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宁
魏宁,专栏作者。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关注教育、技术。
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当然首先是各自优势的结合,但有时候,又何尝不是二者不同本质之间的一种调和、磨合,甚至是一种“较量”。面对教育与技术的差异,是迁就教育来适应技术,还是改变技术以尊重教育,始终在考验教师们的智慧。在二者的诸多差异之中,技术的“快”和教育的“慢”无疑就是一对针锋相对的矛盾。
快,毫无疑问是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技术从速度、效率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把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都加快了。譬如,在科技的巨大作用下,过去一个世纪积累的知识已经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总和,而21世纪的速度可能数倍于此。信息技术的作用更为明显,网络、通信技术无一不在提速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享受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
就连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初,人们也是把技术的“快”作为一大优势来凸显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激烈的“学媒关系之争”中,连保守的一方都承认,技术可以凭借短时间内提供的巨大信息量加快教学的进度。
但是,如果我们过分迷恋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速度上的优势,我们可能已经被技术牵着鼻子走了。就如同这些年曾在社会上引发大量不满的“PPT依赖症”式教学——课堂如同拉洋片,不停切换的幻灯片,像速记员一样的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和回味,屏幕就一闪而过。“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就对这种“快”深有感触:“鼠标一点,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点痕迹都没有,整节课几乎都是在教师的‘快讲’和多媒体页面的‘快闪’中度过的。”技术的“快”给课堂带来了足够大的信息量、足够快的教学进度,但却让课堂的停顿、学生的思考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典型的表象背后就是我们迁就了技术的特长,却忘记了教育的本质。与技术的“快”相反,教育的本质可能恰恰是“慢”。因为,教育不能仅仅是信息量的传递,它更应该让每一个活泼的孩子心智得以自由发展。这就需要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去沉思和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提问、质疑……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卢梭那句惊世骇俗的名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不只是在教育领域,技术的“快”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于成为了人们一种习惯的思维定势。但这恰恰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快”导致了一种价值观,就是对效率的推崇。这种推崇会导致手段与目的的混淆,把本应属于手段范畴的技术当成了目的,从而忽视了真正的目的所在。不仅教育,大到对人生而言也是如此,本来真、善、美才应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在现实中的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让位于速度、效率……
在快与慢的“较量”中,教育和技术真的不可调和吗?走笔至此,我突然想起在台湾的一次经历:在普台小学——一所完全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学校里,技术的“快”与教育的“慢”竟然能和谐相处。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现代化技术设备让我们随时触碰信息时代的快速、便捷。但在追求速度、效率的同时,学校还到处充斥着“静”、“慢”的思想,譬如学校独树一帜的“静心教室”,每节课开始前的“静心三分钟”。当然,更有课堂上教师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对孩子心智自由发展的追寻……
快与慢较量的结果并非两败俱伤,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各展所长、和谐相处,才应该是教育与技术的融通之道。