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课堂对话品质提升要点

  • 投稿小鲸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61次
  • 评分4
  • 82
  • 0

李峰

摘 要: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由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课堂对话品质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独具匠心的引领。有效提升对话的品质,需要教师抓住兴奋点、空白点、不同点和疑惑点,使对话有热度、效度、适度和深度。

关键词:课堂对话 品质提升 思品教学

作者简介:李峰,男,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对话是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高品质的对话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让学生收获成长的幸福。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课堂对话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多元对话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升课堂对话的品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空白点、不同点和疑惑点,增加对话的热度、效度、适度和深度。

一、找准兴奋点:营造对话的热度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不是一般的“回答教学”课程。一些简单的道德辨析问题,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随意结合生活中的经验予以回答。有些标准答案不一定是学生真实的想法,也难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事实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令学生人情入境,知事明理,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利用精彩纷呈的对话引领学生“遵循大自然的指引,自然生长”①。作为教师,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兴奋点转化为课堂的兴奋点,增加对话的“热度”,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自然成长。

“伟大的基本路线”这一教学内容抽象繁杂,学生一般难于理解。结合2013年的年度热词“太空讲堂”,教师组织了一次这样的对话:

教师:“说一说你看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作的科普讲座和空间实验后的想法。”

学生:“我进一步了解了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物理现象,了解了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了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每秒7.9公里的天宫一号,宇航员王亚平长达40分钟的不间断太空授课,展示的是中国军事航天TDRSS(卫星跟踪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的强大能力。这是一个航天强国的绝对标志,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那么,我们的‘中国梦’能很快实现吗?”

学生:“不一定。‘房叔’、‘房姐’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不公现象;十面‘霾’伏难于短时间内解决显示出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困扰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多底子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教师:“那我们分析一下实现‘梦想’的有利因素。”

学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为实现梦想提供了现实基础。我们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引领,这是我们战胜困难实现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

教师:“那我们怎样为实现‘中国梦’积聚正能量?”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热点问题“太空讲堂”的关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对话,目的是通过热点热议,解读学生的困惑,理解“伟大的基本路线”。而当学生充分表达困扰“梦想”实现的因素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归纳,为帮助学生思辨热点、厘清认识、提高觉悟搭建了平台。课堂教学中,师生从热点的交流到困惑点的思辨,最后回归学生的生长点,对话如此热烈地展开,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发现空白点:提高对话的效度

在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的构图中,均讲究“留白”的艺术,即整个画面不被填满,留有空白,增强画面的空灵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思品教材中的空白点同样存在,它们或是由于编者的故意“留白”,或是由于时代发展引起的教材滞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空白点引发对话,在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引领课堂高潮迭起。在充满活力的课堂里,师生不断“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品学科教学的导向,是当前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思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涉及的对话题目。但是,教材却没有明确地说明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如何认识并正确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内容也只是零星散落于教材各处。教材的“空白”点带来了学生认识上的“盲点”,为了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教师重视了这个“空白”,师生开展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属于核心价值观?”

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民族精神、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依法治国……”

教师:“看来,我们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属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些分别从哪些层面提出的?”

学生:“从五位一体的布局、法治和对公民要求的角度。”

教师:“对,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那么总书记强调的‘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用法律推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教师:“校园中又如何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乐于奉献,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见义勇为、匡扶正义,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珍爱生命,勤奋学习、开拓进取、树立理想、勇于创新等。”

上述对话中,教师以教材中的“留白”为依托,抓住了学生认识上的“盲点”,及时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从对“价值观”内容的知晓到对“价值观与文化、法律关系”的理解,再到为人做事的归纳,有效地填补了教材的空白点,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盲点。

三、关注不同点:强化对话的适度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一个”独特的教育对象。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生活体验等都是不同的。为了让每个学生在思品学习过程中都有学习、收获的平等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有更多的对话,同学之间更容易合作与交流,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对话的适度。

学习“感受社会变化”,教师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到了班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悬殊,在“畅谈社会变化”的对话环节中做了适当调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请结合你家乡的生活实际,谈谈发生了哪些变化?上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把对话的内容由原定的“自己的生活实际”换成了“家乡的生活实际”,虽然只有一个词的区别,但对话的内容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避免了学生对谈具体变化时带来的反差引起的不必要的心理不适。对话中,每一个人都懂得了改革开放的作用,增强了荣誉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学习“与父母平等沟通”时,结合班级同学的真实案例:父亲五年前因车祸不幸丧生,最近母亲终于从不幸的阴影中走出来,找到了合适的人,结成了新家庭。但孩子面对家庭的变化,极力反对,每日仍沉浸在对父亲的思念中,对母亲的再婚也从反对到学习上的放弃、自我精神的压抑最终发展到武力动手……教师创设了“因为意外事故小华的父亲亡故,母亲三年后从悲伤中走出,找到新爱重组家庭”的情境。开展了有目的的对话:

教师:“生活中的不幸有很多,但我们无法回避现实。想一想,作为小华该怎么做?”也许是类似案例生活中比较普遍吧,学生显得平静而理性,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回答:

“小华也许会非常想念失去的父爱,也许很不适应重组的家庭,换了人,不习惯是自然的,也许他会反对母亲”;“不,生命既有开始,就意味着有结束!正确认识生命的存在才是正确的方法。虽然我们为意外中丧生的小华爸爸而痛心,但毕竟生命已逝……”;“生活还要继续,小华应该把对爸爸的怀念记在心里,和妈妈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小华肯定不适应新的家庭!但妈妈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如果每日仍沉浸在对往日的思念、痛苦中,又如何担当生活的重担?找一个新的人生伴侣是她的权利,这说明她开始了新的生活,应为妈妈而高兴!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呀!”

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充分关注了个体的差异,利用第三者的声音开展了另一种“孝敬父母”的对话,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模糊的认识得到了纠正。

四、聚焦疑惑点:挖掘对话的深度

这里所说的“疑惑”是指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特定的案例中以固定思维去思考时与已有知识不匹配的表现。这种不匹配有时表现为案例本身折射出的启示与文本教学的不一致,有时表现为学生在解读文本或解读案例时所持观点的不统一。疑惑点是教师引发课堂对话的有效平台,它能更好地促成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进而营造自然、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①,把握住“一英寸宽”的疑惑点,就能达到“一英里深”的教学深度。

学习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以后,教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见义勇为是否是自己的责任”这一疑惑点,组织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2013年9月19日,来自广东徐闻县的90后务工者陈进仁、陈政劲在海南陵水清水湾海边散步时发现有一男一女溺水了,一直在海浪里挣扎着喊救命,俩人想都没想,奋不顾身跳到海水里救人。两名落水者得救了,可是21岁的陈进仁却被大浪卷走,消失在海水中。被救起来的那一男一女,连声谢谢都没有就离开了现场……看了这个典型案例后,你觉得见义勇为是责任吗?”

学生:“责任是自己份内该做的事情或者是没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承担的后果。从法律的角度讲,责任具有强制性,见义勇为不具有强制性,不是责任。”

教师:“你从法律的角度对责任做了客观的分析,老师欣赏你的坦诚。但我们的社会是否仅仅需要法律就够了呢?”

学生:“不是,还需要道德。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讲,见义勇为是需要的,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良好的品德,社会就更加文明进步。所以,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的责任。”

教师:“换位思考,如果你处在需要被救助的关键时刻却没人帮助你……,见义勇为应从道德的高地回归到社会的责任!那你又是如何看待一声不吭离去的被救者?”

学生:“被救者一声不吭的背后是怕承担自己的责任——感恩的责任。”

教师:“一声不吭表现的是一种冷漠,但更是责任的缺失。我们应有责任感,也应懂得感恩。你们知道牺牲的英雄的父亲怎么说的吗?他说:这人该救,没有值不值的.我遇到了也会去救。对于被救者,只要他们出来说声“谢谢”就足够了,虽然我们家里穷,但不会图他们的钱,也不需要他们做啥赔偿。多么朴实的语言、崇高的境界!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身处现场,你会救人吗?”

学生:“我愿意救的。我想,被救者不懂得感恩也无妨,让高尚成为自然。”

教师:“同学们,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但不承担责任,一定需要承担后果——不管是法律的制裁还是道德的谴责。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但老师同时还要告诉大家,见义勇为要建立在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之上,作为未成年人,更需要见义智为!让我们大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这个社会多一些“正能量”,多一些“微贡献”!”

疑惑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令我们疑惑又必须面对的问题。抓住疑惑点,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开展深度对话,教学走向灵动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发展。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