的自由;讲市场经济也不等同于自由经济,而是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说,衡量市场经济体制是否真正建立起来,就是看机会平等的机制是否在经济生活中运行起来,依法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是否得到实现。讲基本经济制度时,要着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地位平等,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公平竞争;讲市场交易时,要着重指出平等原则意味着交换的当事人没有地位上的差别,都是机会均等的市场主体,买者卖者之间要相互尊重;讲就业时,我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各种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

维护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讲等价交换时,讲市场竞争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竞争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材料,充分论证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既要树立效率意识,又要培养公平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现行《经济生活》教材特别突出地从知法、用法、守法和强化公民意识等方面作了明确的阐述。在各课的教学中,我们都应以宪法和相关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在学生心中种下法律的种子。比如,讲企业和劳动者时,要结合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合同法,让学生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讲财政与税收时,要结合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树立自觉纳税的法律意识。

三、从个人层面融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爱国体现了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我们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讲纸币时,通过回顾历史,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比西方要早600多年;还可以向学生指出纸币上印有汉、蒙古、藏、维、壮等五种文字所体现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深刻寓意。讲对外开放时,教育学生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要自觉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和行为。

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劳动者。在教学中渗透敬业精神教育,能够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例如,讲使用价值时,告诫学生只有提供优质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懂得国家开展打假行动的重大意义;讲企业经营者时,要介绍经营者应具备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突出说明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经营者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对企业经营者最基本的要求。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个健全的社会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诚信。可以说,《经济生活》教材中的劳动就业、生产经营、投资理财、分配消费、财政税收、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领域都需要以诚信作支撑,我们要通过正反实例、多个视角、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让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在学生心里扎根。

大力倡导团结友善、宽容互谅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金钱观、致富观。比如,讲社会公平时,让学生懂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既要提倡人们创业致富,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先富带后富,引导学生厘清义与利、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讲市场竞争时,既要说明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要指出竞争会带来部分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引导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协作、个人与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市场无情人有情”的真正内涵。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人头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