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 投稿卿卿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34次
  • 评分4
  • 86
  • 0

陈德忠

摘 要:应试教育背景下片面的教学评价制度及考试升学制度等是影响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此外,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课堂教学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及教材使用、家庭与社会环境、学生的动机及情绪情感体验等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生学习兴趣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陈德忠,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一、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求学生认知思想政治理论,又要求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提高,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持久而坚实的内在动力。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状况不如人意。

为了切实了解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状况,笔者在任教的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分别对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统计如下: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课非常感兴趣的只占27%左右,即使选修政治科目的学生中也有相当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课并没有真正的直接兴趣,有的仅是因为“政治好过关”或“其他科目不好考”等原因而选修政治。绝大多数同学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抱着可有可无的无所谓态度。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表现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一年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相对较高,高二、高三阶段,其学习兴趣逐渐下降,这和现阶段高中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同有关。高一没有直接的高考压力,高二面临学业水平测试,高三面临高考。面对考试压力及学校在教学上的调整,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变化。

2.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主要以间接兴趣为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本身感兴趣的很少,或是仅仅为了扩大知识视野,或是因为政治课教师的吸引力,或是因为考试的需要(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或是易学、易得高分等。可见,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功利性,缺少对学习知识本身的“乐”与“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实现间接兴趣到直接兴趣的转化,使学生保持较为长久的积极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3.在学习内容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不平衡性。在高中现阶段,新课程设置了必修与选修课程。在调查中可以看出(见表2),学生对《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较有兴趣,而对《政治生活》兴趣不大。这也恰恰体现了兴趣的选择性特征。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学生容易对自己较为注意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有较浓厚的兴趣,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与其自身生活实践较远的内容通常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置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4.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时期,因此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其稳定性与定向性方面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高一年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相对较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与时间推移,到了高二、高三阶段,兴趣呈下降趋势。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重引导,克服影响学习兴趣的不利因素,则可使学生较好地保持学习兴趣。其次,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是可以引导学生实现间接兴趣到直接兴趣的转化的。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例子,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后没有选修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生仍然对思想政治课保有兴趣,喜欢向政治老师请教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再次,学生对不同科目的兴趣程度不同,但这又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或者对《经济生活》兴趣不大,但可能对《经济生活》中某些章节内容较有兴趣;或者对《政治生活》缺乏兴趣,但对选修教材《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又兴趣盎然;或者对某位老师的教学感觉无趣,但对另一位老师的教学大加赞赏等。所有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面对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表现出来的兴趣大小有无等问题时,切不可听之任之或武断地下结论,要注意观察,积极引导,善于转化,不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中可知(见表3),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其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是教材知识和学习考试的需要。感兴趣的学生认为教材知识有用有趣,学习容易,易得高分,而不感兴趣的学生则认为教材知识无用无趣,学习较困难。另外还有教师教学等其它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兴趣低成为困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二、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低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是根本原因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及兴趣下降的根本原因。与之相关的升学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等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多年来,虽然我们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仍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左右。“考试”与“分数”构成一个强有力的“隐形控制器”,指挥着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它扭曲了教育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成为与教育者、学习者相对抗的强大的异化力量,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话。应试教育及其教学评价制度等对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乃至丧失。

1.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学习成为一个被迫的机械接受的过程。听课、练习、考试,不断循环往复。会了也要做,不会更要做。在思想政治课上表现为背了再背,写了再写,练了再练。所谓的“经济学是致用之学,哲学是爱智慧,文化是塑造灵魂”等观念与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都消失不见。同时,在应试教育中,学生面临沉重的精神压力。一方面,为了考试取得较高分数,学生每天都要反复记忆和反复训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合格的答题机器,这样,失去学习兴趣就是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因为“分数至上”是我们教学评价、考试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取向,对学生来说,分数是决定其成绩、地位甚至命运的,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事实上的唯一标准。对分数的渴求与恐惧、希望与绝望、满足与放弃等不同的心理体验,无形中都消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损害了学生的人格,贬低了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

2.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总逃不出传统教学评价的怪圈。对学生学习评价中,评价目的扭曲为甄别、分等、惩罚,评价方式局限于依据考试分数,评价内容僵化为对书本内容的识记、复述等。这些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反映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上也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影响师生双方的教学与学习状态。

在几乎所有的普通高中里,不但学生是分三、六、九等的,教师也是高下不同的,而划分标准则是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设法使学生考高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变的追求。所谓最好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考高分的教学,所谓优秀的教师就是所教学生能考高分的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分数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事实上的唯一标准,它关系到教师的名誉、地位、成绩、职称、工资、奖金、福利等。一切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管它是多么有意义,都是舍而不讲;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无论对学生来讲多有裨益,也都弃而不用。虽然新课改开展多年,但教师教学仍然是围绕考试与分数进行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始终是围绕高考考试大纲及说明进行的,灌输、练习、考试仍然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已无从顾及。事实是,教师已没有“兴趣”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3.应试教育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应试教育如同一张网,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同时,它的影响也波及到家庭与社会,进而造成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要知道学校是由国家或民族、或者社会建立起来的用以实现某种目标的,既然教育的过程并不局限于学生在校的那段短暂时间,那么重要的是要使那些负责学校工作的人懂得‘学校之外的事情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它们制约并说明校内的事情’。”①

家庭对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带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读书是为了考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所以,对高考有用的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家长就要求学生花大力气去学,对高考影响不大的科目,学习上无须费力。思想政治课作为文科科目,在高考中属于“小科”,现在则是“选修”的科目,考试过B级或C级即可,与语数外等强势科目无法相比。加上高校文科招生人数较少,更多家庭希望孩子读理科,自然而然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会受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政治挂帅”,强调思想灌输,忽视了理性思考与科学精神。人们普通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科学,是虚的,没意思。其次,市场经济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利益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标准。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崩溃,与健全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远未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上述这些因素都会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直接或间接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升学考试制度等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治本之策。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低,课堂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不足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学科理论知识素养方面。有的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在教学中难免提襟见肘。还有的教师认为只要熟悉自己所教教材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二是科研能力较差。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很少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只有开展科研活动,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育专业素养方面。不理解教育的本质,不追求现代教育观念,不注重理解现代教育规律,不能够紧跟新课改精神与实践。凡此种种,都是缺乏教育专业素养的表现。四是思想道德素养方面。河北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用一个函数(V—KX)表示教师人格修养与教学能力、教育观念的关系。其中因变量(V)表示教师的教育力,系数(K)表示教师的人格修养,自变量(X)表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教师的能力永远是正值,而教师的人格修养可能是零或负数,人格修养就是思想道德素养的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就要注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或者降低自我的道德追求,从而被学生看低、看轻。五是课堂教学能力不足。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落后等。

(三)课程资源及教材的开发使用不足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与教材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限性与低效性。②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主体不明晰,意识淡漠;开发者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热情欠缺,尤其是广大教师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结构上存在着单一性与片面性的倾向,如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没有得到重视,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少之又少,校内资源开发大多流于形式等;课程资源开发与教材使用实施上偏重于学科应试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隐性资源的开发与挖掘。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的大量的探究性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因得不到重视而弃之不用;在教材的使用中,一味追求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度,舍弃了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与材料。

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难以实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性质,突出其思想性,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片面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学习也主要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以习题解答为训练抓手,所谓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未能实现。

新课程倡导的主体性与活动性难以实现。新课程追求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教学进度与效果,学生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与考试。教材中设计的大量的探究活动形同虚设,实际教学中很少开展,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也大多停留在以生活现实中某些实例作为习题材料,提高的是解题能力,而不是在批判中提高他们观察现实、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热情与能力。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教师创造性使用课程资源与教材,束缚了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直接的后果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实现其终身发展。

(四)学生的主观心理与认知障碍

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不强。兴趣是动机系统的重要形式,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认为,激发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提高内部动机对学习是有益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坚信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好奇心,由此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兴趣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力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与积极的情绪反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需要不足与学习动机不强是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对其自身的学习与升学具有积极意义时,就会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学生如果缺乏思想政治课对自身成长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的正确认识,则很难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与需要,学习过程中就难有兴趣。

学生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的缺失。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会引起学生的动力定型发生变化。如果教育信息切合学生的动力定型,则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或愉悦的情绪体验;反之,如果传递的信息不切合学生已有的动力定型,就不会纳入动力定型系统,从而容易发生冲突,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情绪障碍。此时学生对学习容易厌烦,对教学出现排斥,故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学习兴趣是与积极的情绪反应不可分离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始终具有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始终保持对学习的较强兴趣。积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愉悦感、成就感、亲近感、新奇感等。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毫无激情,学生感觉全无;教师空讲大道理,学生听了一撇嘴。学生得不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兴趣也无从谈起。

通常情况下,学校与班级的整体环境,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的处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学习与考试的成绩优劣等,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在高二时我鼓励他参加《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组织的中学生论文评选活动,结果获得了一等奖。之后他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大涨,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A级。这就是成就感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结果。所以教师应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要想改变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具体方法如努力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教他们一些把学习变得更加愉悦的策略等。”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水平的限制。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现有的认知水平也影响其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提高。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同时,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步确立价值观与人生观,自治需求强烈。他们基本上能够依据自己的评价标准独立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与行为,评价社会事件等,但其认识往往带有不成熟的地方。基于此,高中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养成上应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与控制能力。但是,这种自我意识与控制能力仍处于未成熟时期,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学习兴趣上就表现为兴趣的稳定性差,兴趣多变或兴趣培养的意志力不足。这时候,既需要学生自身的意志力量,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兴趣的产生与主体、客体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有关。主客体之间有更多的适应性,则较容易产生兴趣,反之则很难引起主体对某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知识,或者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水平较高,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深刻地理解学科内容,且会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步产生并发展起学习兴趣。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小学及初中阶段政治课并不受重视,造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上仅仅是听一听、背一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因此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难以有较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调查中,关于“你不选修思想政治科目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太难,要背的内容太多”。同时,受社会、他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已有的认识往往又是不成熟的、片面的。他们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对知识的不信任和对课程的厌烦。所有这些认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养成。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