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先复
摘 要:教学关键被称为教学的“瓶颈”,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着手点和突破口。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关键”意识,认真研究并切实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知识的生发点,夯实知识的立足点,挖掘知识的感悟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关键 知识生发点 知识立足点 知识感悟点
齐先复,男,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很难解决,它是教学活动中的“瓶颈”,是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和突破口,这就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教学关键即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一般是指教材中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易混易错的那部分内容。而教学关键正是解决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的“瓶颈”,是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的着手点和突破口。所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增强“关键”意识,在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找到教学的着手点和突破口,抓住了教学关键,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找准知识的生发点
所谓知识的生发点,就是知识的起点。知识都有来龙去脉,找准知识的起点,就是要解决“话从哪说起”的问题。从已知推出未知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设计不允许超越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和实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已知的内容,分析从哪说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就找到了教学的着手点和突破口,教学就会变得顺畅自然,学生学起来就变得轻松容易。为此,教学设计需要追根溯源,给学生铺垫好认识的第一级台阶,让学生拾阶而上,使学生都能听得懂,跟得上,学得会。
我在讲市场经济的时候,反复思考“话从哪说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走进市场经济。教材是从资源的有限性说起的,这是计划经济理论的基础,我觉得这样讲对于学生接受市场经济这个话题不是很顺利。于是,我从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人手,强调生产多了会造成资源和产品的浪费,生产少了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反之,消费过旺,供不应求,物价会上涨;需求不足,消费不畅,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可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理想状态,并板书“生产一消费”,既直观形象,又通俗易懂。以此为突破口,我引导学生分析寻找生产和消费平衡的办法。首先分析计划经济,即根据实际需要,人为地安排生产和消费,理论上是科学合理的。实际上,计划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的变化,“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弊端,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手段,理论上通俗易懂,逻辑上顺理成章,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找准知识的生发点,有时候我们需要“退一步说话”,引领学生追溯认识的根源,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退是为了进,退多少、追到哪儿为好,则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难易程度。例如,在讲我国国家性质时,国家概念是理论基础,学生不容易把政治上的国家与生活中的国家和地理上的国家相区别,更不容易把握国家的本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从国家的起源说起,给学生铺垫好认识的第一级台阶。在此基础上,理解我国国家的性质,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就容易了。在讲公司这一概念时,我从公司的起源说起,让学生知道公司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大家的企业”,这样,公司的特点、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及公司管理的优点就都在其中了,既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和记忆,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找准知识的生发点,往往需要从生活人手。杜威说:“学习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建构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知识体系。最有效的学习就是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在教师有序的引导下,主动地将这些经验“学科化”,“意义化”,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学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衔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观察、对话、交流、感悟等学习体验,把零散的生活经验纳入到学科意义的建构中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认识的升华。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等的一半。因此,教学过程中找准知识的生发点,也就找到了知识的切人点,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可以顺利地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二、夯实知识的立足点
知识的立足点是理解和掌握其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明确这个前提,打牢这个基础,其他知识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立足点主要包括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
许多知识都是建立在基本事实基础上之的,弄清了基本事实,知识也就在其中了。例如我国政党制度一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本课的重点。要突出这个重点,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这是全课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讲清这一点,才能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理解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我国的政党制度,等等。
为了分析说明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设置情景,使真实可信的问题情景成为分析理解知识的基本事实和立足点。例如,讲科学发展观时,我首先以鄂尔多斯的发展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我国改革初期经济发展偏重速度,忽视质量,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引发了学生对应该如何发展的深入思考和讨论,认识顺畅自然,使科学发展观深人人心。在讲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这一知识点时,我引用了苹果手机生产的案例(微笑曲线)。苹果手机主要是在中国组装加工生产的,但它不是中国的产品。苹果留给组装加工环节的利润少得可怜,不到总利润的2%,其他的利润分别被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核心技术、产品营销以及品牌占有,苹果公司就占有全部利润的58. 5%。不仅如此,苹果产品的生产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工人工作强度大,待遇低(以富士康为例),污染中国的环境(以2011年成都、上海富士康工厂爆炸事件为例),而他们却坐收丰厚的利润。故事触目惊心,学生触景生情,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对转型升级的认识水到渠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认识的基本工具。对概念的认识越正确、越深刻,越全面,就越有利于学生对相关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讲人生价值观一课,我抓住“价值”这个概念作为突破口,因为价值概念是科学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基石,它是这一课的关键。我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书问学生,这本书对你有价值吗?学生说有。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对我有用。我又指着学生课桌问学生,这个课桌对你有价值吗?学生说有,没有课桌就没法学习了。我又指着我问学生,老师对你来说有价值吗?学生说有,老师帮助我学习。我适时进行概括总结:事物对你有用,有益,你就说它有价值,反之,没有用就说它没有价值,谁能说一说“价值”是什么?学生们开始思考,有的学生在翻书,最后,大家认可了价值的概念:事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这种属性,即事物对主体的有用性。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说,如果我们把人也看成是事物,一个人有没有价值,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别人和社会来评价。如果有一个人在路边捡到一个空饮料瓶,你能评价他这一行为的价值吗?学生说,不好评价。我问为什么?学生说,我不知道他捡这个饮料瓶要干什么。我说,如果你发现这个人将饮料瓶投进了路边的垃圾桶,你如何评价?学生说,我会对他会产生好感,因为他对保护环境有贡献,对社会有益。接下来是我的点拨: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有用,或者你给别人带了幸福和快乐,别人就会说你有价值,你给别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越多,别人就会说你的价值越大。反之,因为你的存在给别人或社会带来的不幸和痛苦,别人就会说你没有价值,或者成为别人的负担和累赘。上述分析,牢牢确立了“价值”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就使学生的认识从生活经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挖掘知识的感悟点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教学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人类的认识活动有所不同,学生主要是接受人类的间接经验,人类的间接经验具有抽象性,缺少生动性和直观性,对此学生很难产生感性认识,实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会产生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还原为具体的生动直观的知识,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在此基础上,实现认识的升华。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程度,直接关系到认识的程度和教学的成败。因此,抓住知识的感悟点,就成为教学的关键。
如《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节的教学,规律这一概念是教学难点,难就难在规律这一概念的抽象难懂。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抓住感悟这一关键,以此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教师:如果将海南的香蕉和甘蔗拿到我们辽宁省盘锦地区来种植,行不行?
学生:不行。北方的环境不适合香蕉和甘蔗的生长。
教师:如果将南极的企鹅拿到盘锦来养,会怎么样?
学生:不能活,环境不适应。
教师:我听说大连的海洋馆里就有企鹅,大连离我们不远,为什么企鹅可以在那里生活得悠哉乐哉呢?哪位同学去过大连的海洋馆?
学生甲:我去过大连极地海洋馆,那里现在生活着王企鹅和白眉企鹅有40多只,它们生活在仿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中,有陆地区和水区,皑皑冰雪覆盖,温度常年保持在0℃到-5℃之间,这是企鹅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除了温度外,驯养员对水质、光照时间、空气质量等都进行了科学的控制,从而让企鹅能够保持自然状态下正常的生理活动。
教师:我明白了,这就是说,南极企鹅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与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形成了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们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性,离开那个环境,改变他们的生存条件,他们就无法生活。要想让他们在我们这里生活,可以仿造他们的生活环境,这就是遵循规律。(学生有所感悟)
教师:你们谁会养花?(将班级的一盆文竹搬到讲桌上)谁知道这盆花的生长需要几个必备的条件?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板书:阳光,土壤,水分,温度。
教师:这四个条件与这盆花的生长形成了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将其中的一
个或两个条件去掉,你们说这盆花的结果如何?
学生:必死无疑。
教师:这就是规律。(学生思索、感悟)
教师:谁知道这盆花是否喜光?需要什么样的肥料?多长时间浇一次水?最佳的生长温度是多少?生病了如何防治?(学生思索,无语)
教师:要想养好花草,不仅需要知道花草生长的一般条件,你还要准确掌握花草生活的具体条件,否则,你就不可能养好这种花。这就是规律。(学生进一步感悟)
教师点拨:其实,不光是这盆花,不光是南极企鹅,热带植物,陆地上的动物或水里的鱼,包括人类和所有的事物,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与身处的环境形成了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他们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习性”,这就是规律。
在此分析和感悟的基础上,再分析规律的四个属性(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探究规律的特点(普遍性和客观性),就容易多了,使知识的形成水到渠成,学生的认识自然顺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抓住知识的感悟点,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感悟的质量,一是感悟材料要真实典型,二是感悟程度要丰富深刻,三是教师指导点拨要精准到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责任编辑:王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