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英
摘 要:“一点一”教学法是在“导拨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和教学实际,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形成的。该教学法充分吸收了“导拨式”教学法的优点和“微课”的教学模式特点,以及理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以“一点”为中心,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探一探”,“练一练”,“辩一辩”,“说一说”,“看一看”,“做一做”等自由组合,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关键词:知识点 教学法 微课堂 立体式
陈凤英,女,内蒙古五原一中,中学高级教师,政治特级教师。
“一点一”教学法渊源于“导拨式”教学法。“导拨式”教学法是“九五”期间研究的省级立项课题,通过结题验收获得黑龙江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导拨式”教学法内容:寓“导”于讲之中,寓“导”于议之中,寓“导”于疑之中,寓“导”于练之中。“导拨式”教学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导”即引导、指导、诱导。“导”即导思路、导方法。“导”是教学过程的主线。“拨”即教师点拨知识、点拨思路和方法。这种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克服“填鸭式”教学法的弊端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足之处是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
一、“一点一”教学法
“一点一”教学法是在“导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形成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充分吸收了“导拨式”教学法的优点,以及“微课”的教学模式特点,和理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点”就是一个知识点,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原理,总之,将知识碎片化,一个碎片就是一个完整的微课堂。一节课由许多独立完整的“微课堂”组成。“一点一”教学法中后面的“一”指的是把教学过程分为“读一读”,“讲一讲”,“探一探”,“练一练”,“辩一辩”,“说一说”,“看一看”,“做一做”等。宜读则读,宜讲则讲,宜看则看,宜练则练,宜做则做。没有固定的格式,同课可以异构,不同学情可以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这里的“材”,一是教材,二是学生。
1.“读一读”。一是带着问题式的读,二是发现问题式的读。带着问题式的阅读一般是教师预设的问题,这样指向目标明确,读的有针对性,避免读书的盲目性,既节省读书的时间,又有利于知识的落实。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里的“一意求之”,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围绕着问题读书。学生学会了读书和使用教材,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深远的意义。发现问题式阅读是学生边读书边把学习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即书本知识问题化,这个过程是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如果是复习课“读一读”可以用于读材料,一是根据“问题”读材料,一是根据“材料”设计问题。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2.“讲一讲”。读完一段后,可以就教师预设的问题或学生读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由学生主持互答,谁展示谁就是小老师,谁就有提问同学的权力,没有答对的可以找同学帮助回答。“讲一讲”既可以是教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学生设计的问题如不能体现或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可以对学生设计的问题进行“点拨”使问题设计水平更高、更好、更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果教学内容简单,直接给出一些测试题目即可,进入“练一练”环节。如果对问题理解存在问题,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探究”的内容,课堂进入“探一探”环节,在“探一探”中如果内容有讨论的价值,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辩一辩”环节。如果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理解了,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式”或归纳性的讲解。如果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进行“拓展性”的讲解,即进入到“讲一讲”这一环节。这里的讲是点拨式的讲即画龙点睛,“扩展式”讲解强调的是广度,“拓展式”的讲解强调的是深度。
3.“探一探”。针对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预设一些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这个环节一是要求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探究”的必要,一问一答就解决的问题,不用“探”就已经很明白了,这样的问题没有“探”的必要,更没有“究”的必要。二是在预设问题的“维度”上和“广度”上要有足够的信息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思辨具有可能性。“探究”的前提是“疑”,“疑”可以是教师设置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认为确有必要的,可进一步“设疑”。这就要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诱导”学生进入“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教师既是运动员也是教练员和裁判员,总之,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必须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且具有必要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
4.“练一练”。练习可以设在“探一探”、“讲一讲”、“辩一辩”、“读一读”之后,主要是达到检测或巩固之目的。练习变式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渐近的,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题,各种不同切入角度进行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吃得好吃得饱。既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拔高的要求,又能使其他层次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5.“说一说”。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把小组探究成果向大家汇报即“说一说”。小组成员设讨论记录员和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代表本组进行发言,其他成员可以对代表的发言进行补充。在发言的基础上,可以请没有获得发言机会的小组对发言者进行点评,让他们充当教师的角色,使思维更有活力,更有创意,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在讲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对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基础上教师给出学习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做到举一反三,达到迁移运用之目的。
6.“看一看”。在练一练中完成的书面作业,一般设计成易错知识,以判断、选择题或简单的提炼信息的问题为主,书写后学生在相互交流,进行纠错、切磋、研究甚至争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动脑思考,自动修正错误,教师再进行思路和方法的点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相互交流后,也可以选择一到二名学生到展台去展示给大家看,并说明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哪些问题是自己一次性做对了,哪些问题是模棱两可的,哪些问题是学生相互切磋中弄明白的。教师在学生的展示后,做有针对性的点评。让知识在交流中自动生成,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增加对学科学习的兴趣。这等于面批面改,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极大的价值。
7.“做一做”。在二轮复习时更适用,如建立知识库,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把已有的知识点建成一个个的知识储备库,为下一步的复习做好储备。建库过程中先把相关的知识穿成串,穿串的过程注意知识的前挂后联,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思路指导,这在理科的研究中相当于建模。这种建模最好是按照高考怎么考来建。这样方便学生在应用时能够找到知识库中的知识,为考试时调动运用知识做好准备工作。
总之“一点一”教学法是一种把教学过程“碎片化”,通过许多小的循环体立体建构教学过程。一个课堂就是由许多“微课”组成的。教学过程是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更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立体推进,相互交融。这种立体化的教学过程,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克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克服传统教学法弊端,从而实现学习的高效化。“一点一”中后面的“一”可以自由组合灵活运用。这七个环节是相辅相承的。不能机械套用这七个环节。也不是每种类型的课都必须具备这些环节,各个环节的顺序也依课的内容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二、“一点一”教学法实例研究
在讲“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时,先让学生读一读教材,找出商品的定义,商品的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这些概念。找出原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把商品概念设计成一个微课,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进行“设疑”,第一层围绕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设疑,第二层围绕使用价值设疑,第三层围绕用于交换设疑。进入“探一探”,商品这一概念的重点在于理解商品的构成的三个要素,难点在于理解“用于交换”。
设疑:1.大海中的水和大自然中的空气是不是商品?学生探究,并说明理论根据。这是探究的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劳动产品的认识,这也是判定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的前提条件。2.继续“设疑”:把大海中的海水运到城里卖给海鲜店,这时的海水是不是商品?学生探究,并说明理由,目的是理解一个自然物品怎么转换成商品。这个“设疑”是在第一个“设疑”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拨”“诱导”“启发”。3。继续“设疑”:废品收购部收购的废品是不是商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使用价值是相对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觉得发散“度”不够,继续“设疑”:4.农民种植的粮食是不是商品?分情况进行讨论,自用的不是商品,赠送的不是商品,用于交换的是商品,自然引到第三个层次“用于交换”。教师适时追加条件使探究进一步深化。“设疑”:5.放在仓库中的货物是不是商品?正在运输中的货物是不是商品?进入消费领域没有被消费又返回到流通领域的是不是商品?说明理论根据。破解“用于交换”这个难点。探究后教师“讲一讲”即总结性的、拓展性的讲解。“讲一讲”:构成商品的三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有用,即有相应的用途;三是处于流通领域。拓展一:劳动产品可以是体力劳动产品也可以是脑力劳动产品,以体力消耗为主是体力劳动产品,以脑力消耗为主是脑力劳动产品。这样为讲“劳动与就业”作个铺垫。二是有用,经济生活中的有用是有相应的用途即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如果没有或失去了“相应”的使用价值,就可以认为没有使用价值了,但这不等于说这种东西绝对的没有用了。“用于交换”即处于流通领域,生产过程结束,消费还没有进入或进入消费领域,由于特殊原因又返回到流通领域,这时该物品也是商品。例:贪官把别人送的礼品拿到超市去卖,从进入消费过程又转回到流通过程的这个礼物仍然是商品。小结:作为商品:一劳动产品;二是有用;三是处于流通领域。“讲一讲”结束后为检验学习效果进入“练一练”环节。
下列是商品的(
)
A.某人摘山野菜到市场上卖
B.某人编个电脑杀毒程序,放在网上使用者需缴费才能获得使用权
C.学科网制作的微课在网上销售
D.某人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放在网上卖
这个选择题是针对商品的定义设计的。学生如果真正地理解了商品的定义,那么选出正确的答案是不难的,ABCD都正确。通过“练一练”刚学到的知识就得到了及时的巩固,以“一点”为载体的一节完整的“微课”就结束了,然后是下一个知识点:使用价值……过程:读一读、探一探、辩一辩、讲一讲、练一练。如果是复习课,教师直接给出易错知识点让学生进入“读一读”、“练一练”环节,然后相互交流进入“看一看”环节,易错点扫荡完毕后,进入“讲一讲”环节整理原理。接着是运用原理的梯度练习即进入:“练一练”环节,原理运用以大题为主,方式以合作为主,之后是“说一说”和教师点评式的讲解。过程:读一读、练一练、看一看、讲一讲、练一练、说一说、讲一讲。
三、“一点一”教学法实践意义
“一点一”教学法,注重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教学过程是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的。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处在激活的状态,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对知识处理坚持“无边界原则”,不仅使学生获得“目标”内的知识点,也可能使学生有目标外的收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一点”为载体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整体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生硬的说教。通过展示实现交流、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学会迁移运用,做到了举一反三。通过“读”、“辩”、“探”、“练”、“看”、“做”等环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一点一”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课堂效益公式一产出÷投入。高效就是学生投入了同样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这种收获不只是表现在分数上,也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上。当然,一节高效课,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教师的投入往往在课外,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从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把握上,甚至可以说教师“决定”着一节课的质量好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一点一”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微课堂,形成一个个学习的“兴趣中心”。把“大课题”,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把大课堂分解为许多个“微课堂”,避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递减,通过反复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此法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一点一”教学法在“一点”的基础上,嫁接各个不同环节从而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应该是“同质异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在形态上。所谓“教法”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无定法,常教常新。一切遵循教学规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