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历史教材;插图寓意;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7001
高中历史教材中拥有各种各样的插图,有的展示古代的生产工具,有的展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做出历史贡献的人物,有的展示反映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各种地图,有的展示各个时代的背景……每一幅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利于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培养历史想象力,陶冶情操,形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历史教师往往忽视插图的作用,不善于利用插图增强历史课堂的感染性,不能使学生与历史插图形成情感共鸣,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正确地解读历史插图的寓意。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解读高中历史插图的寓意。
一、 通过插图的寓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我们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课本插图,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配音解说传说中的神农氏,尝遍百草,找到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教人们种植谷物。接着有序地播放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插图:石斧、石犁、木耒、骨耜、青铜农具、铁犁牛耕。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这些插图的寓意是什么。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这些插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标志: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通过插图的对比,培养了学生的比较能力。本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我国灌溉工具的变化,教师要精心收集资料,展现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时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在学生鉴赏了多彩的图画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问:这些灌溉工具各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很快对号入座掌握了各个灌溉工具的特点。后来这部分知识无论怎么出题,学生都可迎刃而解。
二、 鉴赏历史精彩画图,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术是一门艺术,历史课本的插图同样也是艺术作品,需要我们用鉴赏的眼光去细细体会,用心解读编者的用意,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必修3“美术的辉煌”时,我先要求学生欣赏法国画家大卫的《马拉之死》、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及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插图,然后设计问题:这些插图分别代表什么风格?有什么特点?反映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采用开放的课堂形式和学生一起探究插画的寓意。《马拉之死》属于新古典主义流派,其特点强调理性,追求英雄主义,使学生马上产生联想,图中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英雄人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绘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艰难地为有钱人拉纤的情景,反映了俄国沙皇专制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深刻揭示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学生自然理解了再现历史的现实主义美术流派。《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寓意集中地表现自我。联想到这种图片的荒诞不经,学生自然知道《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想象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的不堪场景。通过插图,学生便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有关知识。
三、 解读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读教材插图,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用历史观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我讲日本的两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对中国犯下的罪行时,就刻意用幻灯片展示了日军在甲午战争中在旅顺屠杀中国人的插图以及抗日战争中日军屠杀中国人后狰狞面目的照片,又补充了书本必修一77页“引起芥子气中毒事件的铁桶”以及“中毒后的李贵珍”的插图。学生看后义愤填膺,于是我围绕这两张插图提出了一些问题:1.面对日本制造的历史悲剧,现在我们是否要以牙还牙?2.现在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我仍然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图片展开讨论,最终学生能用历史观点分析中日关系:铭记历史,揭露日军在中国炮制的滔天罪行;警示未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展望未来,正确处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用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插图是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巧妙地利用课本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辅助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