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北赣榆县沙河第二中心小学为例

  • 投稿城市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50次
  • 评分4
  • 85
  • 0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吉广萍 辛涛

【摘要】特色课程在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苏北地区赣榆县沙河第二中心小学为例,在总结其“农家故院”特色教育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阐述了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来源、实施和评价,提出我国小学特色课程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在学生素质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特色教育;农家文化;课程资源;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与农村基础教育有效对接的研究”(编号2013sjd880080)的研究成果。

榆县沙河镇第二中心小学始建于1956年,学校占地面积32406平方米,现有班级20个,学生912人,教职工78人。学校始终坚持“强化课程改革,内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新育人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依托所处农村的地理优势,筹建了“一露二铺五室八房”的农家故院,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现就其特色教育的实践过程与经验作如下思考:

一、特色课程建设的来源

1.源于传统文化。中国千年的农业发展,孕育了丰厚的农家文化。学校建造“农家故院”,把千年“农韵”引入校园,挖掘优秀农家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和价值。农家文化的特色教育主要包括农耕发展史、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中国农耕发展史、中国农具发展史、农家文化概述、农家历法、农家节日、农家谚语和农家诗文等均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农家文化。学校借助农家故院的特色资源,让学生认识农家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智慧,从而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源于地区文化。学校地处苏鲁交界处,农家文化的特色教育集中体现了苏北和鲁南的特点。同时学校位于赣榆县农村地区,农家故院集中体现了苏北农村近千年农家的发展历程,植根于赣榆农村近百年来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史,是对赣榆乡土文化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大胆尝试。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研究农家文化,开发优秀农家文化的教育价值,源本究根传承农家文化,且研且行弘扬农家精神,以“一院一园”呈现农家韵致,着力开展“农娃乐”特色教育,包含赣榆农村发展情况,赣榆农家生活概述,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内容,精神生活方面主要选择了农村孩子最喜欢的三种传统游戏(打木梭、滚铁环、抽木陀螺)进行介绍。教师教授时都结合赣榆农村中一些古老的传说、故事以及历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阐述,向学生渗透赣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走进赣榆农家的历史,体会家乡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感受祖辈的艰辛与顽强,知农、学农、爱农,进而升华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实情感。

3.源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丰富育人内涵的重要源泉。学校特色教育应与学校文化的建设相一致,因为真正的学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统一。沙河二小学校实施“农娃乐”特色教育,把农家文化引入校园,促使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相匹配。学校整体布局构建“一院一园”,即建造农家故院和农娃乐园,点面结合,呈现农家韵致。基于农家故院和农娃乐园的特色,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农家特色,地面上成百上千的磨盘福字,近百米的农家文化长廊,操场上布满的农家方格游戏……学生沉浸其中,自然地与学校融为一体。

二、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

1.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始终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为指导。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等观念科学地引领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农娃乐”特色教育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让农家娃走向农家生活,边实践边研究,学会生活,弘扬勤劳、淳朴、坚韧、创新的农家精神,体验成功,快乐成长。

2.确定联合的建设者。作为特色课程,必须要获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师不是特色课程建设的唯一主体。学校“农家故院”的特色资源建设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合作的结果,融师生之心血,汇众人之智慧。首先学校请来当地对农家文化颇有研究的长者,让他们回忆难忘的农家风物,再现温馨的农家生活场景,把要搜集的农家日常生活用品和器具进行分类,精选上千件物品列入农家故院收集目录。然后发动全体师生和家长从自己身边搜集,并一一分类、命名。如今农家物品器具,不论雅俗,应有尽有;耕作、加工、生活、娱乐等用具,一应俱全。同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定期聘请学生家长到学校来参加特色课程研究活动,也定期组织学生到家庭或社区参加一些家校共建活动,农家故院已聘请了十位名誉院长,全是学生家长,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的农家故院来指导孩子们进行农耕实践活动,演示农具的操作流程。

3.特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了充分利用农家教育元素,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将之与各科教学有机融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习作教学,鼓励学生搜集、改写农谚,创编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数学教学,将流传的民俗引入课堂,如“板凳鏊子33,100条腿往上按,板凳鏊子各几何?”引导学生研究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科学教学,引领学生对转铁环、溜旱冰等游戏进行刨根问底的研究与探索;音乐教学,在多方搜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并创作农家小调……这些农家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农家文化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促进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校也成长为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省小学数学课改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学校等。

三、特色课程建设的评价

1.重在学生素质提高。特色课程评价与传统的知识课程评价不同,不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能养成。农家教育资源中有很多教育元素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点点农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为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学校鼓励并引导学生开展“追农源寻农根”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开展的“赣榆特色小吃”课题研究,成果丰硕。学生撰写的《赣榆特色小吃——煎饼》、《走进农家——农家摆设变迁的研究》和《清清白白——豆腐制作的研究》等文章发表在《农村孩子报》、《小学生作文报》和《农村孩子报》上,学校还把学生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编印了《农娃乐学生随笔》,让全校师生共享探究成果。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组建了二十余个“农娃乐”社团。其中有农娃摄影、农娃书法、农娃诵读、农家棋艺、农家气象观测、农家作物栽培等。近年来学校30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十佳”读书明星、“十佳”小公民等。

2.重在师生教学相长。富有成效的特色课程可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师生发展。在农家文化的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深入每户农家,记录农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辞辛劳,奔走田间地头,向农家请教传统农家习俗,设身处地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不分昼夜,查阅当地民俗资料,了解农家悠久的历史,掌握第一手文献资料……教师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拓展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学校教师围绕农家特色文化和教育在省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88篇,获得省市县基本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一二等奖30余人次。

3.重在过程性评价。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特色课程的评价体系。以师生自评、互评为主,吸纳家长、社会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形成了多元的评价体系。

(1)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档案袋评价(搜集了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搜集的原始信息、活动后的体验报告、照片、教师家长的评价表,以及各类荣誉证书)和他人评价(形象类、评语类和园地类)。

(2)对教师评价重过程,由学校行政和学生、家长评价三部分合成。在特色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指导工作和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相当复杂和琐碎,仅局限于核定一定的工作量并不能体现特色课程建设的意义。故采取平时调研、期末考核的办法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内容包括:教师自我反思,撰写相关案例及总结;学校对指导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及活动实施、指导进行评价;设计评价量表,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采取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同行相互评价;听取家长意见等。

(3)对课程的评价由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三部分形成。学校专门开辟理论学习、方案设计、活动心得、友情参与、资料共享等主题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吸取教训。在交流中通过实施中的案例分析,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并通过互评、自评和他评对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更多的体现为服务、保障、沟通、引导与激励。

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依托地区文化资源,挖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元素,集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为丰富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引领学生创造而服务,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努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其进.“农娃乐”特色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1,(12):11-12.

[2]杨孝如.有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2,(6):24-27.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42.

[4]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14-16.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