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开始成为孩子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工具,它似乎有某种“魔力”能够让孩子安静下来,因此,被年轻父母当作“电子保姆”来使用,“iPad一代”悄然成型。
在中小学校,平板电脑教学实验班如雨后春笋,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有效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空间与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教学互动反馈与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翻转课堂及微课程的“走红”,更让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如虎添翼。一时间,平板电脑进课堂,俨然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标志。
对于平板电脑及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孩子们乐此不疲,教师自得其乐,家长“又爱又恨”。什么“魔力”使得孩子们乐此不疲?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就是“好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认为,平板电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动”。什么“神器”让教师自得其乐?平板电脑是教师不可多得的教学助手,让教师教学更加游刃有余。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家长对它又爱又恨呢?很多家长既害怕自己的孩子在虚拟的世界“迷失自我”,又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边缘化”。对于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小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本期,《2014年度全国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摘编)用数据说话,揭示孩子们的网络生活现状。
人们一直都期待电脑更加智能化,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虽然追求“人工智能”的道路坎坎坷坷,然而人类依然是充满兴趣,并为之努力。在很多人的记忆中,IBM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并非自主思考,只是程序运行的结果,不过尔尔。然而,据2010年8月6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科学家利用电脑系统模拟的生命形式,使它们在电子世界里自我复制繁殖,并逐步进化到产生基本智能。很多人由此相信未来有希望“孵化”人工智能的大脑,并开始在脑海中浮现如科幻小说、电影的桥段。2014年6月7日,英国雷丁大学宣称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创立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让33%的测试者相信它是人类。这不禁再次挑动人们的神经:电脑真的能思考吗?
人们可以和电脑系统模拟的人类智慧进行互动交流,在今天并非难事儿。电脑已经可以协助人类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利用苹果的智能软件Siri,语音询问天气,设置闹钟,搜寻餐厅,甚至还可以和它调侃一番;电商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具有“智能大脑”的机器人“阿斯莫”能够行走、交谈、辨认声音,并且对语言指令做出反应。
面向未来,平板电脑会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智慧”。让孩子们觉得“好玩”,让教师“有如神助”,让家长觉得“放心”。
试想,当学生面对智能终端分不清对方是自己的老师还是教学机器人的时候,当教师进行网络教研,需要交流和得到帮助的不是自己的同事,而是虚拟的个人助理的时候,教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iPad集成了更多的智能化的教育教学APP;智能英语学习平台和口语测试系统已经出现端倪;翻转课堂、慕课及微课正改变着师生的习惯;人机交互学习系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王晓波
2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